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摄影笔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节 透视

什么是透视

经常有人问我有关“画面深度”“景物似乎拉近了”之类的。很多“半懂不懂”的话,不知道他们是被什么影响了,但是在我看来这根本说的就是透视这件事。

咱们先看下面这个场景。一位大爷在拍摄长城。长城由近及远,蜿蜒曲折。这就是常说的“有画面深度”“有纵深”等。

28mm焦距拍摄

咱们再看一个场景。广阔的草原应该也会有由近及远的感觉的。这么大的空间,仿佛更应该拍摄出“空间感”,但是现在看起来却像一幅画,是“平平”的画面。

135mm焦距拍摄

我们常听说用广角镜头拍摄会有空间感,用长焦镜头拍摄几乎没有空间感。广角镜头可以让画面有很强的纵深感,而长焦镜头会让画面看起来更加扁平。

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对。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那就要说到现在要讲的这个知识点——透视。

什么是透视呢?简单说就是“近大远小”。

我们的眼睛看世界,世界万事万物都是近大远小的。如果我要您用两枚硬币遮住您家超大的液晶电视,您只有两种办法。要么用两枚硬币挡住两只眼睛——离眼睛很近;要么就把电视能搬多远搬多远,直到可以被您手中的硬币挡住。

海鸥为什么这么大?因为海鸥相对背景离相机更近。

雪山为什么那么小,甚至比石狮子还小?因为雪山相对石狮子离相机更远。

因为我们拍摄的都是实际存在的东西,所以摄影中的透视就是指近大远小。透视效果存在于所有的照片中,但是有明显和不明显的区别。

画面中的摄影师因为离得近,所以显得比远处海上的岩石还要大。

而另一张照片,虽然画面中的摄影师也离得近,因为透视显得较大,但是明显还是比远处的岩石要小很多。

同样是海边拍摄,同样是人物离得近,同样有一块海上大岩石,为什么画面效果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第一张照片在澳大利亚大洋路拍摄的摄影师离我更近,或者说我在拍摄他的时候距离更近,而第二张照片在美国西雅图奥林匹克国家公园拍摄的,摄影师离我比较远。

近大远小这样的透视效果,拍摄距离越近则越明显。

当我们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我们往往会离拍摄的主体比较近。正是因为离得近,所以透视效果明显,近大远小明显。在画面中近的东西会变得更大,远的东西会变得更小。

相反,当我们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我们往往会离拍摄的主体比较远。正是因为离得远,所以透视效果不明显,近大远小不明显。在画面中近的东西会变得没那么大,远的东西也会变得没那么小,因此更趋近于真实的比例。

这也说明了焦距与透视的一些间接关系:因为使用广角镜头拍摄往往离得近,所以透视效果明显;因为使用长焦镜头拍摄往往离得远,所以透视效果不明显。

在拍摄建筑物的时候,您往往会发现建筑物底部大、上部小,原本方形的建筑总会变成梯形。其实这也是透视效果造成的。建筑物底部离您近,而上部离您远——因为一般都是在地面上仰拍,所以离您近的显得大,离您远的显得小。

这一点从这张照片更容易看出来。一座桥离您近的地方左、右两个桥墩彼此间距还离得远一些,离您远的地方两个桥墩逐渐聚拢。

这就是透视原理。很简单吧?

透视效果在人像照片中的体现

透视效果既然和焦距没有直接关系,那么为什么在拍摄人像的时候,摄影师还会对焦距有很高的要求?

那是因为在实际拍摄中使用广角镜头拍摄人像,透视感太强烈了,拍摄人像的时候会出现“大鼻子”的情况;而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人像会让人面部看起来比较“平”(非不立体),会显得胖。

不是说焦距与透视效果没有直接关系吗?

对,但是有间接关系,咱们不要忘记。因为如果我们要保持使主体在画面中占有一定的面积,那么当使用不同焦距的时候,拍摄的距离会随之改变。

使用广角镜头的时候,往往要离得近,离得近则透视感强。

使用长焦镜头的时候,往往要离得远,离得远则透视感弱。

所以50mm和85mm的焦距是拍摄人像很好的焦距,这也是综合了景深和透视及摄影师与模特的交流距离等因素后才被大家公认的。我们来看一组照片。

24mm,f/1.4

拍摄距离非常短,所以有强烈的透视感。

35mm,f/1.4

拍摄距离很短,也有很强的透视感。

50mm,f/1.4

拍摄距离适中,透视感没有那么强,适合拍人像。

85mm,f/1.4

拍摄距离适中,虚化效果又好,适合拍人像。

所以一对比您就会发现,24mm的焦距把人物的脸都拍变形了,而50mm和85mm的焦距就很好,背景虚化效果也特别明显。对圆脸的人物来说使用50mm的焦距拍摄透视效果比较好。如果是“锥子脸”的人物,那么使用85mm的焦距也许是最好的。

