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刚刚好的关系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父母关系 亲子关系的界限

亲子关系是父母关系的翻转、延续、轮回

父母关系几乎是伴随我们整个人生旅途最重要的关系。

父母关系是构造原生家庭最重要的结构。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往往源于父母关系问题没有处理好。在父母关系中界限不清,会造成各种纠缠、冲突。亲子关系则是下一个循环。

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一体两面的关系。实际上,亲子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伪命题。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我们的孩子,其实特别简单——把角色调换过来即可。亲子关系是父母关系的一种翻转、延续、轮回。我们从孩子变成了父母,而我们的下一代变成了过去的我们。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一对关系,我把它们看作孪生关系。

真实生活中,在亲子关系中出现问题的人(比如跟儿子、女儿处理不好关系,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磕磕绊绊,出现各种问题和不良情绪的人),往往在自己的父母关系上也没处理好。它们是一对双胞胎,是一体两面的,就像镜子的正反面。

一个人的父母关系处理得特别好,不太可能在亲子关系上手足无措;一个人跟孩子的关系非常融洽、舒服,也很少跟他自己的父母有问题。单方面的问题几乎不存在。

参加这次训练营的同学们,反馈了很多在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上的界限问题。有些问题在生活中很常见:

父母随意进入孩子的房间;

父母随意处置孩子的物品;

父母轻易地评判孩子的生活,帮孩子做决定;

父母干涉孩子小家庭的内政,参与下一代的教育等。

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小家庭中,可能也受到孩子的干预。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时,可能也会反过来控制父母,他们的孩子成年后,也会严重干涉老人的生活。

中国“家文化”为主的亲情文化下,家庭当中最容易出现父母和孩子界限不清。小时候的我们和中年的父母,以及中年的我们和老年的父母,彼此纠缠的状态很常见。文化环境会使我们觉得,父母和孩子是非常亲近的,我们感受到很多亲情上的滋养和天伦之乐。

但是,这有一个弊端:界限不清楚、度掌握不好,大部分人会有过度亲密、过度黏着、过度交缠在一起所带来的困扰、压抑和不自由的感觉。

空间界限

这节课主要分享两个经验:在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当中如何建立界限,还有需要建立哪些界限。

第一个需要建立的界限是空间上的界限。

空间上的界限非常重要。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受到空间上的侵犯。

有同学提出,她父母会随意出入她的房间,从不敲门。

这是一位已经结婚好几年的女同学,因为一些原因需要跟父母长期住在一起,但是她的爸爸、妈妈和公公、婆婆,好像都没有边界感,随意出入她的房间,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不敲门。甚至有时候,她晚上在自己的床上睡觉,早上一睁眼,发现婆婆站在床头,吓了一大跳。可想而知,那个场景有多尴尬、多难堪,多么令人不舒服!

还有同学说,她给父母备了一份自己家里的钥匙。父母觉得钥匙交给他们,子女的家就等同于父母的家了,经常连招呼都不打,随时出现在子女家里,没有给子女任何心理准备。

外出上班的时候,父母拿着钥匙来了,帮子女洗洗衣服、收拾家;或者子女在家的时候父母来了,送点水果,看看自己的孙辈。这些是非常常见的父母这辈人空间上的侵犯,给人带来一种极大的压迫感。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是最安全、最放松的地方。如果家里没有一个空间完全属于自己、可以完全放下包袱时,会有一种持续的焦躁充斥在生活里。我们没有任何时间可以彻彻底底放松,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很多人即使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在家里还是不放松,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这在本质上是很不健康的。

如果我们去问父母:“为什么不敲门?”甚至还可能勇敢地跟父母说:“我觉得你这样让我很不舒服,妈妈你下次可不可以敲门?”

当我们这样讲的时候,可能有部分父母是完全不能理解的,会想:“你怎么不理解我的一片好心?我是你妈妈,我能害你吗?我是你的亲生父母,我这样都是为了你好,你以为我愿意来你家吗?我还不是关心你、照顾你吗?”

