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年/普林尼的《自然史》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
泰奥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公元前372—前287)
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23—79)
乔治—路易斯·勒克莱尔·德·布冯伯爵(Georges-Louis Leclerc, Comte de Buffon,1707—1788)
图为老普林尼[盖· 普林尼· 塞昆杜斯(Gaius Plinius Secundus)]的雕像,它位于科摩大教堂的正面,普林尼就是在这座意大利城市中出生的。
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史》(约公元前330年),植物学(约公元前320年)
在当代大学的目录里,基本上没有被称为“自然史”的课程,不过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拥有自然历史博物馆,其馆藏往往可追溯至19世纪。在这段时间里,科学研究开始越来越专业化及实验化;研究者们接受专业训练,不再是才华横溢的业余绅士;而比起老普林尼在公元77年出版同名巨著之时,自然史的边界划分也已变得越来越严格。
老普林尼是罗马的律师、陆军及海军司令官,以及自然学家,人们认为他的影响仅次于亚里士多德。普林尼的《自然史》包括37本书,它们力图涵盖自然界的所有已知信息,其基础资料出自最杰出的权威人士。普林尼汇集了亚里士多德记录的动物学数据,以及泰奥弗拉斯托斯的植物资料,该著作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矿物学和农学。
普林尼将包罗万象的主题资料以一种系统方式汇集在自己的著作中,并具体列明了数百份原始资料及作者的参考条目,书中还有一份内容索引,这使它成为后世百科全书的典范模板。尽管这部作品将虚构、民俗、魔法、迷信与事实掺杂在一起,但直至15世纪末,它依然是毫无争议的自然史资料。1749—1788年,法国自然学家乔治·路易斯·勒克莱尔·德·布冯伯爵创作了36卷本的《自然历史》,相比而言,这部著作在动物与矿物领域的知识要准确得多,当然,它的内容也更有局限性。
在19世纪,对大自然的研究主题被细分开来,要么归为自然哲学类,其中包括物理学和天文学;要么归为自然史类,其中包括生物学(动物学和植物学),以及地质科学。如今,自然史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过它通常指的是对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的研究,比起实验,它更着重观察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