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 巴拿马运河
约翰·芬德利·华莱士(John Findlay Wallace,1852—1951)约翰·弗兰克·史蒂文斯(John Frank Stevens,1853—1943)乔治·华盛顿·戈索尔斯(George Washington Goethals,1858—1928)
拍摄于2009年的巴拿马运河照片。
中国的万里长城(1600年),伊利运河(1825年),胡佛水坝(1936年),集装箱运输(1984年),三峡大坝(2008年)
20世纪初,从纽约到洛杉矶旅行,乘船是一种主要的方式,这种方式历时两个月,全程13 000英里(21 000千米),要绕道南美南部的好望角。
1914年,巴拿马运河成为了一个急需的捷径,通过巴拿马运河,旅程直接缩短到7 000英里(11 300千米)。运河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工程学成果。工程师创造了一条穿越丛林和山区地形的几乎80千米长的水上通路。
巴拿马运河的建筑非常有趣,因为工程师通过很多不同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主创工程师约翰·芬德利·华莱士(1904—1905),约翰·弗兰克·史蒂文斯(1905—1907),以及乔治·华盛顿·戈索尔斯(1907—1914)选择了这样的解决方式:他们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坝形成了加通湖(Lake Gatun),后来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湖泊。船舶通过加通闸,从大西洋到加通湖提升了三个梯极的高度。当湖建好之后,这些水闸是最大的混凝土项目。船舶在湖上运行20英里(33千米),然后穿过7.8英里(12.6千米)的人造水渠库莱布拉水道(Culebra Cut)。水闸再将船舶降低至米拉弗洛雷斯湖(Miraflores Lake),然后再由两个水闸将船舶降至太平洋上。
运河修建完成之后,运行者注意到供水问题。每次水闸循环往复地提高或降低船舶的时候,都会有大量的水从加通湖流入海洋。在旱季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水,而到了雨季,水又过多。马登大坝(Madden Dam)和阿拉胡埃拉湖(Alajuela Lake)通过储水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允许运行者在需要的时候放水。
运河开放之后,人们庆祝这一工程学的巨大成就。这一捷径节省了上亿美元的成本。修建运河的过程后来也被改进用于三峡大坝的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