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
周南,即宗周之南的地区,是周公旦管理之地。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天下,将拥戴自己为天下共主的文臣武将、宗室子弟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其中,一些战略要冲的诸侯多为姬姓子弟。周公旦全盘参与了周武王的灭商大计,是武王最得力的兄弟,周成王时,他管理的地片自黄河南(含洛邑)至江汉,大致包括今河南省西南部及湖北省西北部一带。《周南》,就是周公治下南方地域的民歌,内容以婚姻、爱情为主。
关雎
关关[1]雎(jū)鸠(jiū)[2],在河之洲。窈(yǎo)窕(tiǎo)[3]淑女,君子好(hǎo)逑(qiú)[4]。
参差荇(xìng)菜[5],左右流之[6]。窈窕淑女,寤(wǔ)寐(mèi)[7]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8]。悠哉悠哉[9],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10]之。窈窕淑女,钟鼓乐(yuè)之[11]。
注释
[1]关关:象声词,雌雄两只鸟应和发出的叫声。[2]雎鸠:水鸟名,一说为王雎,一说为大型猛禽。[3]窈窕:窈,深邃,比喻女子心灵美好;窕,幽美,比喻女子优美的体态。指女性兼具心灵与形体之美。[4]好逑:佳偶之意。逑,系“仇”的假借字,意为配偶。[5]荇菜:水生或在泽地等潮湿处生长的一种植物,茎细叶圆,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食用。[6]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采摘。流,义同“求”,此处指采摘。[7]寤寐:醒和睡。[8]思服:思念。服,想。[9]悠哉悠哉:即“悠悠”,此处指情思绵长。[10]芼:与前文的“流”“采”同义,都是采摘义,用重章叠句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加强感情表达,这也是先秦诗歌的一种特点。[11]乐之:“乐”通“悦”,取悦。
译诗
关关交鸣两雎鸠,引颈水上芝兰洲。窈窕淑女正芳华,磊落君子之佳偶。
荇菜参差随水流,款曲周至实可求。娴静佳人方二八,才下眉头上心头。
恋慕不得求不得,魂牵梦萦成新愁。永夜漫漫未成眠,辗转反侧在高楼。
荇菜飘摇正宜采,殷勤牵得红酥手。我有雅意觅知音,抚琴鼓瑟结为友。
荇菜流荡须采撷,左舷收集右舷兜。绝世丽人成良配,钟鼓声中一回眸。
延伸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通过这首诗我们发现,时光虽然过去了两千多年,但人类的情感内核并没有太大变化。《关雎》是《诗经》中影响极大的一首诗,可以说妇孺皆知。诗从河中小岛上的两只啾啾和鸣的鸟儿入手,意象跳跃到了诗人追求的女子身上,这很可能是以鸟儿比喻眷属的开山之作,此后这种手法就成了一种传统。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有诗云:“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白居易有诗云:“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欧阳炯有词云:“羡春来双燕,飞到玉楼,朝暮相见”。以上数端,都是对《关雎》意象的继承与发展。
先秦时期的人尚未多受礼教约束,情感质朴,表达奔放。描述相思之苦婉转流丽,细致入微,达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爱一个人就要去表达,去追求,如何追求呢?钟鼓乐之。这是一种很风雅的情感表达方式,后世发展出“知音”一词,比喻彼此心意相通,大致也衍生于此。再比如“琴瑟和鸣”,更是成为夫妻关系和谐的表征。由此不难理解,诗作为何以“钟鼓乐之”结束了。从起句,到结尾,整个诗篇起承转合,结构完整,情感充沛,无愧为《诗经》中的名篇。
《诗经》大多来自民歌,只是乐谱失传,唯有文字流传下来。《关雎》很可能是一首在婚礼上演唱的乐曲,钟鼓齐鸣,新婚夫妇在嘉宾们的祝福声中进入洞房。可以说,它就是一首先秦版的《婚礼进行曲》。
明·仇英《临宋人画》
葛覃
