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到“市”
今天的石岐城无疑是中山的城市之根、城市之心,但在香山立县之初,石岐城则被称为“铁城”。
石岐孙文东路正对的月山公园门口有一段古城墙,城墙高约5米,长约32米,既无城楼,也无烽火台与箭眼,只有数株高高在上占据城头的古榕与青苔静默地记得那段800年前的历史,这就是石碑上刻着的“铁城东门城墙遗址”。
《香山县志》和《陈氏族谱》记录着这段故事,也揭开了县城选址“铁城”的原委。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朝廷诏准香山设县。立县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这昔日以渔盐业为生的岛屿,建造一座稍稍像样的县城。城址选在何处?当然是经济比较发达,居民相对集中,具一定规模,而且发展前景较佳的地点。
为此,乡绅的争论非常激烈。有人主张在石岐(当时称文顺乡)建城,有人主张在中山环城镇库充和中山三乡镇雍陌建城。面对众议纷纷,一时不能解决。当时主持筑城的陈天觉进士主张把城建在石岐。各方最后协商采取称土比较的办法,即在体积相同的一堆土中,以泥土重的为贵,取其坚实之意。各地取土时,陈天觉暗将少许铁沙趁人不备混入了石岐的泥土中,结果称起土来,石岐的泥土最重,最后大家同意把城址定在石岐了,所以后人称石岐为“铁城”。
石岐古城新貌
陈天觉主持确定了建城的总体规划:城址定在石岐山以东、莲峰山以西、库充河以北、岐头涌以南的平原地带;城门设置,除按方向取名外,还各有其名,分别为启秀门(东门,今孙文中路月山公园处)、阜民门(南门,今民生路与民族路交界处)、登瀛门(西门,今民族路与孙文西路交界处的西山寺下)、拱辰门(北门,今拱辰路与太平路交界处榕树头附近)。陈天觉还捐粮数千斛以作建城之资,之后捐重资于莲峰山麓建学宫一座,又为开创香山县文化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在香山立县之后长达17年的时间里,朝廷根本没给新建的香山县选派县令,只是指定陈天觉暂以寨官身份“署理”。陈天觉这个无名无份的“县令”,一代理就是17年,连同立县前以寨官身份管理香山镇,一共在香山岛上当了27年行政首长,这也是香山有史以来行政首长连续任期最长的纪录。
从香山岛到铁城,陈天觉为中山奠定了一个城市的基础,完成了今天中山城市精美的雏形。由此肇始,中山城市历经870年开枝散叶,已由最初的20多公顷繁衍发展为如今的180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