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科学院博物馆:台纸上的植物世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本书序

在16世纪,意大利一位植物学教授,哥亥尼(L. Ghini)发明了压制植物干标本,他的学生蔡博(G. Cibo)于 1532 年首次建立了一个植物标本馆(Herbarium)。植物标本馆的建立对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起到极大推进作用。1753 年,瑞典大生物分类学家林奈(C. Linnaeus)根据他收藏的采自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的一万余号植物标本编写出版了《植物种志》(Species plantarum), 在书中根据雄蕊等特征将收载的约 7700 种植物划分为 24 纲,建立了一个当时受到广泛应用的植物分类系统。英国两位植物学家本沁(G. Bentham)和胡克(J.D. Hooker)在 19 世纪费时二十余年,根据邱园皇家植物园标本馆收藏的采自世界各大洲的数百万号标本编写出版了巨著《植物属志》(Genera plantarum)(1862-1883), 此书收载种子植物 200 科,7569 属,属的形态描述准确,是研究种子植物分类学的重要著作。我国的《中国植物志》80 卷,收载约 3 万种,从 1959 年开始编著,2004年完成,是二百余位植物学家根据我国数个植物研究所标本馆收藏的数百万号植物标本编写而成的,此书的出版为我国植物区系的研究和我国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资料,贡献巨大。上述三例,可以说明植物标本馆的重要性。

我国过去一百年的植物采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现在仍有不少采集的空白区,因此,今后对这些空白区的植物采集工作仍需要继续做出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我国的植物标本馆收藏的主要是采自我国各省区的植物标本,因此,我们就难以了解和研究世界植物区系。我听说武汉植物园和西双版纳植物园已分别开始研究非洲和南美洲的植物区系,同时,收集这两大洲的植物标本。希望这类工作扩大到世界所有大洲,我们的植物标本馆如能收藏到所有大洲的植物标本,那时,我国的世界植物区系的研究才可能开展起来。

最近,我得知张宪春教授等植物学家编写出《走进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一书,全面说明植物标本馆、植物采集等方面对植物学研究的作用,我对此书的完成表示衷心祝贺,并希望它早日问世,与广大读者见面。

王文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8 年 1 月 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