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研究系列:李白研究文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这一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上取得大发展,同时也要在文化上实现大发展,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复兴和大发展的重要前提。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为了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决策,不断提升四川文化软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做出了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重要决定。

四川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约在距今200万年前,今巫山地区出现了早期人类的踪迹;距今4万—3.53万年前,在今资阳等地已经出现了晚期智人的活动。距今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形成了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早期城市文明和国家雏形。距今3800—2500年,在成都平原形成了以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金沙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良渚文明并称为中国上古三大文明。智慧、勤劳、勇敢的四川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四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灿若星辰,特别是从先秦到晚清、民国的数千年间,涌现出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他们不仅对四川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甚至人类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并非声名显赫的帝王将相,也非英雄豪杰,但是从不同的领域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方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社会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精神状态、认识深度、感情倾向和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言:“智慧与学术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影响远比特权与统治持久。”历史名人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销声匿迹,他们的光芒反而因时光的打磨而更加熠熠生辉。

四川历史名人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闪烁着四川人民独特的气质风范,是巴蜀文化命脉和集体记忆的重要部分,因而四川历史名人资源是助推当代四川发展稀缺而宝贵的文化资源。“组织、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对于增强当代四川人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精神记忆,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巴蜀脉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四川文化软实力、影响力、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

2017年7月上旬,四川省公布了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这十大历史名人有七位出生于四川,“禹生西羌”,落下闳生于阆中,扬雄生于成都,武则天生于广元,李白生于江油,苏轼为眉州人,杨慎为新都人,他们虽然出生于四川,但却活跃在中华神州的历史大舞台上;而李冰、诸葛亮、杜甫虽非川人,但是他们人生的光辉顶点和成就都与四川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不仅对四川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对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大禹是华夏国家文明的创造者,亚洲东方治水的英雄,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用甚巨;李冰所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2000多年来仍然还在发挥重要作用,为汉代以后四川取代关中地区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重要基础;落下闳是汉代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浑天说创始人之一,对中国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扬雄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后人称之为“西道孔子”;诸葛亮、武则天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李白和杜甫皆为影响世界的伟大诗人,是世界文学史上两座高峰;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化巨擘,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估量;而杨慎则是明代著述最丰的文化巨人,影响也十分巨大。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不仅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彪炳史册,而且他们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承载了巴蜀文化记忆,代表了四川人的精神品格和气质风范。

为了深入贯彻四川省委宣传部关于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指示,四川人民出版社组织编纂了“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研究系列”(以下简称“研究系列”)。

近百年来,海内学术界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有着较多的研究,我们对知网和民国报刊网进行了关键词搜索,可知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硕。参见下表。

20世纪以来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研究论文统计表 (单位:篇)

上表统计截至2018年8月底,收集得并不完全,部分论文集的文章和学位论文未统计在内,学术专著也未统计在内,但大体上也能反映学术界对这些历史名人的研究状况。从以上统计可见,新中国成立以前,学术界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的研究相对较少,仅有2762篇论文,其中以对李白的研究最多,有1081篇,约占总量的39%;其次为研究杜甫的论文,共有434篇,约占总量的15.7%;对诸葛亮和武则天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分别为325篇和329篇;但是对落下闳的研究实为空白,并无一篇文章发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研究论文总量增至17976篇,是民国时期研究论文总量的6.5倍;其中有关苏轼研究的论文多达5947篇,占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研究论文总量的33.1%,是民国时期苏轼研究论文数量的29.9倍,足见新中国成立以来苏轼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杜甫研究的论文有4235篇,占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研究论文总量的23.6%,为民国时期杜甫研究论文数量的9.8倍;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李白研究的论文有3855篇,占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研究论文总量的21.4%,为民国时期李白研究论文数量的3.6倍;另外,有关诸葛亮和武则天的研究也有大幅度增加,分别达1688篇和685篇,分别占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研究论文总量的9.4%和3.8%,是民国时期诸葛亮和武则天研究论文数量的5.2倍和2.1倍;大禹、李冰、扬雄、杨慎的研究也分别取得较大进展;而落下闳研究则取得了零的突破,研究论文增至17篇,特别是研究落下闳的专著也有出版。总的说来,百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的研究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仅发表的论文总量达到近1.8万篇,而且相关专著也有上千部,成果非常丰硕。

