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与智慧广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广播电视发展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全国各级广播电视部门和单位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着眼广电行业高质量发展,紧跟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发展趋势,并实施“智慧广电”战略,大力推进融合媒体平台建设和智能电视操作系统研发应用,在数字化、高清化、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推动全国广电行业技术创新应用再上新台阶。

1.2.1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概况

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保证成效”原则,统筹有线、无线、卫星3种方式,因地制宜、因户制宜推进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和入户接收,加快实现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由粗放式覆盖向精细化入户服务升级,由模拟信号覆盖向数字化清晰接收升级,由传统视听服务向多层次、多方式、多业态服务升级。目前,已有超过3成的农村家庭享受到高质量的有线广播电视服务。2020年,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广播电视覆盖服务体系[17]

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在有线电视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加快推进直播卫星公共服务户户通工程。新疆、宁夏、内蒙古、贵州、海南、西藏等实现本省(自治区)或地市节目上星传输、定向覆盖,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省基本实现直播卫星“渔船通”[17]

1.2.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情况

以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及媒体融合为目标,全国广播电视制作播出领域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及应用,制播技术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1.广播电台电视台制播情况

台内数字化、网络化程度大幅提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所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18]的制播系统已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全国省级台基本完成制播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改造。部分省级台和地市台完成全台业务一体化网络系统的建设[19]

高清化加快推进。一是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下简称“广电总局”)的有力部署下,各级电视台普通高清的普及工作快速推进。二是4K超高清发展加快起步。随着新技术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提升,4K超高清电视进入试点发展阶段。广东省已开展以促进4K超高清电视应用与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全国广播影视产业“试验田”和“示范区”。在具体应用方面,央视和广东省在超高清电视发展领域已取得一定成绩。央视4K系统规模、节目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广东广播电视台已顺利试验播出全国首个4K超高清频道,实现4K电视节目制作采编播全工艺链路。

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情况

全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时间保持平稳,内容创作持续繁荣,农村农业、新闻资讯和专题服务类节目制作时间稳步增加,优质内容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1)广播节目制作情况。2018年,全国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为801.76万小时。按广播节目类型分,新闻资讯类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为143.21万小时,专题服务类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为216.69万小时,综艺益智类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为208.02万小时,广播剧类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为21.80万小时,广告类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为74.92万小时,其中广播公益广告制作时间为10.35万小时。

(2)电视节目制作情况。2018年,全国电视节目制作时间为357.74万小时。按电视节目类型分,新闻资讯类电视节目制作时间为107.95万小时,专题服务类电视节目制作时间为89.72万小时,综艺益智类电视节目制作时间为43.91万小时,影视剧类电视节目制作时间为11.78万小时,广告类电视节目制作时间为47.22万小时,其中电视公益广告制作时间为6.33万小时。

2)广播电视播出情况

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时间持续增加,农村农业、新闻资讯、纪录片、公益广告等类型节目播出时间占比稳步提高,内容播出结构不断优化,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增强。

(1)广播节目播出情况。2018年,全国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为1 526.74万小时。

按广播节目类型分,2018年新闻资讯类广播节目播出时间为299.44万小时,专题服务类广播节目播出时间为325.79万小时,综艺益智类广播节目播出时间为384.16万小时,广播剧类广播节目播出时间为97.16万小时,广告类广播节目播出时间为135.92万小时,其中广播公益广告播出时间为32.78万小时。

(2)电视节目播出情况。2018年,全国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为1 925.03万小时。

按电视节目类型分,2018年新闻资讯类电视节目播出时间为278.98万小时,专题服务类电视节目播出时间为256.12万小时,综艺益智类电视节目播出时间为142.17万小时,影视剧类电视节目播出时间为822.09万小时,广告类电视节目播出时间为213.67万小时,其中电视公益广告播出时间为53.33万小时[20]

