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章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2],处众人之所恶[3],故几于道[4]。居善地[5],心善渊[6],与善仁[7],言善信[8],正善治[9],事善能[10],动善时[11]。夫唯不争,故无尤[12]

问题分析

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善”是中国古代学者奉行的道德准则,与“真”“美”并称,而为真善美之德。然而,真、善、美之提出,又含对待之意义,也就是说有真、善、美,必有假、恶、丑,所以古人又在真善美之上推崇一种超越这种对待关系的道德境界,这在儒家被称为“至善”(《礼记·大学》:“止于至善。”),在老子即为“上善”。在本章中,老子的“上善”,标明善的至高准则;“若水”,以水喻指上善之形态;“若”字极含蓄,“上善”无形,“水”则有形,“若”媒介于有无之间,使人于有中见无,而得到庶乎近之的形象:以水利物不争之品性,喻示上善之典范。苏辙《老子解》云:“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地也;空处湛明,深不可测,善渊也;挹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疏,善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时也。”此以七“善”解读其义,颇为周备。李贽《老子解》则就“水”性而论:“众人处上,彼(水)独处下;众人处易,彼独处险;众人处洁,彼独处秽,所处尽众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亦解得简明扼要。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老子以“上善”统率众善,却有内外之有机联系。“居善地,心善渊”,是以水喻立身存心,是内在的功夫;“与善仁,言善信”,是以水喻处人接物,诚于中而形于外;“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以水喻治国利民,彰显形于外之光华。综此众善,是为上善。而文中“几于道”的“几”字,既体现了道与水的关系,又将水与上善及道贯通为一,表现了老子以水为喻的道用思想。


[1] 上善:极高的德行,此指有此德行的人。若:亦作“似”“如”,与“若”同义。水:水性。河上公注:“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2] 善:擅长。此句指水普润万物而不争高洁之地的品性。

[3] 处:帛书本作“居”。恶:厌恶,看不起。水流卑下,故为人所恶。

[4] 几:接近。王弼注:“道无水有,故曰几也。”此赞水与道皆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

[5] 地:低卑。《荀子·儒效》:“至下谓之地。”

[6] 渊:深静。《广雅·释诂》:“渊,深也。”

[7] 与:施予。一说,交往。仁:一作“人”,意通。此指《庄子·庚桑楚》“至仁无亲”的至仁。

[8] 信:真实,至诚。河水汛期,谓信水。此指为人不能“轻诺寡信”,而要像水一样不言而信。

[9] 正:同“政”,行政。《论语·颜渊》引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老子说:“我好静而民自正。”正善治,意同无为而治。

[10] 善能:不逞能而能。

[11] 动:流动,指人的活动。时:适宜。《庄子·天下篇》谓老子“其动若水”。

[12] 尤: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