编纂出版“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研究系列”,目的在于用严肃的学术态度,总结百年来学术界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的研究,通过对四川历史名人研究重要论文的梳理,发掘四川历史名人研究的内在动力,展现四川十大历史名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后人对他们的评价。这将有助于深刻阐释、弘扬四川历史名人文化,深入挖掘阐发蕴含其中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华,延续四川历史文化的精神文脉,进而打造四川的学术品牌和学术精品。

“研究系列”一共分为10册,每册35万字左右,即每一个历史名人编纂一本研究文选,分别收集1911年以来国内专家学者对该名人的经典研究文章,以此梳理、展示百年来学术界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的研究水平;同时展现四川十大历史名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开拓、继承创新精神,让四川十大历史名人再现辉煌。

“研究系列”在编纂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

1.坚持名家、名作的收录原则。

在选编文章方面,要求一定是名家所写文章,或虽非名家,但是文章却有相当的学术影响,实为名作。另外论文选编坚持学术创新性和传承性相统一,坚持独特性与广泛性相统一,努力展现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的研究体系。

2.项目创新,首次出版,多学科覆盖。

“研究系列”是国内目前唯一精选知名学者撰写的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研究的学术丛书,所选论文涵盖历史、考古、文学、科技等多个学科,希望通过多个视角展现四川十大历史名人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赋予他们当代文化价值和当代表现形式,为其走出四川、走向世界提供学术支撑。

3.三代学人研究成果汇集。

在选取作者上,注意时代性,注意汇集老中青三代学人的研究成果,力图系统展现每一代学人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路径上的成就,从而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启发和培养更多有志于此的学者对四川十大历史名人进行研究。

4.名家导读。

“研究系列”各分册的主编均为该研究领域内颇有声望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学识使他们能独具慧眼,为读者挑选最具代表性的论文;另外每分册都撰写了一篇百年来该名人研究的综述,系统地梳理了百年间不同时期学术界对相关名人的研究,让读者较清晰地了解到该历史名人的文化影响和历史贡献。

5.编有百年重要论著目录索引。

“研究系列”每分册的书末都附有百年研究重要论著目录索引,希望借此索引,与研究综述相呼应,从而较完整地展现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该历史名人的研究历程。

“研究系列”编纂从2017年9月开始启动,历时两年,经过12位分册主编和8位分册副主编以及编辑部人员的共同努力,即将付梓。回顾过去的两年,“研究系列”的编纂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青、原副部长向宝云对“研究系列”的编纂和出版给予了大力支持,多次主持相关工作会议,协调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总编辑刘周远、原副总编辑周颖高度重视“研究系列”的编纂,不仅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还从多方面给予保障。对此,表示真诚的感谢。

分册主编中有多位已过古稀之年,有多位还负责主持多项重大研究项目,但是他们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了民族文化的复兴,对此项工作并未推辞,毅然担负起分册主编的工作。该项工作看似简单,实为复杂,首先要从数百篇或数千篇论文中精心挑选经典论文,不仅要有很深的学术功底,要独具慧眼,还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要撰写百年研究综述,更是要对百年间的相关研究进行整体把握,其难度可想而知。因而对各位分册主编、副主编深表敬意,并衷心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

另外还需要提到的是“研究系列”的几位年轻编辑:吴焕姣、黄俊棚、曹鹏程、江澄、杨雨霏、王莹、蒋科兰等,他们默默地参与相关的组织、联系工作,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何一民

2019年9月2日于四川大学竹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