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与安全漫语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篇 现时浪潮

01 谁有最强大脑?

我被请上了场。

本是作为演播现场的观众来欣赏节目的,这时却忽然被主持人即兴点中上场互动,成为一名临时选手加入比赛中。

这完全没想到。不过看来真不是托儿的情况也有,此刻我就再清楚不过了。

我并没有觉得什么忐忑之类的,相反还跃跃欲试,认为自己脑袋还算可以,遂以轻快其实是急迫的步伐向前冲去,一个踉跄差点扑倒在主持人脚下。

“来,这边儿请!”主持人对我说,脸上的笑还没收尽,“您可以选择难度小一点的,但至少在这个赛场上,至少20位吧,怎么样?”

“什……”我本想问是什么题目,因为刚才略微激动,此刻一时间头脑有点空白,但随即反应超快地大气地说,“由您定吧!请描述题目的严格要求!”

“好,我们将随机生成一个20位的数字,您需要算出它的13次方根,算出答案的时间就是您的成绩——要求是心算,不能借助任何工具,纸和笔都不能用。明白吗?”

我机械地说了声“明白”之后,主持人发出指令,生成的数字马上显示出来,计时立即开始。

10260628712958602189

大屏上显示着这个数字。我需要算它的13次方根,就是开13次方,要心算。

时间起码过了好几分钟了。我盯着大屏幕,就像是在计算着而且有能力算出来一样。其实我的大脑里边完全没动静——或者说是有动静的,我在想怎么下台去。

“停下,停下!”真是救了命,主持人!——哦,不,说“停下”的,是从后台发出的声音,普通话很不标准,像是外国人。

“有请——”果然,主持人喊道,但见我还在台上呆着,就先插了句“谢谢,请回”才接着说,“有请来自法国的亚历克西斯·勒迈尔上场!请问,您要挑战多少位?20位对您显然太少了!100位怎么样?”

“200位。”勒迈尔答道。77.99秒之后,他算出了随机给出的一个200位数的13次方根,结果完全正确。

“新世界纪录诞……”主持人这激动的话音,被从后台传来的另一个声音粗暴打断了,那个声音说:“我挑战!”当主持人在惊诧中忘了先请选手上场而直接问“您要挑战多少位?”时,那个声音答道:“就2000位算了吧。”口气好像表示这还很不过瘾似的。

一个随机生成的2000位数的13次方根,“那个声音”瞬间就给出了正确答案,计时都还没来得及开始。

那个声音,是一台电脑。

这并非引进自德国的电视节目《最强大脑》的真实场景。不过,该节目上,来自各方的“最强大脑”人类选手们轮番上阵,比拼超强的记忆力、速算能力、辨析能力,表现惊人。

特大数字(比如从十几位到200位)开高次方(比如开13次方)的心算,就是这类节目中著名的竞技项目之一。

然而,假如让计算机参赛,与人类选手比速算,就太不公平了,就像拿狙击步枪对战500米外的长矛。

有人说,人心算还是比计算机快,因为计算机得把一两百位数字输入之后才能计算,得花不少时间,这期间人都算出结果来了。

输入慢吗,是谁在输入呢,人工输入吗?那慢的恰恰还是人嘛。其实对于计算机而言,字符识别早就太简单太快了。

所以,若让计算机参加《最强大脑》,人根本没法同它比任何计算,要比的话结果只能是,“最强大脑”就是它,而且遥遥领先。这毫不奇怪,计算机如果连人都算不过,还叫什么计算机,人类还建造它来干什么呢?

计算能力方面,计算机远远超过人类,无论是在计算速度、精度,还是在所能计算的问题种类方面,都是总体胜过人类的。

计算机的记忆能力如何?它能不能在《最强大脑》中战胜具有超强记忆力的人类选手?

