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骨科疾病临床诊治与研究进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肱骨近端骨折

肱骨近端骨折多发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是骨折多发的主要原因。年轻患者多因高能量创伤所致。

目前最为常用的为Neer分型,将肱骨近端骨折分为4个主要骨折块:关节部或解剖颈、大结节、小结节、骨干或外科颈。并据此将移位的骨折分为2部分、3部分及4部分骨折。

一、肱骨大结节骨折

(一)致伤机制

(1)直接暴力:指平地跌倒肩部着地、重物直接撞击,或肩关节前脱位时大结节碰击肩峰等。骨折以粉碎型居多,但少有移位者。

(2)间接暴力:跌倒时由于上肢处于外展外旋位,致使冈上肌和冈下肌突然收缩,以致大结节被撕脱形成伴有移位,和暴力较小相比,骨折可无明显移位。

(二)临床表现

如伴有肩关节脱位、还未复位的,则主要表现为肩关节脱位的症状与体征。已复位或未发生肩关节脱位的,则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疼痛:于肩峰下方有痛感及压痛,但无明显传导叩痛。

(2)肿胀:由于骨折局部出血及创伤性反应,显示肩峰下方肿胀。

(3)活动受限:肩关节活动受限,尤其是以外展外旋时最为明显。

(三)诊断

主要依据:外伤史、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显示骨折线及移位情况)。

(四)治疗

根据损伤机制及骨折移位情况不同,其治疗方法可酌情掌握。

(1)无移位:上肢悬吊制动3~4周,而后逐渐功能锻炼。

(2)有移位:先施以手法复位,在局麻下将患肢外展,压迫骨折片还纳至原位,之后在外展位上用外展架固定。固定4周后,患肢在外展架上功能活动7~10天,再拆除外展架让肩关节充分活动。手法复位失败的年轻患者大结节移位大于5mm,老年患者大于10mm,可在臂丛麻醉下行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

(五)预后

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预后一般良好。

二、肱骨小结节撕脱骨折

除与肩关节脱位及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伴发外,单独发生肱骨小结节骨折者罕见。

(一)发生机制

由肩胛下肌突然猛烈收缩牵拉所致,并向喙突下方移位。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及上肢外旋活动受限等,移位明显的可于喙突下方触及骨折片。

(三)诊断

除外伤史及临床症状外,主要依据X线片进行诊断。

(四)治疗

(1)无移位:上肢悬吊固定3~4周后即开始功能锻炼。

(2)有移位:将上肢内收、内旋位制动多可自行复位,然后用三角巾及绷带固定4周左右,复位失败且移位严重者,可行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

(3)合并其他骨折及脱位:将原骨折或脱位复位后,多可随之自行复位。

三、肱骨头骨折

临床上肱骨头骨折较为少见,但其治疗甚为复杂。

(一)致伤机制

与直接暴力所致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发生机制相似,即来自侧方的暴力太猛,可同时引起大结节及肱骨头骨折;或是此暴力未造成大结节骨折,而是继续向内传导以致引起肱骨头骨折。前者骨折多属粉碎状,而后者则以嵌压型多见。

(二)临床表现

因属于关节内骨折,临床症状与前两者略有不同。

(1)肿胀:肩关节弥散性肿胀,范围较大,主要由于局部创伤反应及骨折端出血积于肩关节腔内所致,嵌入型则出血少,因而局部肿胀也轻。

(2)疼痛及传导叩痛:除局部疼痛及压痛外,叩击肘部可出现肩部的传导痛。

(3)活动受限:活动范围明显受限,粉碎性骨折患者受限更严重,骨折嵌入较多、骨折端相对较为稳定的,受限则较轻。

(三)诊断

依据外伤史、临床症状及X线片诊断多无困难,X线片应包括正侧位,用来判定骨折端的移位情况。

(四)治疗

根据骨折类型及年龄等因素不同,对其治疗要求也有所差异。

(1)嵌入型:无移位的仅以三角巾悬吊固定4周左右。有成角移位的应先行复位,青壮年患者以固定于外展架上为宜。

(2)粉碎型:手法复位后外展架固定4~5周。手法复位失败时可将患肢置于外展位牵引3~4周,并及早开始功能活动。也可行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内固定物切勿突出到关节腔内,以防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开放复位后仍无法维持对位或关节面严重缺损(缺损面积超过50%)的,可采取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更加适用于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3)游离骨片者:手法复位一般难以还纳,可行开放复位;对难以还纳者,可将其摘除。

