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中国政府转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党和政府的文献对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表述

自1978年以来,党和政府的文献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经济建设型政府,都进行了详细而明确的表述,下面,分别就党的中央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摘录如下。

一、党的中央全会关于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表述

(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

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定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省、自治区、直辖市讨论和试行。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为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有效推进,《决定》要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

过去由于长期政企职责不分,企业实际上成了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中央和地方政府包揽了许多本来不应由它们管的事,而许多必须由它们管的事又未能管好。加上条块分割,互相扯皮,使企业工作更加困难。因此,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是搞活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迫切需要。

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主要职能应该是: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计划、方针和政策;制订资源开发、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的方案;协调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部署重点工程特别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的建设;汇集和传布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制订并监督执行经济法规;按规定的范围任免干部;管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等。

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为人民服务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改造机关作风,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改变那种长期形成的领导机关不是为基层和企业服务,而是让基层和企业围着领导机关转的局面,扫除机构重叠、人浮于事、职责不明、互相扯皮的官僚主义积弊,使各级领导机关把自己的全部工作切实转移到为发展生产服务,为基层和企业服务,为国家的繁荣强盛和人民的富裕幸福服务的轨道上来。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1985年9月16日在北京举行。全会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

《建议》指出,“七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争取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大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智力开发,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1990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或者更多一些,使城乡居民的人均实际消费水平每年递增百分之四到百分之五,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都有进一步的改善。

《建议》指出,为了保证“七五”计划的完满实现和我国经济更长时期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按照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既坚定不移又慎重稳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力争在今后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主要是抓好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第一,进一步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使它们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第二,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第三,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要围绕这三个方面,配套地搞好计划体制、价格体系、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以形成一整套把计划和市场、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机制和手段。

随着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范围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综合性经济管理部门要予以充实和加强,努力提高它们决策的科学水平和宏观控制调节能力。专业性经济管理部门要从具体管理直属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向搞好全行业管理,制订行业发展规划,研究行业内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组织信息交流、技术开发和人才培训等工作。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进行机构的调整和精简。

总结前几年改革的经验,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正确处理破和立的关系,切实注意以下各点:第一,要大力加强国家对各项经济活动的间接控制能力,并同这方面能力的加强相适应,确定国家减少直接控制微观经济活动的范围、程度和步骤。第二,在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中,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但必要的行政手段始终是不可缺少的。第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把更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法律成为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尤其是经济滞后和缺乏竞争力的现实落后局面,党的中央全会决定和建议对政府的经济建设职能和经济建设的工作重点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明了发展方向、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是构建经济建设型政府的指导性文件。

二、《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表述

(一)1979年政府工作报告

1979年6月18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做了《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务院全面地分析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现状,认为必须在前两年多经济恢复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从今年起集中三年的时间,认真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把它逐步纳入持久的按比例的高速度发展的轨道。

我们讲调整,就是要针对林彪、“四人帮”长期干扰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自觉调整比例关系,使农轻重和工业各部门能够比较协调地向前发展,使积累和消费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我们讲改革,就是要对现行经济管理体制坚决地有步骤地实行全面改革。我们讲整顿,就是要把现有企业特别是一部分目前管理混乱的企业坚决整顿好。我们讲提高,就是要大大提高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1980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0年8月30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姚依林做了《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1981年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促进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协调地前进。具体说来,要努力加快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使消费品的供应同社会购买力的增长大体相适应,保持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大力加强能源的开发和节约,加强交通和建筑业,加快机械工业的改组和技术改造,合理调整冶金、化工等重工业生产,努力增产短缺的和新型的原材料,更好地为农业、人民生活、出口、国防和整个国民经济服务。继续严格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努力缩短建设周期,争取有更多的工程建成投产。进一步开展对外贸易,扩大国际经济交流。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全面讲究经济效果,努力开源节流,增加财政收入。进一步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使人民生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继续有所改善。

(三)1981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1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做了《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我们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调整,真正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

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下列十条方针:①依靠政策和科学,加快农业的发展。②把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③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建设。④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技术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⑤分批进行企业的全面整顿和必要改组。⑥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增加和节省建设资金。⑦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⑧积极稳妥地改革经济体制,充分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⑨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大力组织科研攻关。我们正在从事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大量的各类各级专门人才和大批熟练的劳动者。⑩从一切为人民的思想出发,统筹安排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

(四)1982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2年11月30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做了《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我们要在今后三年内全面实现第六个五年计划,就其中的经济发展计划来说,关键在于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为了做到这一点,从当前国民经济的全局来看,必须切实管好用好计划安排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坚决调整和整顿好现有企业,大力促进社会生产的技术进步,继续改革现行的经济体制。

《报告》还指出,在今后三年中,我们还要坚定不移地把政府的机构改革工作继续做好。国务院各部门,一定要建立起各种严格的责任制度,做到人人职责分明,事事有人负责,坚决扫除那种办事拖拉、互相推诿的坏作风。一定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作系统的调查研究,坚决扫除那种不调查、不研究、主观主义地决定重大问题的坏习气。各省、市、自治区和地市两级的政府机构改革,今年冬天就要开始进行,争取明年上半年完成。县和基层政权两级的机构改革,要求在明年冬季和后年春季做好。

(五)1983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3年6月6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做了《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政府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制定和执行第七个五年计划,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实现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斗争中取得重大胜利。

《报告》指出,一定要在这五年中搞好国民经济的调整,加快改革的步伐,抓紧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并为以后的发展积蓄力量,创造条件。国务院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真解决好这个问题:第一,大力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扩大财源;第二,合理分配国民收入,提高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第三,正确地确定基本建设的总规模,努力保证重点建设的资金需要,大力提高投资效果。

《报告》指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全面改革经济体制,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改革计划体制,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有效管理和指导;第二,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发展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第三,改革财政体制和工资制度、劳动制度。

(六)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4年5月15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做了《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今后在经济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件大事。农村改革,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发展专业户和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继续改善农业结构,支持农民积极扩大商品生产。城市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要从解决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入手,把适合于当前情况的各项改革措施初步配起套来,同步进行。

第一,认真地有步骤地改革城市经济中普遍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弊端,更好地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第二,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的管理体制,大力提高投资效益。关键是要推行投资包干制和招标承包制。第三,改革流通体制,疏通流通渠道,做到货畅其流。把原有的按行政区划、行政层次统一收购和供应商品的流通体制,改变为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形成城乡畅通、地区交流、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流通网络,发展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第四,积极办好经济特区和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打开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新局面。第五,更加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加强智力开发,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

(七)1985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5年3月27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做了《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今年的改革一定要继续把经济搞活,促进各方面的经济效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迈出工资制度和价格体系改革的重要一步,同时切实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的有效控制和管理,为今后的改革打下较好的基础,为进一步理顺经济关系创造更好的条件。

为了进一步搞活经济,在农村,要继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城市,小企业要继续搞活,并要着重解决增强国营大中型企业活力的问题。

1985年的工资改革,重点是改革现行不合理的工资制度,逐步消除工资分配中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积弊,初步建立起能够较好地体现按劳分配原则的新的工资制度。关于价格体系的改革,1985年决定采取放调结合、小步前进的方针。在改革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贯彻价格“有升有降”的原则,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八)1986年政府工作报告

1986年3月25日,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做了《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七五”时期的基本任务是:

第一,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展开,力争在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第二,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九十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

第三,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从上述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可以看出,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尤其是经济滞后和缺乏竞争力的现实落后局面,政府工作报告对政府的经济建设职能和经济建设的工作重点及任务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构建经济建设型政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