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想象:假如一个具有超强记忆力的人,每天读一本200页的小说,过目不忘,读过之后能一字不差背下来;这个人如此看小说100年,全都记住了。

那么这个人记住了多少信息呢?每天一本书,100年就记住了约36500本书。记住的信息量,按一本200页的小说大约1MB算,那么36500本书大约是36500×1MB=35.6GB。

这人已是记忆领域万年难遇的“大神”级人物了——如果存在这样的人。但跟计算机相比,一台普通个人计算机,记住的信息量随便就可以翻好几倍,而且哪里需要花100年来记呢,几万分之一的时间就足够了,还会记得精准到极点。

所以,计算机的记忆能力,在精度、速度上,也是总体明显胜过人类。像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下一句是什么,诗的作者是谁?”,还有“《现代汉语词典》第29页的第二个词目是什么,以及整个词条的内容是什么?”等这类考记忆力的竞赛,绝不能让计算机参与。

计算机作为机器,显然还有其他优势,比如“耐力”超好,工作起来可以不眠不休。

计算力超强,记忆力超强,谁要是拥有计算机这样的能力,那不是智力超高的天才吗?

或者反过来问,计算机的智能是不是已经极高?

完全不是。其实,在很多问题上,计算机相当弱智,远远不是“最强大脑”,也根本不是人类的对手。比如,你跟它讨论一场电影的观感,它就根本不知所云;你要跟它吐露什么心声,那你必定更是感觉连对牛弹琴都不如。

就算你只是提出一个问题,想得到答案,即便你觉得讲得够清楚了,计算机给出的答案也常常不能让你满意,甚至完全风马牛不相及。这也难怪,有些问题对计算机而言太难了;如果计算机已经能令人满意地回答一切问题,那么时代立即就会彻底改变。

当然,改变也在持续发生。

美国自1964年推出至今仍深受欢迎的一个电视节目,叫作《危险边缘!》(Jeopardy! )。这个电视智力竞赛节目涵盖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流行文化、体育、地理、文字游戏等多方面,其独特之处在于,要求参赛者根据问题答案提供的各种线索,找出答案对应的问题是什么,简言之,就是由答案到问题,而不是通常的由问题到答案。

例如,主持人说:“这个术语是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用来指发生了完全引力坍缩的恒星。”——这是题目,以某个问题的答案的形式出现,要求找出能够与这个答案正确对应的问题。几位参赛者按钮抢答,说对了加奖金,说错了减奖金。假设有谁抢答回应为“什么是红巨星?”主持人就会说“不对”,该抢答者就被扣题目对应的金额(如200美元),然后抢答继续;这时如果谁以“什么是黑洞?”回应,那就对了。

这种“由答案求问题”的问题是有相当难度的,《危险边缘!》参赛者冠军创造的纪录,平均每场正确率仅为百分之三十几!

2011年,有个叫华生(Watson)的参赛者来到《危险边缘!》,一举击败了长期霸占该节目冠亚军、史上最著名的两位传奇选手,获得冠军,赢得百万美元奖金。

华生,以IBM首位总裁的姓命名,是一个用自然语言进行交互的问-答计算机系统。

华生显示出的智能背后,是强大的技术支撑。除了基本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层面,关键在于它具备:第一,强大的知识库,包括维基百科和其他知识库、地理与天气知识库、各种词典和词表、通用本体等;第二,相当强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特别是自然语言理解能力;第三,相当强的信息检索和推理能力。

如此强悍的华生,是否能通过图灵测试了?

IBM在与《危险边缘!》节目组沟通的过程中,反复表达了一种关切,就是希望节目的出题者不要针对华生在认知方面的不足,弄出一些对华生不利的题目来,把竞赛搞成一个图灵测试。

这个事实本身就已经足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

目前机器不擅长的方面仍然很多,包括感知、认知、自然语言理解、常识推理、不确定环境下的学习、规划和决策,以及行动。这些方面对人类而言都是很普通的,但却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难题,迄今都远未达到真正解决的地步,是不折不扣的“硬骨头”。

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常识推理”恰恰比“专业领域推理”难得多,人工智能项目Cyc的宏大目标,就是要建立常识性的本体和知识库,解决常识推理的难题。但Cyc从20世纪80年代启动至今,30多年过去了仍未完成,任务之艰巨远超当初的想象。

智能机器要全面成为“最强大脑”,道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