前言
——如何复活生病的心脏
在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大约有3亿。从这个惊人的数字中可以想象,心血管疾病对人们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更可以看到由此产生的巨大社会负担。
人类对心血管疾病研究与治疗投入巨大,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是,真正从根源上让人摆脱心血管疾病痛苦的情况却很少。因此为心血管病“除根”、复活心脏成了很多人的“梦想”!
首先说一说药物:世界上没有长生不老药!但人类探索长生不老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从过去的巫医巫术、到中国传统医学、再到西医体系、一直到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截至目前,除一些感染性疾病以外,药物很难从病理根源上解决问题,并且近年来检查过程、用药引起的医源性并发症并不少见。具体到心血管疾病,新出现的药物非常多,但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却仍然在增加。
一、他汀类药物、抗凝药物的功与过
血脂增高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因素之一,他汀类药物降血脂的功效是肯定的,但是,近年来出现两大问题:一是被个别过度操作、过量使用;二是除传统肝损伤、肌溶解问题外,新近发现此类药物促进衰老、可能诱发糖尿病等问题让人胆战心惊。
抗凝药物对于预防血管血栓形成的作用是有益的,但是,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美的止血与抗凝的平衡,只是在血管内壁不光滑、血液凝血机制被异常激活,容易导致血栓形成时才需要抗凝。可是,在寻求更合理抗凝药物的过程中,一些商业竞争导致无限夸大抗凝的作用,一些不必要的大剂量或者三联、四联抗凝导致的出血病变非常多见。
其次,我们谈一谈血管再通,血管再通包括球囊、支架和血管搭桥,在血管闭塞的紧急情况下是救急救命的法宝,但是,它仅仅解决了紧急、局部的问题,并不能逆转心血管疾病总的病理趋势。
二、支架的功与过
虽然“支架”只是寻求了活下去的机会,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但是,它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为未来的治疗创造了机会。由于一些人认识不足或者商业运作,介入治疗存在明显的过度治疗的现象,这个很可怕。但是更可怕的是过度宣传支架的“危害”,致使很多人谈“架”色变,盲目拒绝支架,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必须明白介入治疗是人类医学上的巨大进步,但是需要科学合理的应用。
再次,分析中医药与心血管疾病,总的来看由于心血管疾病的复杂病理过程,在其急性过程中中医药似乎有点力不从心,但是,在慢性过程中,按照西医的评价标准,许多方案证实了中医与西医达到了同样的随访结果。可是,目前还没有非常确切的固定方案广泛推广应用。
三、心血管疾病中医养生的功与过
中医药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确实有效。但必须根据患者辨证施治。当前现代科学技术为中医药研究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最后,展望一下现代生物技术对心血管疾病的贡献。现代生物学让我们对细胞及其密切相关的生物因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是总的来说,仍然停留在识别阶段。
人类对“长生不老”的探寻从来都没有停止,人类在不断地改进干细胞、重组各种生物因子。但是,尝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效果也被不停地质疑,许多蛋白分子可能与某些重大疾病有关,人体内的各种分子构成了相互依存的量子式网络,所以企图用一两个药物改变整个机体环境是很困难的,甚至会打乱内部平衡,医学历史中也曾经出现过许多错误用药的案例。相反,基础研究的历史上经常看到每发现一个对人体有影响的新分子结构,起初总是一片欢呼兴奋,但是经过多年实践发现,作用仅此而已,反而不良反应会限制其应用的范围。这就是“点与面”,或者“点与空间的关系”,我们很难从一个点出发来影响一个复杂的平衡系统。
四、干细胞的功与过
近年来,人们迫不及待地将干细胞、生物因子应用到临床中,虽然心脏干细胞注射已经成为“丑闻”,但是,人们仍然坚信干细胞应用对人体有益,可怕的并发症不得不让管理机构严加限制。干细胞能不能药用?应该有什么样的规范?这些问题仍然需要依靠大量的数据来回答。笔者的团队研究显示,干细胞衍生产品对组织再生更具优越性。可以预测,生物治疗很快会出现在干细胞后时代。
身体的运行也并不是完全不可知,只是人们对某些极其深入的细节还不能精确地把握,但对人类的整体运行规律已经有了系统的认识。所以,我们有可能通过影响机体整体运行的方法对其进行干预。这对心血管疾病而言意义更大,因为循环系统是整体性和协调平衡性最强的。
由此可见,基于目前的科学认识,心脏复活的出路就是保证器官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促进或者激活机体内在系统的平衡运转。
