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铨选与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中国有选举,大约始于汉代,即所谓的“乡举里选”。但在唐之前,举与选是不分的,也就是说,举士与选官是一回事,凡被举荐出来的士子,大都是即刻就选为官的,这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都是如此。唐之后,举与选也渐渐地融为一体了。自宋代举人会试后,再经殿试,就可立即授官,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晚清。只有唐朝,举与选分得很清,举士与选官分属于不同的机构,各有自己的一套运行机制,自己的一套完整程序。举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科举制度,它只负责把各科的举子由县试、州府试或学馆试、省试中举拔出来,其任务也就完成了,以后的事就交由选司去做了。举士,原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自开元二十四年后,就改由礼部侍郎负责了。韩愈在《赠张童子序》中谓明经科云:

天下之以明二经举于礼部者,岁至三千人。始自县考试,定其可举者,然后升于州若府;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州若府总其属之所升,又考试之如县,加察详焉,定其可举者,然后贡于天子,而升之有司(按,即礼部);其不能中科者,不与是数焉,谓之乡贡。有司者总州府之所升而考试之,加察详焉,第其可进者,以名上于天子而藏之,属之吏部,岁不及二百人。

这就是举制,即科举制,韩愈序中所说的举试过程,同样也适用于进士科和礼部其他科人,只不过录取名额不及明经科多而已。

所谓选制,即铨选制度。举子及第后,就开始属于吏部铨选的范畴了。首先,礼部以关文形式把及第举子介绍并移交给吏部,吏部则通过两道短小判词的考试,就可接纳他们为选人了,这一移交、接纳的手续就是关试。及第举子只有通过关试,取得出身文凭春关,才能成为吏部的选人,才有资格参加吏部的冬集铨选。就像韩愈在《赠张童子序》中所说的“以名上于天子而藏之,属之吏部,岁不及二百人,谓之出身”。及第举子有了出身,成了吏部的选人后,仍不能即刻作官,得先守选数年。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明经(明二经)及第守选七年,明法及第守选五年,童子科及第守选十一年等。守选期间,世称他们为前进士、前明经、前明法等。及第举子的守选自唐初贞观年间就开始了。

在唐代,守选的不仅仅是及第举子,更多的则是数量庞大的六品以下旨授的官员,他们是吏部冬集铨选的主要对象。唐朝对内外百官每年都要实行自下而上的考课,以考察其功过行能。考课的内容与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其考绩考第,与奖惩制度紧密联系着。一年一考,用禄米的增减来奖罚;一任四考(中唐以后改为一任三考)则与官资品阶的升降相关联。六品以下官员四考或三考为满,也就是说一任后算考满。考满就要罢秩,罢秩就意谓着停官守选,世称他们为前资官。前资官是吏部最主要、人数也最多的选人。六品以下前资官的守选和前进士、前明经等的守选一样,都是唐政府为缓解官位少而选人多这一社会矛盾所制定的一项政策。开元十八年,侍中裴光庭兼任吏部尚书,开始创立“循资格”,使守选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从此,各类六品以下的官员就有了一定的守选年限,“卑官多选,高官少选”,按官资大小规定守选年限,自一年至十二年不等。如畿县县令守选三年,紧、上县县令守选五年等。及第举子和六品以下前资官守选期满,就可到籍贯所在州府或前任州府应选格取选解,拿到选解后,即赴京参加吏部的冬集铨选。铨选时,先经吏部南曹审核磨勘,检验是否符合选格条件,是否证件齐全、文书粟错,是否有冒名顶替、弄虚作假之情状。检验合格后,再经吏部身言书判的铨试,就可以按照“循资格”标准自下升上、不得逾越地量资进阶注拟授官了。这就是铨选,即吏部的常调平选。

若及第举子和六品以下前资官守选未满而想提前入仕,可参加制举或科目选考试,登科后即可授官。制举并非每年都有,是皇帝为网罗“非常之才”而开设的一种举制与选制相结合的考试制度,但自文宗大和(亦作“太和”)二年之后就再也没有设置过。科目选每年都有,是吏部为弥补“循资格”有失才之弊所开设的一种旨在使优秀人才早日脱颖而出的考试选拔制度。科目选可以说是一种特殊铨选,其中博学宏词科和书判拔萃科最著名。二科皆设立于开元十八年冬,第二年春始开科选官。博学宏词科借鉴于进士科,书判拔萃科源于吏部常调铨试书判本身,二科皆非由制科衍变而来。

六品以下官员累资进阶至五品,就算出了选门,不再参加吏部铨选,而由中书门下根据“具员簿”授官,是谓“制授”。此外,不参加吏部铨选的还有六品以下的常参官、供奉官,如各司员外郎、拾遗、补阙、御史及翰林院、集贤院学士等,他们是“敕授”。

铨选与文学的关系,应首先与科举结合起来,从整个选举制的角度来考察。进士科以诗赋取士并固定化,《登科记考》以为是在“天宝之季”,则为时过晚,也不符合历史实事,应该是在武后至中宗时代;博学宏词科以诗赋选官,在盛唐前期,此二科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吸引了众多有才华的诗人作家举子选人来参加。此时,文学也正以繁荣发展的姿态步入康庄大道,与选举制可以说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前进的。

守选、铨选,在唐人诗文中亦有反映,因为步入仕途的文人大多都要经过这一关。及第举子和六品以下前资官,在守选期间或隐居山林,或漫游边塞,或投奔幕府,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山水田园诗、边塞诗、从军诗等。有些人还在守选期间与歌妓闺秀相恋,留下了感人肺腑的传奇小说,为唐代文学增添了色彩。尤其唐代送别作品之多,蔚为大观,其内容之丰富,手法之多样,为历代所少见,这都与唐代守选制、铨选制的特殊性有关,它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