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成本倍减42法:61个工厂案例全程解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案例16】实行独立核算,倒逼部门主动降低成本

这个案例是本书案例4的继续,企业的基本情况请参考该案例。企业在进行组织架构合并后节省了一部分成本,并通过各种管理活动节约了一部分成本,企业财务报表显示亏损额度减少逐步实现了微盈利。

按照既定项目推进思路,下一步将对企业的一些部门实行独立核算,企业计划对完成独立核算有盈利的部门在年底发放一定额度的奖励。

第一批列入独立核算的是生产一部和生产二部,企业方董事长对此项工作的开展非常期待,特别想知道:

·企业总体盈利时到底有没有部门亏损?

·企业总体亏损时到底有没有部门盈利?

·究竟是哪一个部门经营得更好一些?

·究竟是哪些细分环节造成了浪费?

·管理人员是怎么处理这些成本问题的?

·成本节约还有多大空间?

两位生产经理也想知道自己管理的部门有没有盈利,是哪方面的成本过高,自己管理的部门还有哪些成本问题。大家也有一些疑问:

·独立核算怎么开展?

·部门之间怎么计价?

·这些账能算得清楚吗?

·账目会公开吗?

·如果盈利能兑现奖励吗?等等。

带着这些期待和疑问,在事业部总经理的主持下召开了生产一部经营体、生产二部经营体独立核算启动会议。由于之前已经确定了独立核算的大方向,这次会议主要收集生产一部、生产二部的意见,形成初步规则,能回复的问题当场回复,不能回复的问题由财务部记录问题点,会后再讨论回复,最终形成各经营体独立核算规则。

会议上,关于对经营体的收入项目各部门快速达成一致,对经营的各种支出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涉及10个大项问题,主要有:

·财务报表的及时性怎么保证?

·人工成本已下降,材料成本又上涨怎么计算?

·电表没有完全分开怎么计算?

·水表没有完全分开怎么计算?

·管理费用如何摊分?

·经营体的盈亏平衡点是多少?

·订单不足怎么办?

·模具维修怎样计算价格?

·机器设备维修怎样计算价格?

·总部共用部门管理费用如何摊分?

经过耐心解释、详细说明、实例解答后,这些问题都有了相对应核算规则,会后由财务部进行整理,形成初步的独立核算规则。同时,也给参会人员1周的时间,仔细考虑并列出可能会出现的操作细节问题。

第2次经营体独立核算会议上,经营体负责人提出的问题更接近市场化,如:

·机器设备维修中有的是日常维修、有的是公司改造,这些费用怎么区分?

·经营体之间公共区域维修怎么计算?

·车间要求模具部对新模具实行一定时间的保修。

·车间内没有参与生产停用的设备是否可以不计入固定资产折旧?

·经营体是不是可以要求少用一些机修?

·电工和品管人员、边角料及回收料的物料成本怎么计算?等等。

这些问题涉及具体的操作环节、多个部门的权益,在笔者的主导下形成了对各项事务的定价,也形成了经营体的必要权力,这是对独立核算准则的进一步细化和有力补充。这次会议整体看起来针锋相对、火药味儿浓,各部门都在为自己部门争取利益,经营体的主导部门不停地在考虑为总成本减负,而辅助部门不停地在考虑如何为自己部门在总成本中占据一席之地,在争执、讨论了3.5小时后,也都一一达成了共识。

在没有给出新的建议、提出新的异议前,结合上次会议内容,由财务部对经营体独立核算规则对核算细则进行补充,结合各种表单及表单提交日期,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独立核算基本准则,正式开始实施经营体的独立核算工作。

在实施之后,一边由经营体负责人对目前可分割成本和费用项目进行管控,一边对目前不可分割的成本和费用项目进行分割,安装电表、水表,辅料请购、维修用料、模具维修都明确到部门、车间、班组、机台,财务部对一些成本和费用的比例进行明确划分。

一个月时间很快就到了,第1次经营体独立核算的结果即将揭晓,大家都在拭目以待。所有人都在猜测,甚至连董事长也参与了,他认为自己的“爱将”——生产二部经理带领的经营体能够盈利。

结果出来了,财务部独立核算报表显示,生产一部盈利83万多元,生产二部亏损58万多元,财务部对各经营体的核算过程和数据进行了解读。

看到核算结果后反应最大的是生产二部经理,他表示自己在会后仔细核对数据,肯定是哪里算多了或者算错了,不可能亏损。会后一周过去了,他也没有找出核算的数据哪里有问题,默认了经营亏损的事实。