葛[1]之覃(tán)[2]兮,施(yì)[3]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jiē)[4]。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yì)[5]是濩(huò)[6],为(chī)[7]为绤(xì)[8],服之无(yì)[9]。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10],薄浣(huàn)我衣。
害(hé)浣害否,归宁父母。
注释
[1]葛:多年生草本植物,纤维可以织布,即俗谓之夏布。[2]覃:延长,绵延,此指葛藤。[3]施:蔓延。[4]喈喈:鸟鸣的声音。[5]刈:割,指割取葛藤。[6]濩:煮,指用水煮葛。[7]:细布。[8]绤:粗布。[9]:厌倦。[10]私:内衣。
译诗
葛藤绵延生,繁于山谷中,绿叶萋萋陈。
黄鸟飞且停,栖息灌木丛,喈喈相和鸣。
葛叶茂且丰,长于山谷中,翠叶漠漠生。
收割而后煮,织成两种布,裁衣颇称心。
回告姑与婶,欲归探双亲。内裳已浣洗,华服也洁净。
夫家事已毕,然后可归宁。
延伸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已出嫁的女子,准备回家探望父母。要理解这首诗,必须了解先秦社会的现状。今人想看父母,随时随地都可回归,古时女子出嫁后,轻易不能回娘家,故而回娘家成为一件隆重的大事,称作“归宁”或“省亲”。《红楼梦》中元春要回去探望父母,贾府不但大兴土木,而且举行了极为排场的仪式,书中称为“元妃省亲”。普通贵族和百姓固然没有这种排场,但仍然是生活中一个重大事项。
诗中的女子是典型的传统女性,勤快、贤惠、通情达理。归宁之前,入山采葛,通过一系列加工后织成粗细两种布,再裁剪成衣服。然后禀告公婆,家中的一切事项都已经安排妥当,衣物都已洗涤干净,归置整齐。尔后,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回家探望父母。这首诗的前面铺陈很多,详细描述了葛藤的样子,并把采葛、煮葛、纺葛、裁衣这个过程写了出来,到“归宁”却戛然而止。为何要写采葛到制衣的过程呢?是为了说明“妇贤”。诗中还出现了“黄鸟喈喈而鸣”这个意象,这也是隐喻夫妻和谐,透露了诗中女子夫妻亲密。我们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关雎》的续篇,前诗为“新婚”,则这首诗为婚后“归宁”。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诗经》篇目的顺序实际存在一条看不见的脉络,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
卷耳
采采卷耳[1],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zhì)彼周行(háng)。
陟(zhì)[2]彼崔(cuī)嵬(wéi)[3],我马虺(huī)(tuí)[4]。我姑酌彼金罍(léi)[5],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sì)觥(gōng)[6],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jū)[7]矣,我马瘏(tú)[8]矣。我仆痡(pū)[9]矣,云何吁(xū)矣。
注释
[1]卷耳:野菜名,即今之苍耳,可食用。[2]陟:登高。[3]崔嵬:有石头的土山,形容高大雄伟。[4]虺:因疲劳而患病。[5]罍:青铜器名,用以盛酒或水。[6]兕觥:犀牛角制作的大号酒杯。[7]砠:有土的石头山。[8]瘏:疲劳病瘫,指代马匹不可前行。[9]痡:疲惫导致生病,指人不能行路。
译诗
采集苍耳频,浅筐未曾盈。我有所念人,弃此且前行。
登上巍峨峰,骏马疲且病。姑且举金樽,聊解相思情。
登上高山冈,骏马黑且黄。聊举犀角杯,一醉忘忧伤。
登上险峻山,骏马疲且瘫。仆役不能行,忧戚且长叹。
延伸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远行的诗,丈夫是去出公差还是从征,没有具体说。诗中也没有写妻子如何思念,而是从丈夫的视角出发,写他过了山峰、高冈、石山等地,如何思念家人。唐代诗人杜甫《月夜》中有句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反过来采用妻子的视角,可谓异曲同工。
在通信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没有办法即时保持联系,只能凭借经验猜测和想象。笔者幼年时父亲出门远行,母亲每隔一段时间看一眼老座钟上的时针说,这会儿你爸爸到渡口了吧……这会儿过了黄河了吧……这会儿到了某某山口了吧……这会儿到了省城了吧。《卷耳》中拎着筐子采苍耳的妻子,心不在苍耳,而在夫君,凭着女性的细腻,推测丈夫经过了一个又一个地方,借酒浇愁,困顿不堪。随着时间的流逝,夫君距离自己越来越远,思念也越来越深。
