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儿自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 学习之路

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很快要面临读书问题。姐姐冬儿已经去上学,在村里的小学。这是一所由村里的一位老师,教两个村庄的孩子读书的小平房,学校设在另一个山头的村庄里。

每天早上,这位老师带着自己村的几个孩子走过五里左右的山路,到达那个学校,两个村十几名孩子,几个年级都在一个教室,虽然简陋,可也是学校,就是一间教室。大家的学习却是很认真。

当然,这样的校园很有趣,上课下课,都是老师一个人控制,一个老师要上完几个年级的课才能下课休息。老师的忙碌,辛苦,也许只有这位老师最清楚。大家只是看到老师很幸福,每天和孩子们一起,在教室里上课,不需要日晒雨淋,就能拿到一些生活所需的“工资”。

不过,梅儿去上学后,梅儿不觉得这位老师很幸福,她知道老师很辛苦。其实梅儿差点也是在学习之路上要遇上麻烦的家伙。在她八岁那年,两个村里只有她一个适龄的孩子,老师不能为她一个人开一个年级,可是又没有地方去读书,只能在家帮忙干活,等到下一年和其他八岁的孩子一起去上学。

好在第二年有了几个适龄的学生,还有和梅儿相差一岁的胜儿,也一起去上学了。九岁的梅儿和八岁的胜儿,是亲姐弟,读同一个年级。就这样,梅儿每天带着弟弟去上学,回家再帮着干些家务。

不知是学习的来之不易,还是天生比较懂事,梅儿对读书很认真。相比较之下,胜儿就显得有些不认真了。每次作业,似乎都是梅儿被表扬。不知不觉,梅儿成了这几个孩子中学习比较出色的娃了,两个村的孩子,大人都看到了她的学习。老师也自然就特别喜欢她。一个多余的孩子,在学习上给自己争到了一席之地。

只是这样的情况,梅儿又是给家里增添负担的家伙。一个家里,三个娃上学,就是学费都交不上。每年的学费,爸爸妈妈都要,请老师帮忙宽容一些时间,基本是到学期结束才能凑齐交给老师。本来想,给娃读几年书,能识几个字,也可以出去打工糊口。偏偏梅儿的学习让爸爸妈妈犯了愁。

而此时,村里一些多嘴的妇人还在嚼舌根,说梅儿读书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她家里肯定没有办法供她读书。这话传到了梅儿的妈妈耳朵里,她的妈妈也是很伤心。想想手心手背都是肉,而且梅儿偏偏读书特别认真,怎么舍得让她放弃呢?

倒是冬儿不理想,可是也不能,如果不给冬儿读书,爷爷奶奶会反对,也不会允许妈妈这样做。唯一的儿子,胜儿是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他是家里的希望,要考大学的。

好在梅儿妈妈是个读过几年书的女人,她很清楚读书对孩子有多重要。她更清楚,只有让孩子们读书才有出头之日。为了能让三个孩子都安心上学,就在梅儿上二年级时,她的妈妈就跟着一个娘家的亲戚到温州打工,一年就回来几次,帮他们交完学费。

梅儿兄妹就跟着爸爸在家里。她的爸爸是个“怪才”,什么都会干,就是懒,若不是自己愿意干的活,不爱多干。如果是他愿意又喜欢的活,什么创造发明都能自己搞出来。

梅儿很清楚地记得:爸爸很喜欢她,每次到其它村庄去干活,都愿意带上梅儿。梅儿的爸爸会手工机器的“爆米花”,每年临近过年的那个月,爸爸都要到隔壁村庄去给大伙爆米花,几乎每家都要做过年的糯米糖,爆米糖。这时候,梅儿就跟着爸爸去打下手。可能是梅儿比较能干,又不爱撒娇,乖巧懂事的梅儿,就这样被邻村都知道了,大家都夸她是个好孩子。

