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前沿的20种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社会融资规模是衡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指标

2018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M2)(1)、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和前两年不同,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对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提出具体的增速目标,而2016年、2017年分别提出将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保持在13%左右、12%左右。随着金融运行情况的变化,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的决定因素也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社会融资规模已经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并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金融的重要调控和分析指标。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除了提到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还提到了“信贷”,说明信贷指标在我国货币政策实践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社会融资规模就是由传统的信贷指标发展而来的。

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形成过程

2010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中央银行”)调查统计司开始研究、编制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之前我国一直将广义货币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广义货币是由金融机构负债方产生的,那么如何反映资金在资产方的配置呢?“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指标由此被提出来,它实际上是由金融机构资产方和金融市场发行方产生的指标。

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迄今这个指标已连续8次被写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当然,这个指标的产生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许多打磨和发展。因为指标中有存量和增量数据,有全国和地区数据以及月度、季度和年度数据,所以历经几年才全部编制完成。

自2011年起,中央银行按季度发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2011年4月15日,我第一次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这个指标才开始逐渐进入大家的视野,得到大家的关注和分析,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指标。

虽然广义货币的概念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真正提出来的,但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根据广义货币的定义,把美国广义货币的数据倒推了100年。倒推的目的是得到历史数据,进而做时间序列分析。所以,我们也用倒推法,把社会融资规模数据倒推至2002年。

2014年起,中央银行按季度发布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也就是每个季度发布一次各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社会融资规模有存量和增量数据,也有全国和地区数据,因而它提供了总量结构、地域结构、融资结构等多方面的信息。这对地方政府很有价值,因为地方政府无法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且货币供应量也无法区分地区边界,但社会融资规模可以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这也是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和广义货币的区别之一。

2015年起,中央银行按季度发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数据。这对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因为只有根据存量数据计算得出的同比增速才有实际意义。所谓“同比”就是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多少。但是,增量分母太小,导致依据增量计算得出的同比增速波动很大,很可能某个月骤然上升50%,或突然下降60%,这不能说明实际问题。如果用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计算同比增速,那么它就很难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指标发挥作用,至少在增速上不值得参考。2016年1月起,中央银行开始按月发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数据。

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编制的完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是我和调查统计司的很多同事在中央银行的领导下一起完成的,我们撰写了《社会融资规模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社会融资规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