第2个月,在这位经理的努力下,生产二部核算结果也从亏损变成了盈利。

在实行经营体独立核算的进展过程中,生产部人员工作积极性有所提高,主动降低成本,一些管理工作发生了良性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第一,机修、电工的管理问题。这是企业长久以来的老大难问题,精通机修的人员一般不太懂电工,精通电工的人员一般不太懂机修,找到两者都精通的人对这家企业维修的专业性来讲几乎不可能。企业组织架构上对机修、电工分别单独设置了一个部门,这样也造成了实际操作中机修、电工除了董事长无人能管的局面。从机修、电工这两个部门的变化可以看出独立核算对成本的拉动作用。

实行独立核算前以维修机器发热管为例,生产车间发现发热管不发热,填写《维修单》给机修报修,机修到车间后拆开机器后发现不是发热管的问题,是电路问题,请车间找电工,然后就离开了。车间再填写《维修单》打电话给电工报修,电工到车间后维修完电路问题,说他们只负责维修电路,剩下的由机修安装。车间再次打电话给机修报修,机修回来将发热管装好。这个简单的维修工作,车间本来只需要报修1次就行,实际报修3次,浪费了两次报修时间和大量等待时间,导致本应有的生产时间被浪费,总成本在无形中被内部推高。

实行独立核算后,管理实质权力反转。原来是车间请机修、电工到车间来,都是“求”他们来修,还要顾虑他们的感受,现在是车间“要”他们来修,还可以做出评价。由于每次维修都要内部收费,这些费用直接从产值中减掉,车间为了降低成本,对维修发热管等小问题自己进行维修,实在解决不了的才去找机修和电工。按照核算规则,机修、电工的工资也是经营体产值中划拨出来的,为了减少这项开支,经营体要求机修、电工减少人数,两个经营体各由一组指定人员主导,机修、电工不再分为独立部门,直接为指定车间服务,有大型维修改造工程时再做统一调配。调整后,机修、电工共减少了7人,维修异常工时减少一半以上。

第二,车间作业员的使用上有了改变。实行独立核算前要求车间1人开2~3台机的措施始终落实不了,常常是1人开1台机或是两人开1台机,实行独立核算后90%以上的机台都实现了1人开3台机。这项效率上的改变一扫之前作业员招工的紧张局面,统计下来,作业员反而多出了20多人。

第三,品管人员的使用上有了变化。在品管人员的使用上,经营体也要求减少人数,依照核算规则,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这项工作由事业部整体控制,经营体只有建议权。事业部仔细考虑了经营体的建议,对品管人员进行了缩减,实际每车间减员2人,共减少8人。

第四,边角料、回收料的应用上也有一定的变化。实行独立核算前这类物料堆积如山,各车间都认为这类物料处理、运输、管理非常麻烦,以各种借口不愿意使用。实行独立核算后各经营体为了管制物料成本上升,积极让车间使用堆积的边角料、回收料,直到后来半成品刚切下来的边角料就被立即使用掉,实现了边角料、回收料的内部良性循环。

第五,能源动力(电、燃料、水)管理上有了不小的变化。实行独立核算前,大功率的风扇、换气扇、空压机不管是否有人在都一直开启,未使用的机台没有人去主动关掉电闸,各种气管的“啸叫”声充斥车间,机台上油路和车间的水路的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实行独立核算后,风扇、换气扇、空压机、机台的这些问题,经营体每天安排人员定时巡查,对违规的人员进行问责,气管问题大面积得到修复,“啸叫”声几乎没有,油路、水路跑、冒、滴、漏现象95%以上被修复。加上经营体管理人员对成本方面的合理化建议评定,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如锅炉房管理人员提议根据开机台数来调整开锅炉的数量和时间。财务运营统计报表显示,在能源动力方面,水、电、燃料同期相比分别节约0.01%、0.94%、1.94%,这三项成本当月共节省291388.61元。

在生产一部、生产二部经营体独立核算推行有效果后,接下来对模具部和设计部合并为一个经营体实行了独立核算。这个经营体实行独立核算后,也取得了同样的效果,主要管理人员降低成本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加,进而带动经营体所属人员积极开展开源节流活动,为企业的总成本降低和经营突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独立核算的本质是以利益拉动行为,改变管理者的行为收益,促使管理者积极主动地降低总成本,引导管理者从局部考虑问题上升到从整体考虑问题,带动管理者从管理思维走向经营思维,从而实现企业经营上的整体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