梅儿不骄傲,也不会抱怨生活,只要能吃饱穿暖,还能有书读就很知足了。尽管冬天,漫天的雪花飞舞,不懂欣赏的村里娃,依然不喜欢。

因为在那样的日子,梅儿兄妹是有些难熬的。他们只有一双布鞋,出去一趟就会把鞋子浸湿,湿冷的鞋子,总是会让他们的双脚冻得发红发紫。

梅儿的心里很清晰,那是去外婆家拜年的路上,鞋子湿了,冰冷的脚冻得好痛,她哭着不肯走,还不到十岁的她,在妈妈的鼓励下,走在雪地上,哭着,哭着,直到走出很长的一段山路,才把脚暖和了起来,生着冻疮的脚,痛过了,发痒,最后才慢慢暖和了些。那是要有毅力的路程。这样的事情,几乎整个小学都是这样过来的。

每到冬天,长冻疮的日子就是必须见面的一段时间,脚上特别严重,其次是耳朵,每逢天气转暖,就是又痒又痛的过程,忍不住去抓挠,总会出现伤口。痛过,痒过,一年又一年,就过来了。

当然,小孩子也是健忘,生活条件差点,只要有爱就能挑战一切。梅儿的妈妈是个很坚强,也很乐观的女人,她拼命打工,时刻挂念着三个孩子的读书,从来都是省吃俭用,不舍得多花半分钱。村里的一些长舌妇,总爱挑唆别人家的事。有人告诉梅儿的爸爸:“你的老婆一个人在外打工,早晚要跟别人跑了,还不如孩子不要读书,早点去打工,把老婆留在身边。”

梅儿的爸爸也是担心,毕竟梅儿的妈妈,是个方圆几十里都算得上能干的女人。而且梅儿的爸爸是个村里公认的“懒爸爸”,原因也是有的,那就是爷爷奶奶太宠他,小时候把他当少爷一样伺候,多少是宠坏了这个儿子。

梅儿有三个姑姑,她的爸爸是老二,也是家里唯一的儿子,被爷爷奶奶当宝贝也是情有可原。只是没有好好发掘梅儿爸爸的潜能,就让他这么爱做不做的活着,长大,这不就成了没有出息的成年人了吗?而且老婆娶不起来,竟然遇上梅儿的妈妈,也是情况类似的家庭。梅儿的妈妈为了自己家那个聪明却懒惰的哥哥,娶不起媳妇,就彼此年龄相仿的两个妹妹,为哥哥换回来一个老婆。所以,梅儿是有两个姑姑和一个舅妈,少了一个姑姑了。

只是换亲的两家,生活确实不一般。梅儿的舅妈肚子争气,一来就生了个胖小子,而且外公外婆很会为儿子着想,能帮的绝不放手,所以,她家的日子,比梅儿家的要适当的好些。后来舅妈又添了一个闺女,真是皆大欢喜,算是圆满家庭。只是再好的家庭,把孩子宠坏了,家里的男主人不够勤劳,最终都是比较寒碜。

好在梅儿的妈妈是地道的能干,而且很清楚读书会给孩子们带来出息。即便村里有人一再挑唆梅儿的爸爸,也是无用功,她依然坚持在外打工挣钱,心里只想着让孩子们安心读书。

可也巧,不知是懂事,还是梅儿也是不怕苦日子的原因,即便妈妈不在身边,梅儿倒是成了家里的小能手,带着弟弟,跟着姐姐,总是把家里的一些活干得井井有条的。除了读书,梅儿兄妹随着爸爸,似乎也能把日子过着。

村里的大人不是很相信梅儿家的未来,总是鄙视他们的学习。时不时就会说,读书再好也是没有用的,家里没有钱,顶多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了,能有什么出息。梅儿不在乎她们的议论,她想着,自己能有多一天的学习机会就先学习,至于未来,不必要这么早下定论。

凭着毅力,努力,梅儿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小学一二年级,她和弟弟就每天随着老师去邻村上学,不管风吹雨打,不管教室的条件有多么艰辛,学习的乐趣未减半分。有时还能寻到很多乐趣呢。