(4)晚期病例:对于晚期病例应以补救性手术为主,包括关节面修整术、肱二头肌腱的腱沟修整术、关节内游离体摘除术、肩关节成形术及人工肩关节置换术等。

四、肱骨近端骨骺分离

肱骨近端骨骺分离在骨骺闭合前均可发生,但以10~14岁学龄儿童多见,易影响肱骨的发育,应引起重视。

(一)致伤机制

肱骨近端骨骺一般于18岁前后闭合,在闭合前该处解剖学结构较为薄弱,可因作用于肩部的直接暴力,或通过肘、手部向上传导的间接暴力而使骨骺分离。外力作用较小时,仅使骨骺线损伤,断端并无移位;作用力大时,则骨骺呈分离状,且常有1个三角形骨片撕下。根据骨骺端的错位情况可分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前者则指骨骺端无移位或移位程度较轻者;后者指向前成角大于30°,且前后移位超过横断面1/4者,此多见于年龄较大的青少年。

(二)临床表现

肱骨近端骨骺分离与一般肱骨外科颈骨折相似,患者年龄多在18岁以下,为骨骺发育期,个别病例可达20岁。

(三)诊断

主要根据外伤史、患者年龄、临床症状及X线片所见等进行诊断。无移位的则依据于骨骺线处的环状压痛、传导叩痛及软组织肿胀阴影等。

(四)治疗

(1)无移位:一般悬吊固定3~4周即可。

(2)有移位:先行手法复位。多需在外展、外旋及前屈位状态下将骨骺远折端还纳原位,之后以外展架固定4~6周。手法复位失败而骨骺端移位明显(横向移位超过该处直径1/4时),且不稳定型者则需开放复位,之后用损伤较小的克氏针2~3根交叉固定,并辅助上肢外展架固定,术后3周拔除。

(五)预后

肱骨近端骨骺分离患者一般预后良好。错位明显,或外伤时骨损伤严重的,则有可能出现骨骺发育性畸形,主要表现为上臂缩短(多在3cm以内)及肱骨内翻畸形,但在发育成人后大多被塑形改造而消失。

五、肱骨外科颈骨折

肱骨外科颈骨折较为多见,占全身骨折的1%左右,多发于中老年患者。该年龄的患者此处骨质大多较为疏松、脆弱,易因轻微外力而引起骨折。

(一)致伤机制及分型

因肱骨骨质较薄,较易发生骨折。根据外伤时机制不同,所造成的骨折类型各异;临床上多将其分为外展型及内收型两类,实际上还有其他类型,如粉碎型等。Neer分型也较为常用。

(1)外展型:跌倒时患肢呈外展状着地,由于应力作用于骨质较疏松的外科颈部而引起骨折。骨折远侧端全部、大部或部分骨质嵌插于骨折的近侧端内。多伴有骨折端向内成角畸形,临床上最为多见。

(2)内收型:指跌倒时上肢在内收位着地时所发生的骨折,在日常生活中此种现象较少遇到。在发生机制上,患者多处于前进状态下跌倒,以致手掌或肘部由开始的外展变成内收状着地,且身体多向患侧倾斜,患侧肩部随之着地。因此,其在手掌及肘部着地,或肩部着地的任何一种外伤机制中发生骨折。此时骨折远端呈内收状,而肱骨近端则呈外展外旋状,以致形成向前、向外的成角畸形。了解这一特点,将有助于骨折的复位。

(3)粉碎型:更为少见,由外来暴力直接打击所致,移位方向主要取决于暴力方向及肌肉的牵拉力。此型在治疗上多较复杂,且预后不如前两者为佳。

(二)临床表现

肱骨外科颈骨折与其他肩部骨折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似,但其症状多较严重。

(1)肿胀:因骨折位于关节外,局部肿胀较为明显,内收型及粉碎性骨折患者更为严重。可有皮下淤血等。

(2)疼痛:外展型者较轻,其余二型多较明显,活动上肢时更为严重,同时伴有环状压痛及传导叩痛。

(3)活动受限:内收型和粉碎型患者最为严重。

(4)其他:应注意有无神经、血管受压或受刺激症状;错位明显者患肢可出现短缩及成角畸形。

(三)治疗

1.外展型

多属稳定型,成角畸形可在固定的同时予以矫正,一般多不用另行复位。

(1)中老年患者:指60~65岁以上的年迈者,可用三角巾悬吊固定4周左右,等到骨折端临床愈合后,早期功能活动。

(2)青壮年:指全身情况较好的青壮年患者,应予以外展架固定,并在石膏塑形时注意纠正其成角畸形。

2.内收型

在治疗上多较困难,移位明显的高龄者更为明显,常成为临床治疗中的难题。

(1)年迈、体弱及全身情况欠佳者:局麻下手法复位,之后以三角巾制动,或对肩部宽胶布及绷带固定。这类病例以预防肺部并发症及早期功能活动为主。

(2)骨折端轻度移位者:局麻后将患肢外展、外旋位置于外展架上(外展60°~90°,前屈45°),在给上肢石膏塑形时或塑形前施以手法复位,主要纠正向外及向前的成角畸形。操作时可让助手稍许牵引患肢,术者一手在骨折端的前上方向后下方加压,另一手掌置于肘后部向前加压,这样多可获得较理想的复位。X线片或透视证实对位满意后,将患肢再固定于外展架上。