南宋·佚名《归去来辞书画卷》局部
樛木
南有樛(jiū)木[1],葛藟(lěi)[2]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tuǒ)[3]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yíng)[4]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注释
[1]樛木:下部弯曲的树木。或说大木。[2]葛藟:多年生草本植物,纤维可以织布。[3]绥:“妥”的通假字,下降之义。[4]萦:缠绕。
译诗
南方有大树,藤蔓相攀附。快哉佳公子,福寿来相顾。
南方凌霄木,藤叶长庇护。倜傥佳公子,福禄与身住。
南方有嘉树,藤条绕且慕。欣悦好公子,福德何太殊。
延伸
这首诗出自一位女诗人之手,令人想到广西民歌《藤缠树》:“世上只有藤缠树,人间哪有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全诗以樛木的丰茂喻男子,以葛藟的柔韧比喻女子,树下生藤蔓可以保护树根,藤蔓缠绕大树可以获得更多雨露和阳光,彼此呵护,相互依附,成为经典爱情的象征。
《藤缠树》的感情是草根性的、浓烈的、外露的,至死不渝的,而《樛木》的感情则是贵族式的,含蓄的。就两者而言,并无高下之分,不同的是《藤缠树》除了浓烈的情感之外,便无他物,而《樛木》除了感情,还有人生。爱一个人,就是成就一个人。女诗人不但表达了彼此扶持的爱情态度,还祈求上天的福报与男子相随,让他拥有一个光明的人生。爱情的最低限度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最高则是彼此成就,各自都拥有宽阔的人生。就像诗人罗伊·克里夫特在《爱》一诗中说的那样:“我爱你,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还因为,为了你,我能做成的事。”可以说,《诗经》就是一本爱情教科书,它教会我们什么是错误的爱情观,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既有正向的例子,也有反向的例子,这在后面的篇目中还会多次出现。
清·袁耀《蓬莱仙境图》局部
螽斯
螽(zhōng)斯[1]羽,诜诜(shēn)[2]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hōng)[3]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注释
[1]螽斯:直翅目昆虫,一说为蝈蝈,一说即蝗虫。[2]诜诜:同“莘莘”,众多的样子。[3]薨薨:虫鸣之声,形容多。
译诗
螽斯展翅翼,翩然遍天际。子孙繁衍众,家族永不息。
螽斯振羽翼,充塞满天地。子孙绵延多,家族昌且靡。
螽斯扬翅羽,聚集空中嬉。子孙永兴隆,开枝散叶去。
延伸
螽斯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昆虫,后世以“螽斯衍庆”称颂子孙满堂,其典故便出于此诗。传统中国,是以家族为主体的宗法社会,儿女众多、子孙满堂是一个家族兴旺的象征。古人喜聚族而居,不分家。那么多人住在一起,势必会产生各种龃龉,因此家风就很重要,“兄弟和睦,长幼有序”就成为个人道德衡量的一个标准。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尤其对于一些世代大族而言,聚族而居有助于知识在家族内部的传播。这样一来,只有多子才能维持家族长盛不衰。汉末三国时期的颍川荀氏家族,有所谓“荀氏八龙”,在社会上层有着巨大影响力。同样,琅琊诸葛家族也是人才众多,诸葛丰的后裔诸葛诞、诸葛亮、诸葛瑾(三人为族兄弟)分别在曹魏、蜀汉、孙吴担任要职。东吴的陆氏家族(称“吴郡陆氏”)则出了陆逊、陆抗、陆凯等将相三人,他们出则为军事统帅,入朝则为相,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走向。《三字经》中的窦燕山有五个儿子,被称为“窦氏五龙”,无论修身、德行、才能均为世人刮目,活动时间从五代乱世到北宋一统,历经后晋、后汉、后周、北宋,或官或隐,一直是社会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大家族的力量可见一斑。
《螽斯》一诗在传统中国影响力很大,尤其是祝寿活动中,被反复引用。至于诗词和文章中,更是连篇累牍,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意象。
