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6】两位“空降兵”降低客诉之路
面对这种局面,笔者确定了以生产车间保障交期为主(因为交期的投诉更严重,客户停产将带来高额索赔),以品质提升为辅的改善思路。
·咨询老师相继推动了招聘和配置品质人员,主要是品质经理的招聘。
·建立进料、制程、成品检验、客诉方面的品质数据。
·严格落实各工序首件及记录。
·推行品管及生产班前会,重点宣导客诉问题和制程品质异常。
·每周召开品质周会等多种形式的改善活动。
品质部的人员感到非常麻烦,生产部的人员也是怨声载道,大家都认为产品的品质状况就这样了,每天出货那么多、节奏这么快,品质提升的空间有限,同行业同类型的企业客户投诉件数也有这么多,有投诉我们回复一下就行了。看得出,大家对品质提升没有信心,对现有品质管理措施存在消极应付现象。
作为咨询师,我们也明白,每次推动企业的组织变革就像修路,旧路不能走了,新路还不能通车,有的地方被堵上不能走,有的地方被挖得坑坑洼洼,原来通畅的地方出现了堵车,还可能会是反反复复,走路的速度反而没有旧路快。其实这是心理学中“高原现象”,但这些状况只能是过程不是结果,作为企业变革的推手和企业决策者不可不知。
这家企业也是这样,果不其然,5月份客诉件数统计显示为120件,比4月份增加了12件,另一个数据是:内部的批质量事故次数降低了约30%。
6月份,在之前品质动作保持继续推动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品质人员检验、判定能力的培训,要求品质部增加对工艺检查的力度,将客诉和不良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6月份客诉件数统计显示为97件。
7月份,延续了前面所有品质管理动作,将重点放在品质经理及相关品质人员的招聘上。7月下旬,企业老板主动安排了一名“空降兵”出任品质经理,这位品质经理属于行业人士,技术出身,对产品对行业有一定了解,上一家企业的规模比这一家企业更大一些。
一、第一位品质经理:先外后内
这位品质经理告诉企业老板,入职前15天他只看不管,了解清楚情况后再“出手”。企业老板基本同意了他的观点,但要求他8月份必须开展工作,并要求他有什么想法多和咨询老师沟通,以便更快地融入团队做出成绩。
7月份客诉件数统计显示为94件,比6月份有所减少,但还不理想。这时候,笔者按之前调研完成后设定的项目总思路,将已取得成果的效率提升部分放在8月份工作的次要位置,将品质改善放在8月份工作的主要位置,决定全公司开展由品质部主导的“品质提升月”活动。
在开展“品质提升月”活动之前,笔者找到了这位新来的品质经理,和他沟通活动方案,希望他能够主导推动,他认为自己对企业状况不熟悉,主导不了这个方案,请咨询老师代为主导。当问到他8月份的工作计划时,他回复主要是去客户那里处理客诉,认为与客户面对面地沟通才能解决问题,并且跟企业老板沟通过了,企业老板基本认可。笔者提醒他,内部的问题没有解决,去外部处理问题难度较大、效果不好,他不置可否,笑一笑离开了。
于是,接下来的“品质提升月”活动就由咨询老师主导,品质经理在《品质授权书》上面签字后就基本看不到人了。他经常到客户处协调客诉,每次回来都愁眉不展,晚上也经常加班到22:00以后回复客诉,就这样过了1个月。经过“品质提升月”活动后,8月份客诉件数统计显示为68件,批质量事故下降了50%,OQC检验不良次数下降约40%,有力地提升了产品品质,各部门对品质提升开始有了信心。
进入9月份,企业继续延续着“品质提升月”活动的各种动作,而品质部经理的一些问题开始集中爆发。据企业老板反映,8月份他去各客户处面对面地沟通,客户出于对他的尊重和“面子”上的考虑,对一些客诉对策有所放宽,给出了一些时间,要求工厂内部整改,可是大部分整改措施工厂内部根本不知道,这些措施只是存在于客诉对策的文件里。品质部经理没有与工厂内部达成共识,也没有向下传达,有些大客户这个月就要到现场检查这些客诉对策的执行情况。月初有的客户到工厂检查,已经发现这些承诺过的客诉对策根本没有执行,有的对策生产车间根本就不知道,客户非常生气,已经电话投诉到企业老板这里。加上8月份品质经理个人差旅费报销5万多元,企业老板对他的工作表示极为不满,要求他尽快将之前承诺给客户的整改动作补上,要求他尽量不要出差,先把品质部内部管理好。
这位品质经理安静了10天左右,加班加点将之前承诺给客户的事项基本补齐并向客户一一道歉。在这些事务完成后,他又开启了飞来飞去面对面解决客诉问题的行程。9月底客诉件数统计显示为71件,企业老板以此为由,认为品质经理推动的工作没有成效,请他离开了企业。
二、第二位品质经理:先内后外
紧接着,企业老板空降了第二位品质经理,与上一位品质经理相比,资历上基本相同、工作经验上略有优势。这位品质经理主动找到咨询老师,讨论他的工作开展方式,他认为客诉问题也是要先与外部客户搞好关系再抓内部品质。笔者否定了他的计划,并讲述了上一任品质经理的做法和结果。笔者画了一张品质管理漏斗示意图(见图1-3)给他做了相关讲解。(品质管理漏斗和讲解是本书的第一枚彩蛋)
图1-3 品质管理漏斗示意图
大家都懂得一些西方的品质管理,先从来料检验严格控制,再到制程检验,最后到出货检验,一步一步走下去,这种管理的精髓在于这三者形成漏斗,越来越严,最终生产出好产品。我们学到了这些品质管理知识,实践起来却发现不完全是这样。
结合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我们的东方智慧,品质管理好比大禹治水,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主要靠堵,结果没有成功,大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结果获得了成功。品质管理就是在品质漏斗的结构下既要堵也要疏,关键在于明白什么情况下该堵、什么情况下该疏。
管理的知识、方法、工具、动作力量是有限的,比他们更有力量的是管理思想。
这位品质经理听明白了这个漏斗的内容,开始有些兴奋,表示解决问题确实需要中西方结合。笔者接着提醒他现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将不良品“堵”在厂里,不让不良流到客户那里,减少客诉件数,为后面内部品质管理的“疏”创造大环境。
这次沟通之后,品质经理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内部,没有再提去客户处面对面解决问题的事情。在他的推动下,对OQC人员重新进行了选拔、培训,对OQC人员的工作标准、工作量重新进行界定,安排了几位品质判定水平较高、工作认真细致、敢于指出问题的品管员,将不良拦截在厂内。
10月份客诉件数统计显示明显下降,下降到50件,具体如图1-4所示。
图1-4 2016年客诉件数
接下来的两个月,客诉件数也呈下降趋势。在“堵”进行了4个月后,在咨询老师的指导下,品质经理开始了内部“疏”的工作。如客诉问题,要求按时完成客户需要的8D报告后,再由QE主导完成内部8D报告并检查对策动作的落实等。
到2017年6月,客诉件数稳定控制在10件以内,列入各级人员绩效考核。
上述两个案例说明,品质成本是可以控制的,有思想、有策略、有耐心,坚持下去可以解决复杂的品质成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