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哲学时代:诸子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孔子前后德目之同异

孔子以前,道德之目皆就事立名,故无一贯之道。《尧典》之言五教,《皋陶谟》之言九德,《洪范》之言三德,皆是此类。自孔子明心,则德有万殊,于心则一。今综合四子书中所言德目,以明其效。

凡言仁者,就其发心言也。所谓圣者,则仁之极致,而仁未足以尽之。故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以生生不已之心为仁,此仁之大名也。中心恻隐爱人亦为仁,此对智勇诸德而言,仁之细名也。有爱人之心,不可不有济人之术;有济人之术,不可不有自强不息之力;此所谓仁智勇也。故《论语》或独言仁,或兼言仁智、仁勇,而仁实为之源。

《中庸》则承继孔子,而标智、仁、勇三者以为大德之目。《孟子》书中,或言仁义,或言仁义礼智,或言仁礼智乐,名虽有异,义则相通。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又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实则仁义礼智,犹仁义也。礼者,仁之用;义者,智之藏。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褅尝之礼,所以仁昭穆;是礼即仁之用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义者宜也。先有是非之心,而后事得其宜,是义为智之藏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老子曰:“夫慈故能勇。”《韩非·解老》曰:“仁者,谓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是勇亦出于仁心。《论语》曰:“见义不为,无勇也。”《中庸》曰:“知耻近乎勇。”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勇又出于义也。然则勇有二端:一发于不忍之心,一发于羞恶之心。发于不忍,则勇于为善;发于羞恶,则勇于改过。羞恶之心,与不忍之心,皆就心之发于事而异名,其实一心也。谢上蔡有羞容,程明道谓此即恻隐之心,即此意。“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此勇之二端也。孟子曰:“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也。生则乌可以已,乌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是乐即勇之异名。

故凡此数端,皆可以一仁贯之,是又与古之就事立名者异其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