一般来说24mm或者35mm的焦距更加适合拍摄人物全身照。半身和特写拍摄这种常用的人像拍摄方式,更应该用50mm或者85mm这样的焦距拍摄。

其实在平时拍摄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运用透视。比如大家在自拍的时候,为什么常会斜上45°俯拍呢?因为这个时候,眼睛离镜头近,近大;下巴离镜头远,远小。

这一部分您要记住的就是如下内容。

⑴ 透视就是指近大远小,透视永远客观存在。

⑵ 拍摄距离越近,透视效果越明显;拍摄距离越远,透视效果就越不明显,直到可能看不出来。

关于取景的基础知识终于讲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该正式讲讲取景了。

如何取景

在一开始,我要再说一次什么是取景。取景决定了您拍摄的画面中有什么元素,以及这些元素以什么状态出现。

所以我简单讲取景的3个方面:取景范围、取景角度、取景时机。

取景范围

控制取景范围,我们首先就是要选择拍什么而不拍什么。这一点说起来非常简单,其实还是前言里的那句话:摄影就是记录下您到达并发现的触动您内心的场景及瞬间。

但是对新手来说,往往不知道该拍什么,所以在取景的时候往往就有很大的偏差。我日常帮助新手们点评照片的过程中,遇到较多的问题其实就是取了不值得的景。

比如说到夜景,夜景两个字已经点明了要如何取景。一是晚上拍,二是要拍“景”。而我见过的大多数的新手拍摄的夜景,根本称不上“景”。

比如在德国科隆的莱茵河畔,您可以像上图这样取景。有人觉得天上有月亮,前面有河,对面还有个城堡模样的建筑,这挺好看的啊。但是其实这个画面并不算好看,而且建筑周围还有塔吊这类比较减分的元素,整体来说可能称不上景色。

其实沿着河畔走几分钟,就可以拍摄到另一番景色。在这里同样有莱茵河,还有一座铁桥飞跨整个河面,对岸则是科隆大教堂。显然这边的景色要好得多。

所以决定拍摄什么,往往是决定取景范围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和难学的一步。这说起来简单,却要大家一直去实践才行。

继续说取景范围,就是我已经默认您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拍摄题材。那么取景范围又该如何决定呢?

比如上图的科隆大教堂画面明显比之前拍摄的莱茵河对岸的画面要好得多。但是我们单独看这张照片,还是觉得教堂作为画面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占比实在太小了。铁桥虽然好看,但是显然比不了科隆大教堂在画面中的“地位”。现在这张照片则有些“喧宾夺主”了。

所以拍摄时我们应该考虑将主要的元素——科隆大教堂拍摄得大一些,这样一来就重点突出了,画面也更好看了。其实更多的河面和更多的铁桥对于表达这个景物没什么帮助,更大的科隆大教堂才更有用。

那么我们如何将教堂拍大呢?很简单,您可以考虑离近一些拍摄。比如游到河中心去拍摄,不过这好像难度太大了。所以我会选择使用长焦镜头,将焦距变长,这样我就可以缩小取景范围,让画面中的元素变大。看,我们第1节介绍的基础知识在这里就用上了!

那么是不是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把主要元素拍摄得大一些,缩小取景范围才好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在拍摄夜晚的长城箭楼时,我特地安排了一个助手在箭楼里“打光”,显然画面中的这个部分就是最重要的。如果我缩小取景范围,把箭楼拍大,您可能就会觉得整个照片“索然无味”。

但是如果我们扩大取景范围,使箭楼在画面中变得非常小,这样画面的反差会凸显出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同时扩大取景范围之后,我们看到新的元素进来了——银河。或许代表“亘古不变”的满天星辰和象征岁月的箭楼,以及只有一生的人,也是一种对比。照片的内涵会多一些。

即使是单纯作为一张风景照,显然也是扩大取景范围的效果要好看很多。单纯将银河作为增加美感的元素,也是合适的。

我们扩大取景范围之后,增加了新的元素,画面更加好看,有助于强调主题。这样做就是很好的。所以到底应如何控制取景范围?即满足控制取景范围后,我们取景进画面的元素要尽量对主题有帮助,至少不能影响主题的表达。

