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智慧看电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知识与智慧的距离、成功与快乐的距离、情与爱的距离,都在这部电影里!

你是否曾经祈盼自己是个天才?

多想像莫扎特那样,钢琴在别人眼里只是琴架、踏板、黑白键,而在他眼里天然是首曲子。

多想像作家马哥利,出生18个月的时候便说了第一个句子:“是不是烟囱的烟来自地狱?”

多想像六祖慧能,一字不识却留下千古传颂的《六祖坛经》。

然而,看了《心灵捕手》这部电影后我沉默了。因为这部经典告诉我,只有“才”没有“愿”,不是上天对你的眷顾,而是诅咒!

论“天才”,《心灵捕手》中的男主角——21岁的威尔(马特达蒙饰演)得天独厚。

麻省理工学院的蓝勃教授在教室走廊上留下一道数学难题,想看看谁能在学期结束前给出答案。结果,仅仅两天后,黑板上便出现了正确答案,无人知道是谁留下的。

蓝勃教授再下战书,留下第二道难题。要知道,这道题即使是他自己——获得过“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蓝勃——也花了足足两年时间才解开。

结果,两天后正确答案又出现在黑板上。更让蓝勃难以置信的是,他瞥见了作答者的身影——竟然是大楼里的清洁工!当他试图追问这个清洁工时,小伙子转身逃走,还对蓝勃嚷道:“滚开,你个浑蛋!”

这个世界顶尖学府里的清洁工小伙,就是威尔。

但是,“天才”在威尔身上不是用来“成功”的,而是用来“堕落”的。威尔有无数前科,从盗窃、打架到袭警,才21岁他就已经无数次出入法庭和看守所,把他的“天才”用于驳倒律师和法官。

威尔的业余时间不是在酒吧,就是在球场,和他的三个死党制造出各种骚乱,把他的“天才”用于在哈佛等名校的聚会场所,“用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

威尔“出口成脏”,一坐下就把脚搁上桌,鞋底对着你的脸。他的“天才”用于把“Fuck”“Bitch”“Ass”等词完美融入各种名著论述。

这就是威尔,一个“天才”的“浑蛋”!

电影是夸张的,威尔的“天才”世间少有,正如他的“浑蛋”背后也是少有人经历的悲惨童年。但是,一个夸张的经典却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问题天才——那些智商高高,超过130的熊孩子;那些文凭多多,却迷茫得只想死的博士、博士后;那些腰包鼓鼓,却只知道花在赌场、毒品、情色上的闪耀明星。

他们都是“自找”的?他们活该被“惩罚”?

不!

《心灵捕手》通过威尔遇到的一位老师(罗宾·威廉姆斯饰演)揭露了一个事实:整个社会都漠视了“知识”与“智慧”“成功”与“快乐”“情”与“爱”之间的距离。于是,不仅仅是天才浑蛋,还包括生存于其中的每一个人,包括你,都回答不出这问题:

穷其一生,我究竟想要什么?

而人生绝大部分的痛苦与悲剧正是源于这个问题。

1.知识与智慧的距离

蓝勃教授是了不起的。

好不容易找到威尔后,他没有因为威尔的前科而鄙视他,也没有被威尔的辱骂所激怒而放弃他。他走进看守所,告诉这个因打架、袭警入狱的年轻人:

“我愿意保释你,但有两个条件。第一,你必须跟我一起研究数学题;第二,你必须每周去看心理医生。”

蓝勃教授又是太过自信的。

他联系全美最闻名的心理医生,以为很快便能搞定威尔的心理创伤。结果,在“天才”威尔面前,每个心理医生都成了自身有问题的人。

白发苍苍、阅人无数的心理医生被威尔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个男同性恋,从而生气暴怒;催眠导入、窥见心扉的心理医生被威尔反用催眠的戏法戏弄,进而逃避、回绝。

所有人都认为浑蛋威尔“无可救药”“就该回监狱”时,蓝勃找到了自己的大学同学——心理学教授西恩。西恩并不是心理医生,也并不接触患者,他只是一位大学心理学教授。结果,就在西恩教授办公室里,威尔用同样的方法侮辱了西恩。