为解决少数民族语种节目匮乏、覆盖范围小、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看不懂”问题,在13个民族地区县(市)台增开广播或电视节目,通过直播卫星平台传输覆盖13套电视、11套广播少数民族语言节目。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节目供给,广电总局每年组织推荐2 000集电视剧、18 000分钟电视动画片供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译制播出[17]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加快建立内容需求反馈机制,推动“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围绕服务“三农”,指导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播出更多贴近农村生产生活的好节目,解读惠农政策、提供农资信息、介绍致富经验、普及农业技术、丰富农村群众生活[17]。2018年,全国农村广播节目播出时间为441.46万小时,占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总时长的28.92%;农村电视节目播出时间为417.79万小时,占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总时长的21.70%[20]

2.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情况

2017年,广电总局发布《电视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广播电台融合媒体平台建设技术白皮书》,并积极推动省级以上和有条件的地市县级电台、电视台依据白皮书建设传统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制播云平台和基于用户互动的制播大数据系统。央视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省(直辖市)级台在台内融合媒体平台建设上已取得重大进展。此外,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广播电视台通过“中央厨房”或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正逐步实现新闻信息多媒体采集、全媒体生产、全方位汇聚、多终端分发和多元化传播的融媒型传播格局。

2018年8月22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将成为打通媒体融合的“最后一千米”,将为县级媒体舆情监测与引导发挥更大作用。本地网络互动平台是听取民意的最短路径。地方媒体创办的本地互动平台往往曝光率和舆论压力较低,但反映民生等领域的诉求集中、目的简单,有助于快速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良政善治。管理和利用本地平台,可吸引本地网民留言交流,在本地反映问题、表达诉求。全国各地媒体在融合的道路上,经过探索尝试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将县广播电视台、县委政府开办的网站、内部报刊、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所有县域公共媒体资源整合起来融合发展,是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试点比较普遍的做法。县级媒体融合服务的用户一般包括政府、企业、互联网平台、自媒体等,其中最重要的用户是老百姓[21]

江西日报社依托“赣鄱云”目前在江西全省建设了24个县(市、区)级“中央厨房”,并跨出江西,援建了新疆“克州云”的“中央厨房”。“赣鄱云”按照省、市、县三级部署,通过“云”端可快速为各地建设新媒体传播平台(客户端、手机网站、PC网站、微博、微信)、云端输出“中央厨房”平台、云端输出大数据,使加入“赣鄱云”平台的江西省各地融媒体中心,在“一张网”内实现数据共享、技术共享、用户共享。截至2019年6月,江西全省共有51个县(市、区)挂牌了融媒体中心,目前还在加紧推进其他县(市、区)的“赣鄱云”建设[21]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推出覆盖全省各县(市、区)互联互通的省级移动新媒体平台——“四川云”。“四川云”以川报观察为“总端”,为县(市、区)分别建立精准定制的“分端”,将省级平台的单一载体拓展为省、市、县三级开放的共享平台。“四川云”将打通各县级已有的微博、微信、报纸、电视、广播、新闻网站等传播平台,搭建覆盖全省的融媒体“中央厨房”;同时还整合市政服务、交通出行、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信息资源,强化民生服务、政务办事、缴费报名等公共服务功能,搭建“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奔波”的全省“政务通”平台[21]

湖南日报社也成立了湖南首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浏阳融媒体中心。该中心由湖南日报社和浏阳市委宣传部共同打造,以湖南日报社“中央厨房”为依托,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21]

以县级媒体作为主体的媒体融合也多有创新。例如,四川达州宣汉县将广播电视台、县委报道组及报刊编辑部进行整合,组建县融媒体中心,下设采集部、编辑部、运营部、技术部、行政管理等部门,初步构建起“共同策划、精选主题、统一采集、分类加工、互动传播、集中发声”的运行模式;还整合县域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利用电视、网络等多种载体,打造宣汉云直播、宣汉重点工作电视公开平台“视听宣汉”等便民服务平台,向广大受众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北京16区的融媒体中心也已成立。16区的融媒体中心建设都着眼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相加”到“相融”,整合电视、广播、报社、网站、移动客户端、“两微”(微博、微信)、第三方账号等平台资源,按照“中央厨房”模式运行,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打造新媒体矩阵。同时广泛借助“外脑”,与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北京日报社、北京广播电视台、千龙网、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央和北京市属媒体、技术公司强强联合,还与一些区域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智库、承建、渠道合作等方式发挥作用[21]

