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意思(套装5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毛驴跳舞——赛活驴关德俊

天桥有位艺人,善于扮演活驴。他既能在平地上奔走如飞,又可以在凳子上跳上跳下,作出各种惊险滑稽的动作,这就是天桥八大怪之一的赛活驴。

曾几何时,赛活驴在天桥撂地表演,吸引了数不清的观众,勾起了无数掌声、叫好声,也曾是老北京人回味良久的美好记忆。

赛活驴其实是一种毛驴舞,以人扮演毛驴,做出各种驴的动作,如驴子散花、驴尥蹶子、驴失前蹄等。毛驴背上还骑着人,打着竹板唱莲花落。表演者身形惟妙惟肖,浑然一体,因此被大家称为赛活驴。

赛活驴名叫关德俊,出生于定州清风店的一个杂技世家。关德俊自幼学杂技,长大后来北京讨生活,跑过京剧龙套。话说北京大栅栏的广德楼戏园,是老北京年代最老、名声最大的戏园。前辈名家程长庚、余紫云、梅巧玲、余三胜等,以及喜连成、双庆社、斌庆社等科班,都曾先后在此长期演出。这里是艺人们迅速走红的宝地。

20世纪20年代,广德楼戏园经常上演《八仙得道》,其中张果老骑的那头白色毛驴便是由关德俊扮演。剧中有毛驴过桥的情节,为了吸引观众,特意设计让毛驴驮着张果老从悬于舞台上空的两根毛竹上面走过。表演时,白驴摇头摆尾,或尥个蹶子,或打个响鼻儿,四蹄敏捷而熟练地踏在毛竹上,颤颤悠悠地从毛竹这头走到那头。毛驴背上的张果老,则怡然自得地倒骑在驴背上。这毛驴活灵活现,宛如真驴一般,博得全场观众的喝彩。

关德俊虽然身怀绝技,但跑龙套并不能养家糊口,于是就开始在天桥撂地,跟他媳妇乔金凤一起唱莲花落。乔金凤没出嫁之前,就唱过莲花落,唱得很是不错,还曾在几家小电台和百货公司的电台播放过。她十六岁嫁给关德俊之后,便与丈夫一起在天桥撂地。

清代时毛驴是人们出行的主要畜力代步工具

关德俊是个有心人,他觉得老唱莲花落,时间长了观众就会厌烦。一天,他在天桥街上看到一群人围着一头小毛驴,看着毛驴的神情动作哈哈大笑。他恍然大悟,就对乔金凤提议他来扮演一头驴。乔金凤也欣然同意。

关德俊借用了京剧里扮演驴的道具,用竹竿、竹筏制为驴形,又以布蒙之,绘成驴样,套在身上,两条腿就是驴后腿,双手握住拐就是驴前腿。乔金凤骑在驴背上,手打着竹板唱莲花落、太平歌词等。

于是他们夫妻二人就开始在家练习。幸好关德俊有杂技的底子,挨了不少摔、吃了不少苦后,终于练成了一头可以上凳下凳,可以驮着媳妇抬起后蹄,可以踩玻璃球的灵活驴子。

天桥上的“赛活驴”塑像

一日风和日丽,天桥上来了一头小黑驴,驴背上还驮着一个俊俏的小媳妇,红袄绿裤,头上插花。这驴子走路跌跌撞撞,背上驮着的小媳妇却悠然自得,还放开嗓子唱道:“上得台来我心留神,看到财神和吉祥。财神怀抱着摇钱树,喜神怀抱着聚宝盆。聚宝盆里有金马驹子在,金马驹子背上驮着金人。金人他手里捧了八个大字:招财进宝,日进斗金。”

这二人正是关德俊、乔金凤夫妇。眼看着周围的观众越聚越多,这驴子就有些受惊了,开始上蹿下跳,时而撒开蹄子往四处里奔跑,时而腾空跳上凳子。那凳子的三条腿下面各垫着一个核桃大小的玻璃球,一条腿悬空,但驴子驮着小媳妇站在上面,却稳如泰山。观众的喝彩声还未停下,就见那小媳妇突然一个后仰,用嘴叼起凳子上一个茶杯,然后一个后空翻,稳稳地落在地上。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动作,直把观众惊得目瞪口呆。

清朝末年一位骑驴出行的老人

待到二人去掉道具,跟观众们讨钱时,众人才惊觉这驴竟然是人扮演的。于是众人一边掏钱一边惊叹道:“这真是赛过活驴了!”

关德俊、乔金凤夫妇二人怕时间长了观众看腻了,还琢磨出上桌子、模仿山羊上山等绝技,让观者欲罢不能。于是这二人在天桥一举成名,传为佳话,被人们称作赛活驴,也被评为天桥第三代八大怪之一。

七七事变后,乔金凤发福,关德俊驮不动了,于是他开始与乔金凤之妹乔银凤合演毛驴舞。乔银凤不光只唱莲花落,还演一些小生、小旦、小丑戏,如《孙继皋卖水》《杨二舍化缘》等剧目,又名“彩唱莲花落”,风采更胜从前。

后来关德俊、乔银凤相继去世,乔金凤生活无着落,只好与一个叫屈国田的艺人合演毛驴舞,倒也颇得观众认可。一直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这两人也不再表演了,于是,“赛活驴”就此成为绝响。

雇驴脚

在黄包车出现之前,马、驴、骡子、骡车、马车等畜力交通工具仍是北京最主要的运输和代步方式。而驴由于体小温顺、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易于豢养,而成为男女老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晚清时期,雇驴脚行当在北京繁荣一时。雇驴脚也是有固定地点的,跟现在的公交站台很像,当时叫驴口儿。驴口儿分三种类型:常口就是常年固定的站口,一般在各城门关厢;临时口是为赶庙会设立的,赶庙会的人常用驴代步;还有就是对槽口,有点儿像“出租驴”,比如从朝阳门槽口发驴,把客人送到通州,那里的槽口接驴。常口和临时口,都有赶脚的人跟着;对槽口中途没赶脚的人跟着,雇主自己骑驴走。

清朝末年骑驴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