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 1886年 催眠实验
约瑟夫·德尔伯夫(Joseph Delboeuf,1831—1896)克拉克·赫尔(Clark Hull,1884—1952)欧内斯特·希尔加德(Ernest Hilgard,1904—2001)约瑟芬·史丹(Josephine Hilgard,1906—1989)
约1900年的海报,催眠师正在催眠一群个体,要求他们做出愚蠢的举动。
催眠术(1766年), 多重人格障碍(1885年), 歇斯底里症(1886年)
催眠术起源于19世纪后期,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题,同样也是法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约瑟夫·德尔伯夫研究的重要主题。德尔伯夫怀疑让—马丁·沙可(Jean-Martin Charcot)等其他实践者得出的结论。他开始进行研究,试图发展关于催眠主题的类型学。这些研究结论出版于1886年。但是,这一工作在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赫尔那里达到了顶峰,他在1933年出版的《催眠与可暗示性》一书奠定了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赫尔(更多地因为发展新行为主义而闻名)认为催眠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正常意识。这样,赫尔反对这样的观点,即认为催眠状态能使一个人获得超出他正常力量的非凡成绩。但是,赫尔的研究确实证实了催眠状态下的人也许不会体验到痛觉(被称为催眠性感觉缺失),而且在催眠结束后,被催眠者也许记不住催眠期间发生的事情(催眠后记忆缺失)。大约100年前,英国人詹姆斯·布雷德(James Braid)和印度人詹姆斯·埃斯代尔(James Esdaile)甚至使用催眠性感觉缺失来有效地进行外科手术。
自1933年开始,关于催眠的实验研究开始繁荣起来,尤其是在心理学家中造成重要影响。尽管研究者在具体观点方面各不相同,但大部分人都认同,主体的敏感性是催眠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杰出的研究者欧内斯特·希尔加德与约瑟芬·史丹和他们的同事一起,发展了第一个可靠的催眠敏感性测验。约瑟芬·史丹还发展了有效的催眠技巧来降低儿童医学治疗的痛苦。史丹通过相关的研究发现,催眠敏感性并不具有性别差异,但有一定的年龄差异, 8岁的儿童比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更容易被催眠。
催眠敏感性除了与能否成功催眠高度相关之外,研究还发现,它与个体是否沉浸于小说、戏剧或其他艺术经验的可能性高度相关。最后,研究者还证实了,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或梦的一种,尽管它们的确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杨文登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