受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广电总局组织编制并审查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2019年1月15日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推荐性行业标准,予以发布,标准编号为GY/T 321—2019,该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已同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广电总局2019年1月15日联合发布[22]

1.2.3 广播电视传输覆盖情况

各级广播电视机构深入贯彻《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统筹有线、无线、卫星等协同传输覆盖,全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稳步提升,广播电视现代化传输传送能力进一步提高[20]

1.广播电视综合覆盖情况

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9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25%。随着中央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推进,全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率稳步提升。2018年全国广播节目无线覆盖率为97.485%,全国电视节目无线覆盖率为97.46%[20]

2.有线电视情况

各级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机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多样化业务和多元化经营,推动有线电视网络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发展,“保用户、促发展”取得较好成效,网络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1)有线电视覆盖用户情况

2018年全国有线广播电视覆盖用户数达3.46亿户。其中,数字电视覆盖用户数3.23亿户,双向电视覆盖用户数2.08亿户[20]

2)有线电视实际用户情况

2018年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2.18亿户。其中,全国有线数字电视实际用户数2.01亿户,数字电视实际用户占有线电视实际用户数比例为92.20%,有线电视数字化率进一步提升[20]

有线电视网络高清化、智能化发展态势良好。2018年全国高清有线电视用户9 257万户,有线电视智能终端用户1 884万户,智能终端普及提速[20]

从表1-1[23,24]可看出,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用户发展呈现出了新亮点、新趋势。一是双向数字用户持续提升,二是高清、超高清和智能终端用户规模扩大,三是各类新业务用户增长,四是有线电视互联网实际用户规模扩大[25]

表1-1 全网有线电视网络各类用户数据统计

img

3.其他网络用户情况

电信专网、互联网成为用户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途径。2018年全国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用户1.54亿户,互联网电视(OTT)用户4.20亿户[20]

4.农村广播电视传输入户情况

2018年农村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58%,农村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01%;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0.74亿户,其中农村数字电视实际用户数0.66亿户;在有线网络未通达农村地区直播卫星用户1.38亿户,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工作取得实效[20]

5.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

面向有线无线卫星一体化发展需求,以前期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展广播电视有线无线卫星智能承载网技术体制研究,重点突破广电无线双向网技术体制、有线无线卫星智能协同机制、有线无线统一资源管理规范、安全服务保障体系等技术环节,形成智能承载网系统化技术规范和指标体系[26]

以自主创新加集成创新为指导思想,把握先进性原则,研究制定广播电视智能承载网标准体系,构建涵盖网络、系统设备、业务和测试等多类别的标准体系和规范,加强技术研究和系统开发成果共享与复用转化,为构建全国统一化、标准化的广播电视智能承载网提供技术支撑。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推动广电有线、无线、卫星智能协同发展的策略要素,研究广电智能承载网的技术模式、业务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营模式,形成广电在网络、业务、运营上融合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广电有线、无线、卫星融合发展的规划和策略建议,为智能承载网服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提供有效支撑。

针对示范地区地域特点和业务需求,建设规模化试验网,整合服务资源,打通服务渠道,开展应用示范,探索以广播电视业务为主、广电双向增值业务为辅的融合业务创新服务,实现有线业务向无线领域延伸,为培育新型广播电视融合产业奠定基础。

