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号凶宅——大木仓胡同35号
西单附近的大木仓胡同35号一带,原本是一块风水宝地。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在这里建了一处府邸,赐予手下的和尚大臣姚广孝。到清朝,这里又成了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府邸。但这座规模宏大的府邸,清末竟然沦为北京城头号凶宅,也算是一桩奇事。
古语有云:“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乱世之中,每每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战乱中,好多人会选择出家避世。这些人中间,有很多天纵之才。比如说,明成祖朱棣的首席谋士姚广孝,就是个和尚。后来明成祖命令他蓄发还俗,却被他拒绝。明成祖大兴土木为他建了一座府邸,但他从来没有去住过。他每天上朝穿官服,下朝之后就换回僧衣,住进西长安街的庆寿寺内。
明成祖为姚广孝兴建的这座府邸就在如今的大木仓胡同35号一带。姚广孝圆寂之后,这座府邸成为明朝刑部和牢房所在地,被判处死刑的犯人都是从这里被拖到西市(今西四附近)去处决的,于是人们便送了它一个骇人的名字——鬼门关。
改朝换代到了清朝,又有人看上这块“风水宝地”,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儿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为大清一统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入关之后被封为郑亲王,世袭罔替,也就是俗称的“铁帽子王”。济尔哈朗封王之后,选定了此处为王府地址,并亲自主持了修建工作。
这座府邸,自济尔哈朗修建好后,又传了九代,最后一代郑亲王是昭煦。
在末代郑亲王昭煦时,这座规模宏大的王府,竟成为京城四大凶宅之首,实在是一桩奇事。
一开始,有传言说过路人常常听到郑亲王府内有女人的哭泣声。
这事引起街头闲人的热议。有人说:这是因为此地在明朝是刑部和牢房,不知道冤死了多少人,这些冤死鬼现在出来作祟啦!马上有人反驳:这些鬼在清朝两百年都没出来闹事,为什么现在才闹呢?又有人做解释:那时候大清还很兴盛,压住了这些鬼。现在清朝都快没了,已经压不住啦!还有人跳出来说:也不是什么明朝啦,是本朝的事情。就是同治年间发生的事情,你们不会都忘了吧?
王府大门的前庭院
这人说的,是发生在清朝一件很著名的事情。咸丰皇帝唯一的儿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即位时仅六岁,于是咸丰在临终时任命了八位顾命大臣来辅政。那一代的郑亲王端华和其弟肃顺都位列其中。但是,同治皇帝的生母,即大名鼎鼎的慈禧,并不愿意与这八位顾命大臣分享权力。她联合恭亲王奕发动了辛酉政变,把八位顾命大臣一网打尽,杀三人,流放五人,然后独揽朝政,开始了对大清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
清朝有定制,宗室行刑,在宗人府自尽,不赴刑场公开处决。端华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慈禧给他留了点面子,允许他在府里自尽。而郑亲王府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肃顺,就没有这个待遇了,竟然被押解到菜市口当众斩首。这样逆例行刑,在民间引起很大轰动。
被慈禧杀死在菜市口的肃顺
郑亲王府也因此被京城中人视为不祥之地。
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一路烧杀到郑亲王府,见这里建筑讲究,装饰豪贵,便想要抢一把。于是就将王府上下全部绑了起来,不但抢了个干干净净,也顺手杀了不少人。
接着,八国联军还在郑亲王府外,也就是现在大木仓胡同西面的二龙坑(现为二龙路),大肆杀戮百姓,导致这里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方圆几里之内都飘荡着浓浓的血腥味。
至于那一代的郑亲王凯泰,早已在八国联军进城之前就一口气跑到河北固安县去了。结果他又愁又怕,病死在那里。
又一代府主死于非命,似乎更证实了这座王府的不祥。
凯泰死时只有二十来岁。他死后两个月儿子昭煦才出生。过了两年,也就是1902年,年仅两岁的昭煦袭爵,是为末代郑亲王。
1911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大清就此灭亡。
《十三号凶宅》海报
当时,清廷和民国政府签署了优待条例,皇帝退位后民国政府每年要拨款给逊帝溥仪,清朝王公贵族的财产,也悉数保留,如金银珠宝、古董文物,以及府第、田庄等。但这只是明面上的政策,实际上这些王公贵族非但没有得到保护和优待,反而成为政要、军阀乃至地痞流氓敲诈勒索的对象。
年仅十余岁的郑亲王昭煦,更是成为京城有名的软柿子,谁都可以来踩一脚。而且昭煦不光要应付外面军阀政客流氓的威胁,还要应对府里下人的欺凌。郑亲王府本来还有数量可观的田产,但这些田产已经收不到租子了,昭煦也无可奈何。过了几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些田产竟悄无声息地换了主人。
在这种境况下长大的昭煦,也只能醉生梦死了。他权势不再,但仍然放不下天潢贵胄的架子,讲究排场却坐吃山空,最后只能变卖家产。直到卖无可卖了,便将王府抵押给了西什库天主教堂。
后来,由于昭煦无力还钱,被教堂告上法庭,王府也就被查封了。适逢当时的中国大学想寻找校舍,听到这个音讯后,校方与昭煦商定,学校出资用以归还本息。就这样,郑亲王府成了中国大学的校舍,昭煦任中国大学名誉董事。
为了糊口,这个曾经的王爷还跑到街上拉起了黄包车。
1947年,导演陈方千来京游玩,白日里无事便四处游走,听闻了有关郑亲王府宅院的一些离奇故事,便据此撰写成了电影剧本《十三号凶宅》,并将剧本投送到了一家电影公司。
电影公司的负责人读过剧本后,认定此片一定能够大卖,便投资大笔资金把剧本拍成了电影。电影讲述了郑亲王府短短几十年间,几代人冤死屈死的故事。让王府彻底坐实了凶宅的名头。
电影上映前,昭煦闻听此事,勃然大怒,立即聘请了名牌律师梁治耀将电影公司告上了法庭。电影公司起初不予理睬。但法庭受理此案后,勒令影院在官司未结之前一律停演。电影公司迫于压力,同意与昭煦达成和解,出款赔偿郑亲王府名誉损失费十三亿法币,而电影里的“郑亲王”改为“正亲王”才得以上映。
虽然昭煦如愿拿到了巨额赔偿金,但这些钱刨去高昂的律师费,也没剩下多少。反倒是因为这事,郑亲王府的凶宅名声越传越响,甚至连王府附近的宅院都受到牵连而卖不上价钱。
清朝铁帽子王
晚清时候的恭亲王府
清初有八大铁帽子王,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他们都是开国功臣,因此得到世袭罔替的封爵,代代相传,不降爵,而除此之外的其他爵位,则代代降爵,直降至奉恩将军为止。除了这八大开国铁帽子王外,在清朝中后期,又封了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醇亲王奕
、庆亲王奕劻四个铁帽子王。怡亲王胤祥是康熙的十三子。康熙是个有能力的皇帝,他的儿子也个个不是省油的灯,在康熙后期上演了一出“九子夺嫡”的好戏。最终胜利者雍正登基后,对政敌,即他的哥哥弟弟们进行了残酷打击,唯有胤祥一直是雍正的支持者,被封为怡亲王,世袭罔替,此后清朝便有了九大铁帽子王。到慈禧主政时期,又封赏了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庆亲王奕劻三个铁帽子王。恭亲王奕是协助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的最重要助手,醇亲王奕则因其儿子光绪皇帝登基而得封,庆亲王奕劻得到封赏则是由于其在戊戌变法期间坚决站在慈禧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