由于学生人数增多,教学改革,这个老师只带到三年级就让孩子们去乡里的学校读书,在离梅儿家三十里路的地方。

暂且不管那么多,看看这里的学习,梅儿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读一年级时,耳朵里听着二年级的知识,多少都会了。当老师在给二年级上课,二年级有几个读书很不认真的学生,问到问题时,很简单也是答不上来。老师很生气,会说:“这么简单的都不会?让一年级的同学帮你回答吧。”然后就问一年级的孩子:“你们谁会?”一年级的孩子还真有人举手,梅儿起来回答,而且是正确的。大家哄堂大笑,这个二年级的学生自己还跟着笑。就是这么好玩,又搞笑。一次两次的,大家又传出了梅儿的聪明,可也认定,梅儿是早晚没有书读的,因为她是多余的娃。

老师对梅儿很好,她希望梅儿的家长不要歧视女孩,一定要让梅儿好好读书。还对梅儿的妈妈说:“你家的三个娃,老大是没有学习天赋,也不爱动脑筋;老三聪明,但是太吵,不稳定;估计老二比较有把握,好好培养。”

老师知道梅儿家经济的情况,学费都是她自己先帮忙垫着,等梅儿妈妈打工回来再付清。梅儿很感激这样的老师,除了好好读书,也不知道如何报答。她想长大了也当一名人民教师,一名淳朴的,受大家爱戴的人民教师。一颗种子深埋在她的心中。

梅儿这批孩子是这位老师的最后一批学生,带完他们这批二年级,之后所有村里的孩子都去乡里的学校上学。

乡里的小学离村庄远,梅儿兄妹三人依然在同一个学校。她们每周都是自己背着五天的口粮,干菜,和村里的几个小伙伴一起,走过三十多里的山路,到乡里的小学,在那里住宿,吃饭。

这是一所小学和初中在一起的校园,一幢三层楼是教学楼,还有一幢两层的是教师的宿舍,另外一排由几间单层组成的是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还有食堂,也就是学生蒸饭的地方。厕所比较远,是个很简陋的茅厕。

当然,这是聚集方圆几百里,所有村庄的学校,住校的孩子也不少,家庭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但是不管怎么说,凡是住校的都是乡下的孩子,都是山里和山脚的村落里来的,离家远,所以要住校。还有一部分是本地的走读生,他们可是乡里的娃,似乎就是本地人了,要比山里的孩子高人一等。说话都是要猖狂几分。

可梅儿兄妹不怕,他们可是有三个人的力量,若是要打架,那都是群架出场的。尤其是梅儿,虽然骨子里知道自己是山里来的孩子,可她不觉得山里的孩子就要输给他们什么。她依然用学习成绩压倒一片。其实也真是只有这块可以自信的抬高头,昂首挺胸一下。

她和弟弟到了乡里小学,被分成了隔壁班,两个班就一墙之隔,弟弟比较吵,成绩中上,班主任老师也经常批评,似乎多少对这个山里娃,有些不喜欢。

梅儿就比弟弟运气,她遇上一位刚毕业的班主任,你年轻漂亮,还有同情心。知道梅儿家的情况,也还喜欢梅儿。梅儿自己也是争气,在学习上没有输给几个人,还是很有小老师的范儿。如果不是家庭经济和自己的出生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她可以发展得更加自信。

其实,梅儿从来就在自卑的心理穿插着一丝傲骨。她从来不像困难低头,也不喜欢黑暗,浑浊的气流,还有那么点侠女气息。正是这些的骨子里挥之不去的东西,成就了她很多,也给她带来了不少痛苦,但是,梅儿不后悔。

三年级到五年级,很快就在梦一般的童年中过去。梅儿兄妹在妈妈的辛苦打工中,基本顺利完成了小学的学业。只是随着国家的发展,教育的进步,等到初中,又要换学校,这里的初中也是撤销了,要到镇上的初中。那是一所刚盖好的初中,将会聚集更多的学生,层次更是多样,另一个梦又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