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试验稳步推进。贵州、甘肃、重庆、广东等各地方持续推进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试验,下一步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的发展方向将会是,无线宽带网的无线数据技术和低功耗广覆盖的物联网技术相结合,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提供低成本的传输承载是未来广播无线双向网重量级的新业务应用。

6.无线交互广播电视体系建设

广电总局开展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无线系统(Next Generation Broadcasting- Wireless,NGB-W)试点,探索并构建具备全程全网、宽带双向、扁平汇聚、混合传输、智慧家庭等关键特征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无线系统。上海东方明珠集团建立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无线系统示范区,通过构建具备双向交互能力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无线系统,可以聚焦于自身的广播电视业务,发挥广播电视内容的优势,重点拓展点播、电视购物和在线视频等业务。上海东方明珠集团选择通用移动通信技术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技术作为具备双向交互能力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无线系统支撑技术。系统主要包括无线接入网、核心网、数据承载网、运营支撑系统(Operation Support System,OSS)等[27]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简称上海文广)NGB-W双向系统项目通过客户终端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与融合节点的结合为公众用户提供双向互动的数据接入,其中CPE实现双向系统无线宽带网络的接入,融合节点实现用户数据收敛。用户可以利用无线数据通道实现如网页浏览、流媒体、点对点(Peer-to-Peer,P2P)传输等典型宽带数据业务[27]

1.2.4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情况

1.建设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公共卫生安全、企业生产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面临的压力增大。特别是现阶段,正处在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国际的和国内的风险矛盾交织并存,社会安全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应急广播是指在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时,通过广播向公众提供动员指挥、协调救援、信息服务、灾害预防的一种十分重要、必不可少的应急手段[28]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是围绕应急广播构建的、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由国家决策机构统一指挥的广播应对体系,它由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应急预案、保障系统和技术系统等部分构成。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应急信息预警、发布的重要职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广播工作,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化事业重点工程,列入《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传播体系建设工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28]

为提高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与传播能力,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伟大中国梦,根据广电总局对应急广播的总体规划及相关文件,各省应急广播应通过应急平台实现和各省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有效联动响应,实现应急节目的制作、播出、发布流程和调度控制;利用现有的广播电视覆盖资源,对多级别、多类型的公共突发事件进行本地、中程和远程应急信息的大面积快速覆盖,对局部区域进行精准覆盖;城乡群众除了可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应急节目,在农村还可通过具有本地、中程和远程唤醒功能的“农村大喇叭”来接收预警信息[28]

2.建设必要性和可行性

近年来,我国各地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在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大地震、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4·14”玉树地震、“4·20”芦山地震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广播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充分证明了广播在国家应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和芦山地震的救灾过程中,在交通受阻、电力中断的状况下,四川省广电部门通过广播和电视,在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及时架起了一座紧密相连的信息沟通桥梁,公安、交通、民政等部门都把广播电台作为抗震救灾信息首选发布平台,在灾情通报、灾害预警、抗震指导和政策宣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起到了鼓舞斗志、安抚民心的积极作用[29]

3.建设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坚持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大类突发事件的不同特点,建设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应急广播系统,确保覆盖全面、启动及时、接收迅速、到达准确,实现应急广播分类型、分级别、分区域、分人群的有效传播。坚持从广电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布局应急信息通道,加强应急广播管理体制、机制、法制、预案和应急广播网的建设,逐步建立、完善与各省区实际相适应的应急广播,全面提升应急广播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实现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及和谐的中国做出贡献[28]

4.建设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广电实施、资源共享、平战结合”的原则

在各省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照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及要求,由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局牵头组织实施,以现有广播电视为基础,建立覆盖广泛、上下贯通、快速响应的应急广播体系。

2)坚持“快速响应、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原则

应急广播系统将发挥广播电视系统点对面传播、传输手段多样、覆盖面广、方便迅捷的优点,以各省区广播电视技术系统为基础,建立上下贯通、快速响应的信息传输系统,确保在应急时期进行应急信息的快速、有效和精准覆盖。

