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2章 竹马相认

第42章竹马相认

沈盼接过碗,喝了一口,平静地说道,“无妨,不是公子的错。”接着又问道,“离开书院后,公子有何打算?”

郑周暂时也没什么想法,便道,“车到山前必有路,总会有出路的。”自己一个大男人,正值壮年,身无残疾,有手有脚有学识,总不至于会被饿死。

沈盼身体尚未痊愈,次日一早便随郑周一同搬去了郑家的老宅子,年久失修,宅子看起来是有些破旧,但总还能住人,地方也不算小,看起来郑家祖上还是有些家产的。

郑周将行李放在院子中间,不好意思地向沈盼说道,“这里是有些破旧,不过收拾一下倒还可住人,委屈姑娘了。”

沈盼微微笑道,“依我如今的境遇,能有此安身之所,都要多谢公子,又怎么会委屈呢?再说这里比我在平县的茅草屋好上十倍不止,公子无需妄自菲薄。”

沈盼是个乡野郎中,郑周此前也听秦鹏提起过,便安下心,径直去清扫了。沈盼也想帮忙,但被郑周以病体不宜过多劳累为由拒绝了。

沈盼就一个人擦了擦院子里的石凳,坐下来看着,石凳旁边种了棵银杏树,看起来有些年头了,树上已经结果,一朵朵绿色的伞叶在枝头舒展,黄绿色的圆果簇拥着,别有一番意境。

郑周打扫完房间,出来打算清扫庭院时就看到沈盼正抬头看着银杏树出神,便走上前去说道,“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桔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沈盼收回目光,转头看向郑周,郑周接着说道,“银杏外表朴实、品质高雅,坚贞高洁的精神令人钦佩,即使深陷囵圄,也能坚韧生长,我很喜欢这种顽强精神。我从姑娘身上,也看到了这种精神。”

沈盼久久未语,好一会后才问道,“我们相识不过数日,期间我一直昏迷不醒,交谈不过寥寥,公子又如何能看出我是什么样的人?”

郑周道,“话虽如此,但我还是能够看出姑娘是个意志很强的人。若非如此,姑娘受那么重的伤,又受那么重的刺激,今日又怎么能安然无恙地坐在这里赏银杏呢?”

沈盼闻言低下了头,若是意志强烈,又怎么会控制不住自己杀人呢?经过这么多,沈盼现在已经直到自己体内还有着另一个自己,另一个手上沾满鲜血的自己。

自醒来以后,那个小女孩喊着要为他爹报仇的画面就在沈盼脑中挥之不去,沈盼永远也忘不了她看自己的眼神。

郑周见沈盼有些不对劲,便上前安慰道,“沈姑娘,人生于世,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但只要有心,一切问题就都可以解决。”

沈盼抬起头茫然地问道,“真的都可以解决吗?”

郑周坚定地点了点头,“真的!而且,我会帮你的。”

沈盼疑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帮我?仅仅只是因为秦鹏这个朋友所托?”

郑周笑着说道,“你想听真话吗?”

沈盼点点头,郑周接着说道,“不是,哪怕没有秦兄,我也会好好照顾你。”见沈盼依旧面带疑惑,郑周接着提醒道,“你真的想不起来了?”说着伸出手夹住了自己的鼻子。

沈盼这才想了起来,“你!你是那个书呆子!?”

郑周笑着点点头,“我还以为你醒来就会认得我。”

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的沈盼还不叫沈盼,而是杏林医仙的女儿葛荨,一个备受尊敬、宠爱、幸福成长的小女孩。

幼时的沈盼不爱读书,只喜欢跟着娘亲采药、制药、替人看病,因此总是逃课,拗不过书院先生的再三上门劝说,沈盼的母亲就为沈盼找了位小先生来监督她上学,那个小先生就是郑周。虽然年龄相仿,但和好动的沈盼不同,郑周喜欢读书,只有平静读书的时候,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愉悦。

那时沈盼总爱捉弄郑周,呆呆的郑周也没什么心眼,次次都中招,却从来没去向书院的先生或者沈盼的母亲告过状。

早已被遗忘的往事重新涌上心头,沈盼不由得有些感慨,幼时的自己原来是那样活泼明朗的一个人,自己已经很久没那么放肆地笑过了,这就是世事无常吧。

沈盼收回思绪,看着郑周问道,“都已经过去这么久了,你是怎么认出我来的?”

郑周笑道,“很简单啊,我看到你的第一眼就认出来了。”

沈盼疑道,“真的?难道我的样貌和小时候一样吗?”不应该啊,不是有句俗语叫做“女大十八变”吗?怎么会一点没变呢?

但郑周偏偏就回道,“真的,你和小时候一模一样。”

郑周都这么确定地回答了,沈盼也不再多加纠结,只是感慨道,“你也和以前一样爱读书,不过没以前那么呆了,如今还当了教书先生……”说到这里沈盼突然想起来,他刚刚因为自己不能继续留在书院教书了,便有些愧疚,“不能继续留在书院,你心里一定很难受吧?”

没想到郑周却毫不在意道,“不,不仅没有难受,反而感觉得到了解脱,心中无比畅快。”

沈盼见郑周不像是在安慰自己故意说假话,便疑惑道,“为什么?你不喜欢教书吗?”

郑周缓缓说道,“我喜欢读书,也喜欢教书,更喜欢和学生交流,可是却一点也不喜欢南湖书院。”说着看向沈盼问道,“你还记得易道易先生吗?”

就是因为他才有这些事,沈盼当然记得。

郑周接着说道,“其实不应该称呼他为先生。南湖书院的现任院长也性易,就是易公子的亲生父亲,书院的先生都应该是经过选拔、登记在册的人,不说是学富五车,也是学识渊博。可那位易公子自小便不学无术、胸无点墨,只因他父亲是书院的院长,便也登记在册,占了一个先生的名额,这样的事并不是个例,所以书院里真正有学识可以授课的人,少之又少,偏偏这些人又最没什么话语权,长此以往,书院早就不是书院了,我又怎么会想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