这位“天才”仅仅凭西恩的一幅画作《一个人在暴风雨中独自划船》便看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当时的西恩处在暴风雨中,不知人生去处;第二,西恩娶错了女人。

西恩被激怒了,他警告威尔:“不要侮辱我死去的太太。”结果,威尔看着西恩的眼睛得意地说:“没错,你就是娶了错误的女人。”这时,西恩一把掐住了威尔的脖子告诉他:“你再这样说,我会杀了你。”

威尔离开了,留下了暴怒而沮丧的西恩。

从来没有人这样批判过他的人生。可怕的是,威尔的批判没有错,他的话深深戳中了西恩的心。

西恩回到家,看着因为太太死去而陷入混乱的家,也回首自己因为太太死去而混沌的人生,呆坐在那里,久久不能入睡。

一个50多岁教授的人生就这样被一个20岁的孩子在短短几分钟里撕裂了吗?

就像我们常常看到的那样,那看似经验丰富的人生,往往被熊孩子一句话怼得毫无反驳之力。似乎在那一瞬间,我们的人生崩塌了。

但是西恩没有。经过一整夜的思考,他看见了问题的真正所在!他以最坦诚的方式面对这个狂妄的年轻人,说出了影史上至今流传的这段最佳台词:

“我一夜未眠,想了很多。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琪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廷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和女人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内心真正的喜悦。”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可以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四目交投时彼此了解对方的心。你从未试过对她的深情款款矢志厮守,明知她患了绝症也在所不惜。你从未尝试过痛失挚爱的感受。”

“看到你,我没有看到聪明自信,我看到的是一个被吓傻的狂妄孩子。”

真正的艺术是什么?真正的喜悦是什么?真正的爱是什么?真正的自信是什么?真正的生命是什么?

书本不会告诉你,知识不会告诉你,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在书本里,而是在每个人自己的人生中。

这便是知识与智慧的距离!

知识是可以复制的,智慧不能!

当整个社会都漠视知识与智慧的距离,甚至把“知识”当作“智慧”时,我们都在追逐“学霸”“状元”“博士”“天才”的头衔,错过雨过天晴云破处的那一抹亮,错过至亲至深却无言的那一滴泪,错过融化天空暖化心灵的那一声笑……

于是,我们越追越迷茫,直至追到手,直至头衔挂上了我们的脖子,我们想到了死……

2.成功与快乐的距离

绝大多数人看完《心灵捕手》的前20分钟,就能说出威尔的问题:“他是一个天才,但是他没有人生方向,所以他堕落。”

这个结论太容易下了。但真正的问题是,他的方向在哪里,是我们这个社会定义的“成功”吗?

如果是,那当威尔遇到蓝勃时,就应该能够解决他的问题。要知道,蓝勃是大名鼎鼎的MIT的教授。蓝勃给他带来了无数的职业机会,包括普通人根本进不去的中情局,包括地球人都梦想的NASA。最可贵的是,蓝勃宠爱威尔胜过自己的尊严。作为一个教授,他愿意低声下气地告诉威尔:“我不如你,所以我不希望你毁了自己。”

但即便如此,蓝勃也走进不了威尔的心。直到影片结束,蓝勃都没有走进威尔的心。

为什么?

看看我们身边的那些熊孩子吧。哪个父母不是全心全意宠爱他们,哪个父母不是尽心尽力为他铺好“成功”的道路。但是这些熊孩子愿意走吗?

再看看我们自己吧。我们曾顺着由父母、老师、领导规划的方向走出了前半生。到了三四十岁,看似“成功”的我们又为什么会常常夜半流泪?

蓝勃走进不了威尔的心,因为蓝勃给的路不是威尔想要的。蓝勃所谓的“成功”,是强加给威尔的。

威尔虽然是个浑蛋,但“天才”的他早就看穿了。身为MIT教授的蓝勃,和他幼年时虐待他的几个寄养家庭的父母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一个是强加在他身体上,一个是强加在他意志上而已。

蓝勃走进不了威尔的心,但西恩可以,因为西恩问威尔:“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而这就是两位教授对人生“成功”的不同定义。

影片通过一段爆发在两位教授之间的争执,把“到底什么是成功”直接抛到了观众面前。

在蓝勃眼里,西恩是失败的。西恩的天资比他高,却因为一个女人放弃了原本大好的前程。最后,这个女人得了重病,不仅拖累了西恩,而且最终离他而去。大半辈子过去,西恩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教授。

可是在西恩眼里,蓝勃才是失败的。他获得了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名声在外,却被这些奖项牢牢绑架,被这样的名利牢牢绑架。他害怕失去、害怕失败,以至于一找到威尔,就要逼他一起解题、一起拿奖,走自己同样被“逼”出来的那条路。

在你眼里,谁是成功的,谁又是失败的?

