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打人、咬人、踢人的娃,这样做才是釜底抽薪
我一直坚信温柔的积极养育,但是对于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处理容易让我产生自我怀疑,尤其是攻击的对象是其他孩子时。这大概是因为,当我们一对一、以单纯父母的身份面对孩子时,总是能更包容、更有耐心一些。但是当孩子的行为影响或攻击到别人时,此时我们的身份不仅仅是处理自家孩子情绪的妈妈,同时还是孩子的监护人,承担着向旁人解释自家孩子行为,并展示你处理结果的责任,我们便很难做到宽容了。我们只想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给出解释,向旁人证明,我的孩子不是个熊孩子,我自己也不是个差劲的妈妈。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时候还需要温和的积极育儿吗?如何做到呢?
我最初也是恼羞成怒,每次CC出现攻击性的行为,我火气比她蹿得还高。但CC是个特别倔强的孩子,别家的孩子被父母训斥两句虽委屈,但也能乖乖道歉或乖乖收敛,这种情况却不会出现在她身上。采用强硬的方式,我从来没赢过。就算是暴揍一顿,她也绝不会屈服或道歉之类,当然我没因此揍过她,但是说教、批评,甚至怒吼,样样都曾尝试过。结果可想而知,像处理任何情绪问题一样,如果父母的情绪控制不住失了态,孩子一定安抚不好。强权或暴力也许能在当下镇压成功,表面上成效显著,但其实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情况从根本上完全没有改善。
于是在那个阶段我看各种书,尝试各种方案,最后摸索出了一些门道。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通过改变你看待孩子攻击性的方式,进而帮助你用温和的方式帮助孩子。
1.改变想法,重新构建“攻击侵略”
“娃哭着喊着要再吃一颗糖”和“娃上手打人抢别人的玩具”,我们通常认为后者更严重。我们为什么对孩子的打人、踢人、咬人、抢玩具行为格外抵触呢?
因为在成人的眼中,这些都属于攻击侵略性的行为。“攻击侵略”这个词带有相当负面的含义,它意味着侵略者正在给被侵略者造成痛苦或伤害。
但是,其实细细思考孩子们的“攻击性”就会发现,他们不是“坏”或“顽皮”,他们只是“正在度过艰难时期”。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孩子的行为,我们就可以更温和地帮助孩子应对困难。这个观念的转变,是我能跳出情绪的怪圈,相对客观地处理CC攻击行为最重要的一个转变。
我不再因为她的行为感到羞愧,不再觉得是她让我难堪和丢脸,也不再在潜意识中认为是自己无能没有管教好她。我只是看到,我的孩子正在经历一段困难时期,而年幼的她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而我要做的,是如何帮助她度过这个阶段。有点阿Q精神吧?但是,特别有效。
其实我们都明白这一点,那就是:如果你对某种行为本身有偏见,那么你的处理方式一定带有偏见。如果你认为孩子在攻击,那么你首先想的是如何压制、控制,甚至抹杀他的攻击性;如果你认为孩子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那么你首先想到的是教他怎么说、怎么做。
2.如何轻松处理这些“困难时期”
试着找出可能是孩子经历“困难时期”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
(1)缺乏沟通
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孩子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沟通障碍。
他们沟通水平有限,还不足以像成人一样妥善地沟通并处理问题。
他们认知水平有限,也不足以像成人一样对物权所属有清晰的认知,并克制自己不去觊觎别人的东西。
既不能控制自己所想,又不能控制自己所为,你说这困难够不够大?
所以很多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用自己最熟悉,也最容易操作的“肢体语言”去沟通——想要,就抢!抢不过,就打!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验证孩子的感受—与他们建立情感联系—重复规则—引导他正确地沟通和表达。
比如:
你喜欢豆豆的玩具,你想拿过来玩是吗?
妈妈知道你很想玩。但是,那是豆豆的玩具。不过,我们可以拿你的恐龙玩具去问豆豆愿不愿意交换玩。
(2)情绪失控
当孩子生气、愤怒的时候,他会变得非常难以控制。但这些情绪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身体上的变化,对孩子来说是陌生的,通常,孩子是不知道如何宣泄这些负面情绪的,这种失控感让他觉得害怕,所以会使用熟悉的身体语言:
没得到想要的,生气了就摔东西!
被制止了,愤怒了,就打人!
被拒绝生气了,就咬一口!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摸索更多的方式,帮孩子通过多种方式,学会在不打或不踢的情况下平静身体、平静心情。比如,CC常在纸上乱写、乱画、乱戳、踢沙堆、扔(摔)我告知过的安全的毛绒类玩具。每个孩子不一样,多尝试一些方式,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家孩子的。
(3)过度刺激
当孩子受到过度刺激时,即便是过饿、过累导致的身体劳累,他都会感到害怕,并且不知道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行为失控。
问自己几个问题:
孩子有足够的睡眠吗?
孩子现在特别累吗?
周围的环境让他觉得有压力吗?
父母要去学着识别这些“触发器”,识别过度刺激的前兆。
比如,很多孩子不能适应过于喧闹、嘈杂的环境,那么如果你要带孩子参加一场聚餐,在孩子被过度刺激之前,最好就将他从这个环境中抱离。如果不能选择离开,那就给予他应对技巧或准备几种安抚方式。
比如,食物、玩具、发明好玩的游戏,找到能帮助他在快要崩溃时保持冷静的东西。否则,就不能怪孩子在席间哭闹,甚至攻击跟他友好打招呼的亲朋好友。
CC每次跟着我参加大型家庭聚会都会烦躁,因为每次大人边吃边说就要几个小时。但她基本都能较有礼貌地全程坚持下来,不是她有多乖,而是每次发现她快要没耐心时,我便想些法子让她“再坚持”玩一会儿。
某次聚会上,我拿摆盘用的鲜花当作染指甲花给孩子们玩。发现这个游戏之后,已经开始暴躁得要哭、要抢、要打、要走的几个孩子,又乖乖玩了半个小时。
其实一旦你能够确定是什么导致孩子出现攻击行为和失控状态,大部分时候都能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它。
很多时候,一旦大人的心态摆正了,“搞定”孩子其实很简单。只是大部分时候,我们并不能跳出失控状态做到冷静地解决问题。所以要记住,孩子不是“坏”,不是故意捣乱惹我们生气,他只是此时很艰难、很难过,需要我们帮助他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