(3)骨折端明显移位者:需将患肢置于上肢螺旋牵引架上,一般多采取尺骨鹰嘴骨牵引,或牵引带牵引,在臂丛麻醉或全麻下先行手法复位,即将上肢外展、外旋。并用上肢过肩石膏固定,方法与前述相似。X线片证明对位满意后再以外展架固定,并注意石膏塑形。

(4)手法复位失败者

①牵引疗法:即尺骨鹰嘴克氏针牵引,患肢置于外展60°~90°,前屈30°~45°位持续牵引3~5天。拍片显示已复位者,按2法处理。复位欠佳者,应按3法再次手法复位及外展架固定。此时因局部肿胀已消退,复位一般较为容易。对位仍不佳者,则行开放复位和内固定术。

②开放复位和内固定术:用于复位不佳的青壮年及对上肢功能要求较高者,可行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术,目前多选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或支撑钢板内固定,以往多选用多根克氏针交叉内固定、骑缝钉及螺纹钉内固定术等。操作时不能让内固定物进入关节,内固定不确实者应加用外展架外固定。

③肱骨颈粉碎性骨折:由于复位及内固定均较困难,非手术治疗时宜行牵引疗法。在尺骨鹰嘴克氏针牵引下,肩外展及上臂中立位持续牵引3~4周,而后更换三角巾或外展架固定,并逐渐开始功能活动。牵引重量以2~3kg为宜,切勿过重。在牵引过程中可拍片观察。对于老年患者,若能耐受手术,首选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也可一期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

④合并大结节撕脱者:在按前述诸法治疗过程中多可自行复位,一般无须特殊处理。不能复位者可行钢丝及螺丝钉内尚定术。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时,复位后用钢板的近端压住大结节维持复位,并用螺钉固定。

(四)预后

肱骨外科颈骨折一般预后良好,肩关节大部功能可获恢复。老年粉碎型、有肱骨头缺血坏死及严重移位而又复位不佳的骨折,预后欠佳。

六、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一)开放复位内固定术

1.手术适应证

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及移位严重,以及对上肢要求较高者。实际上,近年由于内固定设计及手术技术的进步,加上内固定后肩关节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开放复位内固定术的手术适应证已大为拓宽,这是目前骨折治疗的趋势。对于具体病例可参照AO手术指征,即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主要包括年轻患者,或者活动量较大的老年患者,合并下列至少一种骨折情况:结节移位超过5mm;骨干骨折块移位超过20mm;肱骨头骨折成角大于45°。

决定是否手术时,患者的功能期望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3年轻患者希望重新达到受伤前的水平,活动量较大的老年患者希望能继续进行伤前的体育活动,其他患者则希望能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

2.手术方法

(1)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切口起自喙突,向肱骨的三角肌方向延伸,在三角肌和胸大肌间隙进入,保护头静脉。将三角肌拉向外侧,切开喙肱筋膜,即可显露骨折端,手术中需注意结节间沟和肱二头肌长头腱的位置,是辨认各骨折块和复位情况的参考标志。

(2)经三角肌外侧入路:用于单独的大、小结节骨折及肩袖损伤。切口起自肩峰前外侧角的远端,向下不超过5cm(为防止腋神经损伤),沿三角肌前束和中间束分离达到三角肌下滑囊。

3.内固定方法及种类

(1)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是目前最新的内固定器材,锁定钢板为解剖型设计,有独特的成角稳定性,并有缝合肩袖的小孔设计,尤其适用于骨骼粉碎严重及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患者。

(2)MIPO技术:即经皮微创接骨术。通过肩外侧横形小切口经三角肌插入锁定钢板,通过间接复位方法完成骨折内固定。可降低出血量,减少软组织剥离,保护肱骨头血运,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降低骨不连及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3)髓内钉:主要用于外科颈及干骺端多段骨折,而大小结节完整者,也可用于病理性骨折固定。

(4)其他:常用的还有支撑钢板及螺钉,以三叶草钢板首选。较陈旧的内固定,如多根克氏针交叉内固定、骑缝钉现已基本不用。

(二)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主要指Neer分类中的三部分和四部分骨折,或AO分型中C1~C3骨折,应首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肱骨近端重建。考虑到术中肱骨头不能重建、术后有复位丢失及肱骨头缺血坏死等因素,老年患者也可一期行半肩关节置换术。

(周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