以现在社会的衡量标准,无疑蓝勃是成功的,西恩远不如他。但是西恩却一语道破:“我是自觉的选择,而你是被逼出来的。”

唯有“自觉的选择”,才会快乐;唯有“自觉的选择”,才会解脱。“成功”从来与“快乐”无关,除非那条路是你“自觉的选择”。

所以西恩一直逼问威尔:“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西恩甚至不惜赶走威尔,不惜讥讽他:“讲了一大坨看似高深实则狗屁叨叨的屁话,却回答不出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逼问中,西恩真正走进了浑蛋威尔的内心。

3.情与爱的距离

威尔的童年很悲惨。他被本该给他“爱”的父母抛弃,又在本该给他“爱”的养父母那里遭受虐待。

“天才”的他缺少真正的爱。即使是“天才”,他也不知道什么是“爱”。所以,当他在哈佛的酒吧里“三分钟摆平一个笨蛋”时,成功地吸引了哈佛女生史凯兰的好感,却在第一次快乐相处后便退缩了。

这位史凯兰漂亮、聪明、幽默,毫不介意当时的威尔只是个小混混,独钟情于他令人望尘莫及的天分。

其实,“天才”的威尔一眼就看出这位史凯兰与他之前交往的女生不同。她是位极具才华、风趣脱俗的女孩。但他还是退缩了。第一次约会后,他连电话都不敢再打给她。

为什么?

因为一个我们绝大多数人想爱,却都害怕发生的问题。而西恩的回答再次成为经典台词。

威尔问:“再找她干什么?让自己发现她其实并不聪明吗?或者发现她其实很无聊?这女孩现在很完美,我不想破坏这种感觉。”

西恩说:“或许是你不想破坏你自己的完美吧。那是极好的哲学,这样可以一辈子不认识任何人。”

威尔愣住了。

西恩继续说:“我太太喜欢放屁,她总有些古怪的小特质,连睡觉都会放屁。但正是这些小特质让她成为我太太。她也知道我所有的小瑕疵。人们称之为不完美,其实不然。那才是好东西,这些瑕疵能选择让谁进入我们的世界。你并不完美,你认识的女生也不完美,问题是你们是否完美地彼此合适。亲密关系就是这么回事。”

在情感世界中,什么是不完美,什么是完美?

我们的认知往往是颠倒的。

我们只想看到的是对方完美的一面,我们只想展露的也是自己完美的一面。殊不知,那只是“情”,是一种寻找肯定的情感依赖。

当有这么一个人,你看到了他的不完美,依旧想他、恋他;当有这么一个人,你可以尽情在他面前暴露自己的癖好,而两人依旧可以开怀大笑,你们俩就一起塑造了完美。而这时,你们之间拥有的是——爱!“不完美”才是“爱”,你能懂吗?“瑕疵”才选出“对”的人,你能接受吗?

威尔确实是个“天才”。当西恩一语点出问题实质时,他立刻反问西恩:“你不想再婚,是不是也因为一辈子不用再认识任何人?”在威尔的反问中,西恩也看到了他自己的困境。他爱过,但他失去了。他执着这份“失去”,于是变成了情感依赖。“情”与“爱”的距离,是如此遥远,又如此微妙。

影片的最后,西恩给自己放了一个假,他要走出这个家,轻松远行。而威尔则开着死党送他的车,踏上了去加州寻找史凯兰的路。

谁拯救了谁?

谁是谁的心灵捕手?

“三人行,必有我师。”但人生方向上的那位“师”,其实并不容易遇见。因为知识与智慧的距离、成功与快乐的距离、情与爱的距离,是那么玄之又玄。

愿我们在人生风雨路上,都能遇见一位“明师”;愿我们走过这一生,终能成为“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