因此,要想寻找复活心脏的出路需要明白两个问题:
(1)心血管生病的根源
包括遗传、免疫、感染、外伤、炎症、疲劳、代谢、饮食、精神状态。在这些因素中,遗传、免疫是不可控的,感染和外伤是一过性的,需要积极治疗尽量减少后遗症,而炎症、疲劳、代谢、饮食、精神状态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调节改变的。临床上,心血管疾病的形成往往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导致心血管的病理改变也不是单一的。而运动产生的生理学的变化几乎可以对抗所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运动治疗是自然行为,可以激发人体整体平衡,并且没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它是由人类的生活本性决定的,合理的活动是机体良性运转的关键环节。
(2)人体的自身重建能力
心血管健康的本质是循环系统稳定平衡的工作,又与全身形成相互作用,基于机体需要,血管间断地、充分地兴奋与放松,并保证充分的血液流动和血液环境的稳定。在正常情况下,循环系统有着很强的自我平衡和自我稳定功能。如果循环系统长期处于“短路”、痉挛、血流缓慢、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必然造成血管直接损伤,其导致的代谢紊乱又反向损伤血管。一旦危险因素长期作用超过了循环系统的自我平衡能力,心脏与血管系统就会接连出现变化。
认识心血管疾病一定要有动态观和整体观,并且要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地认识和评估,包括疾病发展的进展期与稳定期、急性期与慢性期、代偿期与失代偿期及系统性和局域性。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为例,一个有70%的血管狭窄的患者,需要考虑以下问题:①是青年发病还是老年发病,有没有家族发病;②预计病变形成的时间;③致病因素,如糖、脂、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白介素-6(IL-6)等是否仍在持续升高;④心脏动力功能是否受损;⑤有没有脑、肾、下肢血管病变;⑥药物治疗是否完整有效;⑦患者的生存环境是否可以改变;⑧受试者自我管理能力如何。全面认识了这些问题,我们才可能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治疗心血管疾病。
既往我们重视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对于其治疗作用不够重视。运动有益心血管系统健康,在预防阶段要求不高。但是,随意的运动对于已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至少对其中的一部分人群是有风险的。反之,科学的运动方案对一些心血管疾病可以达到治疗作用,或者说对心血管疾病某些阶段有极其重要的治疗作用。我们以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为例,慢性心衰的患者,如果“风平浪静”地生活,长期生存没有问题,但是,社会上会有各种应激,如感染、劳累、生气等,这些因素会引起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急性恶化,甚至导致死亡。所以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储备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合理适量的运动可以大大提高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储备能力。
运动治疗的应用已经从高血压治疗和生活调理,发展到危重患者的床边应用。临床实践中确有很多患者通过自己的运动锻炼,控制了血压,逆转了冠心病、慢性心衰的进程,从而获得长期生存。美国对运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成为热点,最近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组织多家大型医疗机构启动运动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机制。
目前为止,运动疗法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神奇”作用。原因在于它需要正确的方法指导,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结果,并需要以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基础,更需要依赖良好的社会、家庭,以及工作环境。由此可见,针对心血管疾病建立一个认识体系十分必要,并逐渐建立社会引导机构,形成一个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受益的社会治疗环境。最终把运动变成有据可循、有法(方法)可依、有地可问的自我治疗“良方”。
张红超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