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历程。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索,我国的经济体制已完成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要指出的是,虽然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经济社会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体制弊端还没有完全根本消除,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可以说,改革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
总的来说,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都与政府转型密切相关。如果政府转型没有突破性进展,这些改革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40年改革的实践表明,我国的政府改革大体保持了与经济体制改革近似的“渐进”过程和特征。可以说,离开政府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期间,应把政府转型作为改革的中心和重点来抓。政府改革既连接经济体制改革,又连接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因此,本书研究政府转型,主要从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对我国政府转型的历程进行全面回顾,并对期间的主要研究文献进行评述,以期为我国政府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根据我国政府转型的历史演进路径,我们将其历程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6年为经济建设型政府阶段;1987—2002年为经济调节型政府阶段;2003—2012年为公共服务型政府阶段;2012年至今为有效治理型政府阶段。根据对我国政府转型历程的划分,本书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经济建设型政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文化大革命”之后的混乱局面和落后现状,如何迅速改变我国的被动局面,成为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个关键难题。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在全社会形成了强大的改革发展共识。党和政府在正确分析我国发展所面临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总方针。专家学者也纷纷提笔撰文,对如何实现政府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建言献策。我国政府则在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导下,借鉴专家学者的理论著述,结合实践把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全面主导和推动经济建设,迅速改变了我国混乱和落后的局面,取得了经济建设的伟大成绩。
第二章,经济调节型政府。1987年前后,通货膨胀加剧,收入分配关系扭曲,市场秩序混乱,经济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的市场化改革陷入困境。党和政府在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深刻分析了改革过程中的经济秩序失衡问题,提出我国政府要加强以宏观调控为主的经济调节。专家学者也著书立说,阐明政府进行经济调节的重要性和政府如何进行经济调节。在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专家学者理论分析的指导下,我国政府针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秩序失衡的现实,切实加强了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使我国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了“软着陆”,保证了经济的平稳运行与发展。
第三章,公共服务型政府。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给政府扩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出了严峻而迫切的重大课题。尤其是2003年的SARS危机,凸现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滞后。党和政府明确指出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失衡的现实,要求政府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专家学者也著书立说,提出我国政府要切实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并对转型中的问题与困难进行了分析。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自身公共服务职能滞后的弊端,在加强经济建设和经济调节之外,更是大力增强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四章,有效治理型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党和政府明确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专家学者对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展开了深入研究。我国政府以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大政府改革力度,不断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全面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转型的历史演进路径,是一项填补空白的研究;第二,将我国政府转型的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经济建设型政府、经济调节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和有效治理型政府,这种对我国政府转型历程的划分在学术界尚属首次;第三,对我国政府转型历程中的重要文献进行评述,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详细的文献基础。
本书的写作分工如下:王东京负责本书结构安排和写作提纲,并对全书统稿;田清旺负责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赵锦辉负责第四章。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都尽可能地一一做了注释,在此谨向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