北宋·李公麟《潇湘卧游图卷》局部
桃夭
桃之夭夭[1],灼灼[2]其华。之子于归[3],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fén)[4]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5]。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1]夭夭:茂盛而艳丽。[2]灼灼:花朵鲜艳盛开的样子。[3]于归: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4]:果实硕大的样子。[5]蓁蓁:枝叶茂密。
译诗
桃叶流光满枝丫,花萼灿烂射光华。姑娘明日要出嫁,和顺昌隆延夫家。
桃枝翠色似碧玉,果实丰美且硕大。姑娘明日要出嫁,和顺喜乐至夫家。
桃树亭亭若明霞,繁枝茂叶随风发。姑娘明日要出嫁,和顺安康达夫家。
延伸
这是一首贺诗,用以祝福新婚的女子,诗中充满了欢乐浪漫的气氛,“宜家宜室”的典故即出于此。另外,李白句“奈何夭桃色,坐叹葑菲诗”出典也在此诗,且是化用《诗经》意象的典范。诗起于比兴,从桃叶写起,层层推进,虽然无一句正面描写新娘的容貌,但却令人感受到一个光彩动人的女性形象。
古人所说的家,尤其是大夫之家,其实是指一族;室,则是夫妇之室。宜家宜室,则既是家族的贤女主,又是丈夫的好帮手。无论古今,女性对一个家庭都很重要,她是丈夫的贤内助,是儿女人生的引领者。古代有很多优秀女性的典范人物,为了儿子受到良好的濡染则有“举家三迁”的孟子母亲,为妻则有“举案齐眉”的奇女子孟光。据说孟光是一个长得又黑又粗的“女汉子”,但是为人通情达理,颇知诗书。到了适婚的年龄,她对提亲的男子一个都没看上。眼看着同龄的闺蜜们都出嫁了,她却待字闺中,亲友们对她这个大龄“剩女”很发愁,问她究竟想嫁一个什么样的人。孟光说,要嫁就嫁给梁鸿。亲友一听,都笑了起来。梁鸿是当时的大帅哥,长得玉树临风,而且是有学问的名士,怎么会娶她这个女汉子呢?但是,孟光很执拗,父母只好去梁家提亲,没想到梁鸿竟然答应了。婚后,二人果然夫唱妇随,心意相通。后来梁鸿因写诗讽刺皇帝,担忧被捕杀,逃到南方的荒野中去隐居,孟光也跟随他一起逃走,并与他匿名装作庸常的人在当地的士绅家打短工。梁鸿去世之后,孟光将他安葬在刺客聂政的墓旁。名士与刺客,有同样的肝胆与灵魂,而孟光,是那个最懂他的人。
兔罝
肃肃(suō)[1]兔罝(jū)[2],椓(zhuó)[3]之丁丁(zhēng)。赳赳武夫,公侯干城[4]。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kuí)[5]。赳赳武夫,公侯好仇(qiú)。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注释
[1]肃肃:密密,形容网眼细密。[2]兔罝:捕野兽的网。[3]椓:敲击,此处指钉木桩。[4]干城:干,通“捍”。干城,御敌捍卫之城。[5]中逵:四通八达的路叉口。
译诗
张开捕兽网,敲击木桩丁丁响。威猛的武士,是公侯的屏障。
铺设捕兽网,在野路纵横的地方。彪悍的壮士,是公侯的力量。
架设捕兽网,在丛林茂密的地方。伟烈的猛士,护卫在公侯的身旁。
延伸
这是一篇赞颂武士的诗歌。东周时期,诸侯们逐渐形成了“养士”的传统,他们不但网罗一些有才华的文士当自己的高级幕僚,也培养一些武士。这些武士在战时可以冲锋陷阵,平时则充当贴身护卫。
古代的大规模狩猎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军事演习。天子或诸侯经常率领自己的卫队进行田猎,有的负责驱赶野兽,有的负责包抄,有的负责堵截,有的负责挖陷阱或布设罗网,最后缩小包围圈,将成群的野兽猎杀。整个过程分工明确,合作度很高,能够高度调动战士们的激情。通过狩猎活动,各战术组织之间的协调性得以增长,军队的战斗力也大大提高。这首诗从狩猎这一活动,侧面描写了“武士”的壮姿,他们不但是诸侯的“干城”,也是“腹心”。战国时期的豫让曾说:“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为了报答主君智伯,他多次刺杀赵襄子,屡次失败仍然不放弃。赵襄子将他拿获后,问他:“你以前也追随了那么多主君,他们死了你不报仇,为什么智伯死了你这样执着地报仇?”豫让说:“以前的主君把我当普通人,我也就以普通人的方式回报他们;智伯待我如国士,则我以国士的方式报答他。”豫让是典型的战国时期武士,他们有独立高尚的人格,寻找施展人生抱负的舞台,为“国士”的礼遇献身,与秦之后君主独裁下的忠臣孝子不同。