3)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

系统将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及规范,结合各省现状,对应急广播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和统一设计,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并选择典型地区进行小规模试点。试点成功后,再横向推广到其余地区,直至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应急广播系统。

4)坚持“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分级维护”的原则

系统将结合各省区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按照不同行政区域级别,设立分级管理体系,建立应急响应制度和系统管理制度,使每一级机构全面负责本级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管理维护工作。

5.系统组成

广播电视应急播出工程由管理平台、传输通道和终端三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1)管理平台。在各省区新闻出版广电局、地市及县新闻出版广电局,分期建立应急广播省、市和县级管理平台,与各级应急部门实现平级对接,并与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实现对接,统一规划和调度各级广播电视资源。

(2)传输通道。统筹考虑现有广播电视资源,主要包括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资源、农村大喇叭系统等。以现有链路作为各级平台的主要通信通道,在各相关县市可选择调频或中波频率等作为该地区的应急广播节目主要覆盖通道和远程唤醒农村大喇叭系统的指令通道,实现本地、中程、远程唤醒和应急节目投放;利用卫星作为各级平台之间、平台至发射台之间的备份通道。

(3)终端。除传统的广播电视播出外,在农村地区,与现有“农村大喇叭”设备对接,播放应急广播节目。在城市,实现办公楼宇、居民社区、学校、医院等场所的公共广播与应急广播的对接,在应急时期利用上述已有设施播放应急广播节目。

2017年广电总局发布《全国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各地以此为指导开展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其中,安徽省建成应急广播省级调度控制平台(一期)工程,已通过验收;湖北省已完成国家应急广播荆州试点试验工作;浙江省已建成30个中波转播台,实施有线为主、中波为辅的两大应急信息覆盖网络;江西省基于应急广播项目及省有线数字电视系统等已开展洪水、暴雨预警信息发布试验;云南省已建成959个村级应急广播终端;山东省积极开展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完成广电网络IP应急广播技术规范,全省26个县已通过验收。

1.2.5 网络视听节目服务情况

根据对588家已取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机构的统计,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繁荣发展,内容创作日益活跃,数量质量持续提升,用户规模快速扩大,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收入大幅增长,影响力与日俱增。

(1)付费用户情况。2018年,网络视听付费用户规模达3.47亿人,付费用户群体不断扩大,消费习惯逐步形成[20]

(2)新增节目情况。2018年,网络视听机构新增购买及自制网络剧2133部。其中,新增自制网络剧593部;网络视听机构用户生产上传节目(UGC)存量达到10.35亿个[20]

1.2.6 广播电视终端情况

广播电视终端包括模拟/数字电视机、数字标清/高清/超高清(4K/8K)机顶盒(包括单向/互动)、用户网络接入终端、智能终端等。

依托智慧广电战略,智慧终端的研究和应用正积极开展。2018年1月,广电总局发布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elevision Operation System,TVOS)3.0版本,上海、甘肃、辽宁、山东等地积极推进智能电视操作系统的应用。

广电总局正加快推进高清电视发展,4K超高清电视机日益普及,各方面都具备了大力推广超高清电视的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观念的更替,党和国家相关领导人纷纷提出了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的思想[30]。各行各业逐步开始跟随国家脚步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福利等体系的建立。广播影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一员,也积极探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广播影视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之一,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传播优秀思想道德文化的重要任务。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中,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提升传播力是工作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提升引导力,最终形成影响力。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我国政府对广播电视内部结构进行创新调整,健全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努力实现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大众媒介的转型,对于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影响。广播影视要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就要根据公共服务长效、常态和高效运行的需要,在逐步探索中建立完善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和广播影视发展状况,改革创新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内容和形式,切实满足公民的多种文化需求[3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明确了公共服务的定义: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及其他相关服务,资金主要由政府提供,也可以吸收社会资本,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来源渠道[32]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广播电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将真正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孕育公共服务转型升级的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