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异界需要革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戎女

刘知易走上前,一边帮大师姐把铺板一块块拆下来,收起来放到一边。

一边跟大师姐闲聊。

“师父还没起来吧?”

“没呢。三更天,米铺刘宏媳妇难产,我爹去了一趟,刚回来没多久。”

还能看产科?

小地方,大夫几乎都是全能。

“病人没事了吧?”

“没大事了。生了个男孩,大人小孩都保住了。对了,我爹交代了,今后你跟我学。”

“你?”

刘知易深深怀疑,本来就拜了个乡下土郎中,竟然还不是亲自授课,找一个十三,顶多十四的女弟子代课,这能教好吗?

“怎么,我教不了你?”

少女从刘知易话中听出了不信任,双手叉腰,眼睛圆瞪。

别瞪那么大,知道你眼睛大。

刘知易笑道:“能教,能教。”

医生和老师一般都不能得罪,更何况医生加老师呢。

但他对这少女真的没信心。

“好了。你去烧水吧,给师姐泡茶。”

刘知易没二话,手脚麻利的去了。

“去给我爹把尿壶倒了。”

“好嘞。”

“把院子扫了。”

“行。”

“把饭做了。”

“不会啊。街上的包子吃吗?”

“是肉的不?”

“是。”

“那倒也行。”

“师姐你的肉包。”

“把,把——”

“师姐还有啥活?”

“你别急啊,让我想想。”

“不然你先教我,边教边想。”

半早上时间已经过去了,刘知易不在乎干活,这时代学徒都这样,只要能学到东西就行。

“那好。你跟我认药吧。”

刘知易跟大师姐来到药柜旁,上百种药材,这都要一一学会辨认,是医生的基本功。难怪普通大学学四年,医科要学五年,要记住的知识点太多了。

挨个拉出药盒。

“这个是三七,止血的,你尝尝。”

“有点苦。”

“你再尝尝。”

“还有点甜。”

“记住这个味道。”

又拿出一盒药:“这个是黄芪,利尿的。你先闻闻。”

“再尝尝。”

一味药接一味药的辨识,都是闻、尝。

“这个是砒霜。这个不能尝。杀虫的。”

“再试试这个。”

“这个我知道,枸杞,补肾的。”

师姐哼道:“还懂这个。”

刘知易尴尬道:“我爹经常吃。”

师姐哦了一声,又介绍其他:“这个是藿香,你闻闻。”

……

半早上,学了五六十种药材,一开始刘知易还满心欢喜,心想师姐年纪虽小,教学倒是认真,加上自己勤奋好学,应该能弥补老师经验不足的缺陷。可当学过二十种药材后,他就有些头痛了。记不住这么多,前面尝过的味道,印象已经不深,尝药的舌头开始发麻。

“师姐。快到中午了,师父还不起来?”

“哎呀。人家教的正兴起,你怎么这样。我爹要起来就起来了吗,你学你的。”

一个好为人师的小先生。

刘知易摇了摇头:“师姐。你饿不饿,早上就吃了点包子,想不想吃点其他的?南街有家烧鸡不错,想不想吃。”

师姐咽了口唾沫:“没吃过。”

刘知易意会:“我给你买去。”

麻溜的逃出了药铺。

走在路上,回忆一早上尝过的药材,感觉至少能记住十几种,觉得自己很有天赋,只要能分辨出一百多种常用药材,就能过关。他十几天足够学会了。

对自己的学习很满意,不但学习效果好,还能自己掌握学习节奏,感觉跟这个好说话的师姐学,也不是坏事。

买了三只烧鸡,其中有师父一只,可一整天都没见到师父,离开药铺之前,师父都在睡觉。

刘知易离开后,师父才起床,吃着热好的烧鸡,就着烧酒,旁边女儿心不在焉的伺候着。

“怎么样?”

方先生问道。

“啊?什么?”

女儿没听清楚。

“你师弟学医如何?”

“挺好。爹,你看这块料子咋样?”

女儿更关心你几匹绸布,扯出一张素色的。

方先生点点头:“不错。”

女儿笑道:“拿这块料子,给你做件袍子吧。你的布袍太旧了。”

方先生摇摇头:“我的袍子还好,又没破。”

是没破,可已经洗的发灰,没有一点色泽。

“那这块料子怎么样?”

这是一块红绸,女儿带着期待的眼神问着。

方先生神色微动,犹豫了一下,还是摇了摇头:“都收起来吧。回头送去布庄折现。”

女儿撅起嘴哦了一声,对这些绸布完全没兴趣了。

这几块绸布是刘知易的拜师礼。

“爹。你刚才是问师弟吗?”