三国时期的曹操也善于调教心腹武士,许褚、典韦既是战场上的良将,又是宿卫中的最高级安保人员,曾多次使曹操免于被刺杀。《兔罝》可以说是最早反映诸侯养“武士”的作品,不止是诗歌作品,也是重要的历史资料。清代学者方玉润认为,这首诗开行猎文学之先河,后世司马相如之《上林赋》,扬雄之《羽猎赋》,都承接此诗余绪。
芣苢
采采芣(fú)苢(yǐ)[1],薄言[2]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3]之。采采芣苢,薄言(xié)[4]之。
注释
[1]芣苢:车前子,可食用。[2]薄言:发语词,无义。[3]袺:兜住。[4]:往衣襟里塞东西。
译诗
采呀采集车前子,快点儿把它采回来。采呀采集车前子,快点儿把它摘下来。
采呀采集车前子,一把一把捡起来。采呀采集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呀采集车前子,提起衣襟兜起来。采呀采集车前子,提起衣襟掖起来。
延伸
这是一首女性劳动生产的歌,很可能一边从事采集活动,一边歌唱。全诗四十八个字,仅有六个字有所变化。重章叠句,节律明快,没有繁复的转换,适合劳作时吟唱。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一群年轻的女性带着篮子和筐子,呼朋引伴到原野上采摘车前子,一边采集一边歌唱,给生活染上了一层玫瑰色的亮色。《毛诗序》说这是“后妃之美”,不免牵强附会。诗歌的产生是一件神秘而自然的事,为它寻求意义或者赋予意义都是荒谬的,偏离了诗歌本身。
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无疑,方氏的说法更切合实际,也比较接近诗歌的表达目的。这就是一首纯粹的劳动女性的曲调,过度诠释是不妥的。
清·钱维城《万有同春图卷》局部
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1]思[2]。汉[3]有游女[4],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5]错薪,言刈(yì)[6]其楚[7]。之子于归,言秣(mò)[8]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lóu)[9]。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注释
[1]休:休息,休憩。[2]思:语助词,无义,以下俱同。[3]汉:汉水,今之汉江。[4]游女:一说为出游的女子,一说为传说中的汉水女神,此处代指恋慕的女性。[5]翘翘:本指鸟尾上的翎羽,此处形容杂草丛生。[6]刈:收割。[7]楚:荆条。[8]秣:喂马。[9]蒌:蒌蒿,嫩叶可食用,老枝可做柴薪。
译诗
南山上的乔木亭亭如盖,我却无心去树下乘凉。
汉水岸边的女神惊鸿一瞥,思慕却无法到她身旁。
汉江宽广,如何游到她的桥廊。江水奔流,木筏如何进入她的船港。
齐肩的野草纷披杂乱,我一边打柴一边想你的模样。
美丽的姑娘若嫁给我,我会把她的马儿养得肥肥壮壮。
汉江激荡,如何泅渡到你那厢。江水滔滔,木筏怎能朝着你的方向。
高高的野草纷乱飘摇,我一边采蒌蒿一边把你思量。
美丽的姑娘若嫁给我,我会把她的小马驹也养得肥壮。
汉江浩渺,如何游到你身旁。江水湍急,如何进入你的心港。
延伸
《诗经》篇目中多次出现“伐薪”这个意象,凡出现都与婚恋有关。这是一首樵夫唱的山歌,他在山林中砍柴,看到浩荡奔流的汉水,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心上人,但那位女子出身高贵,是他所追求不到的,全诗表达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感基调。这首诗对东方文化的审美影响极深,古典文学、音乐、绘画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樵夫在古代社会中身份比较低微,但在艺术形象中却被赋予了独特含义,他与“渔夫”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大隐形象。琴曲《渔樵问答》便是基于这种思想创造出来的。《三国演义》中刘备第一次去诸葛亮的茅庐拜访,听到一个樵夫唱道:“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这虽然是诸葛亮给自己做的一个广告,但是刘备听到一个樵夫居然唱这样的歌,立刻觉得这里很不凡,一定卧虎藏龙。《西游记》中孙悟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菩提老祖的洞府附近,也是一个唱山歌的樵夫为他指的路。
