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后勤部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7章

秋季刚刚到来,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冷风已经是非常的刺骨了,但在刺骨的寒风中,一处被铁丝网包围的营地却在寒风中屹立不倒。老大哥的建筑水平确实高,他们搞出了很多先进的设计并且敢去实践,老大哥虽然在软科技方面的确是不如西方。

但脑洞清奇,甚至还有一些是黑科技的存在,比如米格二十五战斗机,这玩意就是一全套的不锈钢铸造而成,老大哥的确是非常喜欢整体铸造,t-34坦克的炮塔就是整体铸造而成的,虽然重了一点,但在实际作战中效果还算不错,防御力还是蛮不错的。

营地中的红楼里面,叶凡正半躺在病床上看着手里的报纸,老大哥这个时候还是讲革命友谊的,叶凡他们除了不能未经请示就离开营地,不能靠近军火库,作战指挥部等要地之外,其他的情况都被允许了。

甚至营地的指挥官雷泽诺夫还允许他们接触武器和参观苏军的训练科目,并且允许他们接触并实际操作一些技术兵器。这一点倒是和苏军二战之后日益滋生的教条主义相反,当时被派往世界各地的苏军教官都是非常注重苏军的训练操典。

虽然德军和苏军都吐糟过自己人编写的作战操典,德军在西欧和波兰作战的时候相当的傲慢:“我们只需要将炮弹和子弹送出去,胜利就在我们的掌握中了。”

等到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东线战场的双方都是严格执行自己的军事操典,因为这是战场形势所迫的,就以火力密度和装甲部队的建设来看,苏军单以坦克数量来看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其庞大的领土面积使得在单一的局部战场上始终无法积攒出足够的实力。

还有一点就是老大哥的基建是重铁路而轻公路,所以先拿下莫斯科是正确的,因为这是全国的铁路中心。但也不能说南下基辅是错误的,战争最关键的并不是战领了多少领地,而是消灭有生力量。

战国时,齐国就剩下两座城,仍然能最后翻盘复国,保存有生力量,用庞大的国土纵深拖延敌人补给线的同时,也是给自己喘息的机会。不过用一个集团军做代价实在是有些高了,莫斯科的防御及时中央集团军群赶到了也不一定能吃下来。

苏军的作战操典是根据红军内战时期和波兰白军作战时期总结下来的,但是其中有很多过时了,图帅是真的没水平,很多人认为他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很不错,但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贡献。另外他对于红军的建设真的是负的。

过分强调先进的技术兵器,强调技术兵器的数量,但先进的技术兵器也代表了不成熟,而且忽略了苏军的训练。双炮塔坦克,注重空降兵却不注重运输机,空间小航程近,空降兵的突然性变成了添油啦,而且极其重视前线航空兵,认为空军是配合装甲部队前进的掩护而已,但没有类似斯图卡舔地的支援飞机。

导致了空军的路走偏了,太过于靠近前线了。然后被巴巴罗萨一波给梭哈了。然后老大哥的飞机就摆脱不掉腿短这个特性了。

当年红军在建军战略上有过论战。

以前沙俄少将斯维钦为代表的军事理论界提出,由于苏联在工业上的落后,所以苏联的建军思路,应该是发挥党在组织上的优势,在和平时期,主要建军思路应该是对全体国民进行充分的军事训练。

然后在战争期间,利用苏联的领土优势,进行消耗战。即用面积+大量和平时期就受过充分军事训练的士兵抵消敌人的工业优势(因为敌人是大量的动员兵)

而图帅则认为,应该用事先积攒的大量技术兵器,直接在战争初期获得胜利。

图帅在论战中胜利的原因是:

1.图帅的思路,虽然不是利德尔哈特那种总体站思路,但是看上去,动员一二百万政治可靠的工人就行了,不需要武装起几千万不可靠的农民。

2.图帅在争论中直接指摘对方身份,斯维钦的沙俄少将出身问题让他落败。

问题是苏联直到1937年才普及7年义务教育,而技术兵种一般来说需要九年教育,以二十年代苏俄的底子,图帅那一套就是异想天开,钢铁用胡萝卜加大棒逼着官僚们累死累活实现了俄国历史上最高速度的发展,结果还是没有给所有坦克配齐乘员,只能在战时靠动员技术工人来解决。

到图帅死前的红军建设局面是:想要搞的那套职业化机械化军队限于苏联的国力底子没有真正搞起来,步兵预备役则干脆几乎废掉了,张鼓峰冲突的时候预备役步兵听见炮声就逃跑,也难怪布柳赫尔元帅当时会产生失败情绪。

等到铁木辛哥接手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了,图帅非常的自我,如果总参谋部里的人和他意见相左,那就换一个好了。他是一个理论者,适合去军事院校当校长,然后像某个五星天皇一样当吉祥物好了,不然,不然要么像曼帅一样写一本《华沙城下的艺术》好了。

西有麦大帅坦克马刀压老兵

东有图帅列车大炮轰村子

没有拿皇的战绩却得了拿皇的病。

而且红军现在还没有恢复政治委员制度,红军内部对于这个制度也是争论不休,几次建立之后又几次废除,内战期间政委相当于监军,主要是军队内部的思想不统一,中间也曾经几次废除,前几年因为大清洗建立起来没多久,政委制度就被取消了,职务转变成副职或者是直接就是正职。

远东方面军由于是处于一个冲突多发地点,又是边境,这里遭遇的变动要少很多,这几年的训练一直没有松懈,从张鼓峰到诺门坎,再到这次的对峙,双方的戒备心都没有松下来过。

单纯的看苏军现在的装备的话,他们的活力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二战中,一个美军步兵班的火力相当于一个半的德军步兵班,相当于三个鬼子的步兵班。

当这个差距来到了苏军这边的话,个人认为还是有差距的,苏军步兵班包括十二个成员,班长、副班长、轻机枪手、机枪辅助手、掷弹兵、掷弹辅助手、狙击手、以及五名步兵。而德国步兵班仅包含10个人,组织相对简单,相比苏军德军没有狙击手、掷弹兵以及掷弹辅助手的编制但多了一名机枪辅助手(直译为轻机枪步枪手)。

这看上去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苏联步兵班拥有4种不同的武器(包括狙击手)这个编制的问题在于红军指挥官需要协调4种武器的训练以及后勤。而在1941年7月时,苏联步兵班被重组为11个人,取消了掷弹辅助手,掷弹兵改为普通步兵,并且将2名步枪兵改为冲锋枪手(波波沙)。

在1942年的夏末,步兵班被减少至9人,并且分为两种型号。A型步兵班几乎是照搬德军步兵班,总计9名士兵包括班长、副班长、机枪手、机枪辅助手以及五名步兵。而B型步兵班相比A型增加了1组机枪手(机枪手以及机枪辅助手)并且取消了两名步兵的编制。

加上苏军极其重视炮兵,还有根据二战时期的作战经验,他们的军队建设已经往重火力方面靠拢了,苏军一般都是合成化的混合编制,一个师要有相当数量炮兵,有骑兵,有装甲部队,有摩托化部队。

不要小瞧了这种从拿破仑时期才开始的混合编制,到了解放战争和之后的朝鲜战争时期,我军还是各兵种独立作战,主要是这种混合编制能做到应对诸多的环境作战,但对后勤的压力真的大,也就美军和苏军能在当时的水平做到了。

通讯兵这个时候赶到对叶凡说:“达瓦里氏,我们营长邀请你们明天去参加我们举办的射击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