女儿问道。

方先生嗯了一声。

“还成。就是有点笨。认不清药。”

“嗯。或许是不擅辨药,明日教他背丹方。”

第二天上课,刘知易的课本变了,变成了背丹方。一本厚厚的,发黄的手抄医书,名字叫做《百世名方》,师姐说是师父年轻时候从一个名医那里求来的,其中有一千多个药方。

想当医生,自然要学会开药方,这也是基本功。刘知易立刻来了精神,马上斗志昂扬的背起来。主要都是针对寻常疾病的药方,比如体虚,气虚,比如头疼、中暑之类的疾病。药方里的药材也寻常,离不开药铺里的一百多味草药。

一本丹方,光是粗读一遍,就用了三天,回头发现前面背的又忘记了,好容易记得的,发现记错了几味药。

不到十天时间,刘知易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自信满满,变成了头大如斗,毫无头绪,被高考的恐惧支配的熟悉感觉又回来了,不一样的是,高考是在父母的逼迫下,而这一次,他完全是自找的。

不能放弃!如果连一个小小的医科都考不了,以后在被那些科举的成功者欺负的时候,就不要抱怨!

刘知易苦苦激励自己。

老师倒是一直很认真,主要是师姐教刘知易辨药材,背丹方;有病人上门的时候,先生也会把刘知易叫过去,手把手教他望闻问切。

这一日,大清早来了一个捂着肚子的中年男人,老师先问病情,此人腹痛,又把脉,就定了病情。

“你来试试。烦热有疟状。脉象虚浮,阳明病。”

先生离开,刘知易坐在堂前给病人继续把脉。

“别动。坐好!”

时间长了,病人似乎有些不耐烦了,刘知易更不耐烦的呵斥。

似乎这病人看不看病事小,影响自己学习事大。于是继续紧紧抓住对方的手,两根手指搭在脉上。

已经摸过十多个人的脉搏,太复杂的脉象他还判断不出来,但虚实症状已经掌握,轻轻按压在此人脉上,马上能感觉到脉搏,这就是浮脉,手指用力,脉搏稍减,这是体虚,典型的虚浮脉象。

刘知易手指反复试验,病人是最好的学习道具,仅次于医者本人。这些天,刘知易摸过最多的,还是自己的脉搏。

病人皱着眉,想抽手离开。

“你怎么这么没耐心?”

刘知易不悦。

病人苦笑道:“刘少爷。小人想上茅房。”

原来不是不耐烦,是憋不住了。

这时候门外有声音响起,古怪的腔调,陌生的语言,刘知易没听懂。

方先生正在开药方,头也不抬,冲着外面喊了几声,用的同样是陌生的语言。

经过十几天的接触,刘知易已经发现,这个方先生确实见识很广,之前有些小看他了。从多话的师姐口里套了不少情报,方先生年轻时候确实去过很多地方。往南翻过五岭去过岭南的边郡,往北去过狄人的草原,往西去过戎人的山谷,大夏王朝的万里江山几乎走遍了。师姐就是方先生从西戎山谷里带出来的。

方先生冲外面喊完,继续低头写丹方,一旁准备抓药的师姐,突然箭步窜了出去。

刘知易有些好奇,放开病人:“好了,去茅厕吧。去隔壁上,别在这里。”

不允许病人在药铺后院上茅厕,不是他有洁癖,而是茅厕要他收拾。

病人嗯了一声,捂着肚子跑出去了。

刘知易不急不慢的走出去,左右看了一眼,发现药铺东边院墙边,两个大热天穿着羊皮,头发乱成一团,粘成一根根筷子粗细的辫子,身材十分魁梧的汉子正牵着两匹马在这里。

师姐正跟两个魁梧汉子说着什么,陌生语言,刘知易听不懂。

只见师姐脸上时而露出激动神色,时而露出疑惑,最后还从脖子上拽出一个兽牙状项链给他们看,陌生人摇着头,师姐脸上露出失望,又说了几句,颇为沮丧的转身回药铺。

“师姐,这些人是戎人?”

大夏国西部,有连绵的高山,在高山谷地里,居住着半耕半牧的西戎部落。

师姐点了点头。

“你跟他们说什么?”

刘知易好奇问道。

师姐道:“我跟他们打听哪个部落丢了孩子。”

刘知易几乎能从她的口气里听到哀伤,原来是在查自己的身世,其实何苦这样问,直接问方先生不就好了。

这两父女相处挺奇怪的,方先生从小就没避讳的告诉师姐是捡来的事实。要说方先生不重视这个女儿吧,就是因为从西戎山谷里带回来师姐,方先生结束了游历,在春风亭开了一家药铺,定居下来;要说重视吧,难道不该隐瞒她,至少在她成年前,不该让她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

而且方先生给女儿起名字也很草率,因为是从戎人山谷里带回来的,直接就叫方戎女,显得很没有诚意。

师姐走进药铺,方先生走出了药铺,直接走向几个戎人,跟他们说了几句,然后绕着他们牵来的马转了一圈,让戎人拉着缰绳,掰开马嘴看了几眼,翻开马眼皮看了下,然后反身踱回铺子里。

先生还会看马?兽医的活儿也会干?

刘知易不由感叹一声,看了两个戎人一眼,跟着进了铺子。

戎人少见,但也不稀奇。春风亭是官道交汇处,通向西方和北方的必经之地,因此有一些北方草原和西域沙洲的戎狄人往来。每年总能见十几波戎狄的,这两个魁梧戎人,牵马看病,也不知道这马是他们赶来贩卖的,还是他们的坐骑?

回到铺子里,方先生又在伏案写丹方,师姐在药柜前抓药,两父女全程无交流,空气中充斥着一股奇怪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