《汉广》中塑造的另一个成功意象是“汉有游女”,《韩诗外传》中说:“游女,汉神也”,明确地说她是汉水女神。自此而后,被诗人们不断演绎,最终成了千古流传且充满想象力的神话故事——“汉皋解佩”,它与“巫山神女”“洛水女神”成为古典文学中审美的极致,自六朝以来,出现在无数诗人的作品中。“汉皋解佩”的故事在《列仙传》中最为详尽,说周代时有个文人叫郑交甫,在汉江边的小山上看到远处有一对结伴女子神采飘逸,不由为之神迷,便上前搭讪,两个女郎与他略作交谈,解下佩珠赠予他,便告分别。他走出十几步远之后,回头凝望,发现两个女子已不见了,再摸怀中的佩珠,也空空如也。“汉皋解佩”的故事是一种诗意的“不可企及”的情境,这是全世界的诗歌中都存在的迷思,是《汉广》一诗的具体化。
明·仇英《上林图卷》
汝坟
遵彼汝坟[1],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nì)[2]如调(zhōu)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yì)[3]。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fáng)鱼赪(chēng)[4]尾,王室如燬(huǐ)[5]。虽则如燬,父母孔迩(ěr)[6]。
注释
[1]汝坟:汝,指汝河;坟,堤岸。[2]惄:饥饿,一说忧愁。[3]条肄:砍掉后又生长的新枝条。[4]赪:红色。[5]燬:像火一样酷热。[6]迩:迫近饥寒。
译诗
沿着汝河岸前行,砍伐枯枝生起篝火。
久久看不到你,我的夫君,相思之痛,犹如未食早餐般饥饿。
沿着汝河岸前行,砍一支新发的枝条执于手中。
终于看到了你,我的夫君,愿从此永不分离、永不相弃。
鲂鱼摇摆着痛苦的红尾巴,官家摊派给你的劳役急如火。
劳役固然紧急,年迈穷困的父母谁来照顾?
延伸
这首诗讲的是在外服役的丈夫归来,妻子在一条河边迎接他。河流在古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或村庄大多沿河而建,先民也留下了沿河而居的传统。丈夫服役归来,汝河是必经之路,因此妻子便在河边等候。其时可能是早春,天气寒冷,妻子从林中砍伐了一些枯枝燃起了一堆篝火,一边通过火焰取暖,一边等候丈夫。这是一位充满情趣的妻子,也可能是古人的一个传统,即迎接归来的家人要手持一根新发芽的树枝,就像现代人在机场或车站迎候亲人手捧鲜花一样。丈夫终于归来了,在火堆旁边看到了面有倦容的妻子,她手中的一抹新绿,点亮了他的眼睛;而燃烧的火堆,则温暖了他风尘仆仆的身体。妻子向他倾诉各种离别的痛苦,期望丈夫以后能与父母亲人团聚在一起。整首诗非常贴切,流畅而不凝滞,高度洗练。
台湾诗人洛夫在一首诗中说:“水来,我在水中等你;火来,我在灰烬中等你”,这不是矫情的甜言蜜语,而是在历尽苦难之后酿出的诗句。《汝坟》,是一首历经长久的别离之后,于苦难中诞生的诗。
明·仇英《浔阳送别图》局部
麟之趾
麟[1]之趾,振振(zhēn)[2]公子,于(xū)[3]嗟麟兮。
麟之定[4],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注释
[1]麟:麒麟,传说中的神兽。它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动物,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2]振振:诚实仁厚的样子。[3]于:通“吁”,叹词。[4]定:指额头。
译诗
麒麟蹄如玉,公子行有矩,德言有佳趣。
麒麟额如炬,公孙行有序,德行有所据。
麒麟角如律,公族丰且裕,德行合其居。
延伸
这是一首赞美贵族家庭青年男子的诗歌。后世民间以“喜获麟儿”作为新生男孩的祝福语,最早的典故即出于此。古人认为麒麟是一种瑞兽,它有狮子的头,鹿的角,老虎的眼睛,鹿的身姿,鱼的鳞,牛的尾巴,全身的每一个部位代表着一种美德。它性情温驯,主太平和长寿,凡出没,必定为祥瑞,因此在赞颂公侯之家的男子时,往往以麒麟为喻。
日本内阁文库藏《孔子家语印正》中有一幅图,说孔子出生之前,有麒麟出现在庭院里,口吐玉书,玉书上有文字曰:“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孔子的母亲非常喜悦,拿了一根丝带系在麒麟的角上。这显然是传说,但传说在民俗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它反映了先辈的认识观。这首诗里提到了麒麟的趾、额、角等部位,实际上对应每一种德行,这是古人特有的表达方式。
清·焦秉贞《历代贤后图》
明·凌必正《碧桃春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