非常简单的一个原则,但是我相信未来您在摄影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都可能会来源于此。

取景角度

提到取景角度,大家一定会想到前文讲的透视效果。没错,不同的取景角度可以带来不同的透视效果。采用不同的取景角度可能会帮助照片中的主体展现出不同的状态,比如经典的斜上45°俯拍的自拍角度。

同样,比如我们想把模特的腿表现得更长,自然就要低角度拍摄——离腿更近拍摄。想要有更夸张的突出效果,就要再离人更近一些拍摄。因为拍摄距离越近,近大远小的效果越明显。

另一方面,取景角度也可以决定画面中有哪些元素。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中,我的朋友旅行家nono在一个栈道上向我走来,这并非摆拍。我觉得彼时彼刻她的状态非常好。但是有一个问题,在这个栈道上还有一个向远方走过去的大叔。

我们现在在画面中看不到那个大叔,就是因为nono把他挡住了。我们仔细观察环境:这是一个左右对称的场景,但是照片中并非左右完全对称。其实是我拍摄的角度并没有在中线上。因为我在找角度让nono挡住大叔。我觉得尽管最后画面轻微不对称,也总比画面中有个不相关的人要好得多。又因为这是抓拍而不是摆拍的,所以我也没办法和nono说让她等等再拍一次。再拍一次可能就没有这么好的状态了。

我利用拍摄角度,去掉了画面中影响主题的元素。

取景时机

都说摄影需要有耐心,很多照片是等出来的。这一点我非常同意,很多好的取景时机就是等出来的。

某年我去喇叭沟门拍摄,登到某个山顶看过去,日落后山间有一种迷人的蓝调色彩,一层一层的山峦非常好看。

但是我觉得天空看起来太空了,如果有些什么元素加进来会更好,比如一群飞鸟。正好我看到周围一直有鸟飞来飞去,我觉得有可能会出现它们从我拍摄的画面中的天空飞过的情况,于是就在原地举着相机取景等待。

等了很久,群鸟终于飞到了合适的地方,也就有了这张照片。这样的元素加入才让整个画面显得不空洞。

我们在拍摄风景或者人文照片的时候,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遇到一个好的场景,但是拍摄出来的画面显得空洞。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一个合适的元素,比如人,这个元素的出现就是“点睛之笔”。

有的时候,我们为了这个“点睛之笔”,可能会等很久。有时候,我们可以“诱导”这样的“点睛之笔”出现。

比如在泰国的海边拍摄海鸥,我当时就简单地买了摊贩的鸟食,举着等海鸥过来,然后利用连拍就可以拍摄到这样的照片了。这就是诱导。

好,说到了连拍。不管是相机还是手机,基本都有连拍功能。连拍功能较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您抓拍精彩的瞬间。当目标在不停变化状态的时候,摄影师尤其是新手摄影师往往很难“一张命中”,连拍可以帮助我们大大提升成功率。

得益于影像处理器性能的提升,以及缓存空间越来越大,相机和手机的连拍性能越来越强大。如果需要经常抓拍,或者在购买器材时预算充裕,那么选择一个有强大连拍性能的相机或手机,还是非常明智的。我在澳网现场拍摄费德勒的时候,就将相机的连拍速度开到最高。

这个功能在相机里不难调,实在不知道怎么调的,可以看看说明书。而对手机来说,通常在拍摄界面长按住快门键就可以了。

除此之外,随着相机或手机像素越来越高,以及处理器性能越来越强,8K视频已经逐渐普及。很多抓拍精彩瞬间的人——比如鸟类摄影爱好者们,还会选择直接用8K视频录制。这类相机或手机往往有这样的功能:从视频中选择一帧您认为好的画面,直接生成一张照片。

拥有性能强大的器材,同时善于利用其强大的性能,可以帮我们更简单地获得精彩瞬间。对拍摄器材来说,不能说用好器材一定能拍摄出好照片,也不能说用普通的器材一定拍摄不出好照片。但是好器材对于拍摄出好照片,绝对是有很大帮助的。

如果您有相机,并且暂时没有“更新”的计划,那么最好的器材就是您手中的这一套。如果您准备购买相机,去买您预算内最好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最省钱的,也是最正确的器材观念。

好了,至此我就给大家说明白到底什么是取景了。在我们拍摄的时候主要就是从取景范围、取景角度、取景时机3个方面考虑问题。而我们考虑问题的关键就是,不管您如何控制取景范围,如何找取景角度,如何抓取景时机,紧紧围绕的都是您拍摄的照片的“中心思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