父母可能有一大堆看起来非常美好的理由,比如“我爱你,我关心你,我牺牲我的时间来照顾你”。

很多上一代人缺乏对个人空间隐私保护和尊重的意识。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

我在上高中的时候,有过一年住宿生活。我们宿舍木头门上有一个小窗户,大家很想把小窗户盖上。盖上窗户,晚上睡觉会比较有安全感。但是,学校不允许这样做,学校以保证安全的名义,要求窗户都要保持打开。从宿舍外面,通过透明玻璃可以看到里面。

宿管老师有男有女,经常是男宿管老师查房。有时已经熄灯了,躺在上铺的同学,会看到门外的窗户上有一个男老师的头,幽幽地从小窗口探进来。现在想想,觉得极其恐怖。当时的我们,已经感觉非常不舒服、被侵犯了。

我们去机场排队,会发现有人下意识地贴我们很近,也是对个人空间的侵犯。我们回到家,关上防盗门,墙壁成为自己的空间。当我们肉身走到公共场合的时候,身体周围就是一个空间。很多人完全没有概念,即使贴别人特别近,他们也没觉得不舒服。这种公众意识,可能需要几代人一点点地培养。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很短暂。在自己的人生中,尤其跟我们亲近的父母、孩子,我们需要坚定建立空间的界限,保证在空间上有较好的保护。

针对空间界限,我给大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先谈父母关系。

如果父母出现空间上的侵犯,比如随意进入你的房间或房屋,让你感觉很不舒服,你需要仔细想想,两代人是否可以不住在一起。

很多家庭迫于生活的问题,比如照顾孩子、经济问题等,可能确实没有办法,必须跟父母住在一起。你先判断一下自己家的综合条件,是否可以跟父母不住在一个屋檐下。如果能不住在一个屋檐下,问题就好解决,因为我们从物理空间上,天然制造了界限和屏障。

但是,有可能想尽办法,你也不能跟父母分开住,两代人必须住在一个空间下。

这时候,你需要主动地、慢慢建立起空间的界限。如果父母经常不敲门,直接出现在你床边,你需要跟父母谈谈,告知你的感受,让他们知道这种行为让你很不舒服。

在这里,我仍然强调,我们跟任何人在练习建立界限的过程当中,我鼓励大家去谈,我所说的“谈”是温柔而坚定的,温柔非常重要,不要有情绪。带着情绪,就不是谈心和沟通,而是吵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所以你要有耐心、和颜悦色地去表达立场和感受,要让父母清楚你心里的想法和感觉。

然后,试着在自己的门上,安一个插销,帮助自己在物质上建立明确的空间感。你们小夫妻住的主卧,白天打开,晚上睡觉的时候把插销插上,父母想进也进不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也许刚开始,父母会生气,甚至会吵闹,觉得你把他们当外人。你要忍住,告诉自己“这是一个过程”;告诉自己“我正在争取自己的权利,现在的这些负面情绪是一定会发生的,我要挺住,在精神上坚守住”。

同时保持好的情绪,一遍遍告诉父母:“这件事情是保护我自己,我并没有想要侵犯你们,我不是不爱你们,请你们能够理解。”

多做几次沟通后,大多数父母是可以接受的。很多家庭可能会经历冲突的过程,也有些家庭很容易就建立界限。我们要行动,要接受这短暂的“不高兴”。

如果你的边界已经被严重侵犯,你已经非常难受,相当于你在家里已经被奴役了很久,你是一个被压迫的状态。现在,你要争取自己的权利,这本质上是一种抗争。所以,我们开始跟父母或伴侣谈,一定会遭到对方的反对。

你在向对方要回本来属于你的权利,而对方已经控制、干涉你很久,不会轻易地、高高兴兴交还给你。如果对方非常好说话、尊重你,也不可能干涉你这么久。对这个过程的长度,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有些人会花好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的时间建立自己的各种边界。这半年、一年的坚守努力,可能换来未来人生几十年的光明和自由,它是很有价值的。

如果有条件,就跟父母分开住,建立空间界限。如果没有条件,就跟父母谈,告诉他们你的感受,请他们尊重你。如果他们还不尊重你,给你的房门上一道锁,或者把钥匙收回来。在冲突的过程中,向父母表达你的爱,耐心地、和颜悦色地解释原因。不要带着情绪吵架,坚持住,慢慢就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小空间是你的能量补给站

我们建立空间界限时,还可以做另外的事情。在现在的住所,创造一个独属于自己的小空间。

很多人即使家里的房子很大,条件特别好,甚至住着三层的别墅,在家里也没有完全独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这其实是很严重的事情。很多人一直处于消耗状态,就是因为即使是在自己家里,也永远在扮演着各种角色——子女、父母、配偶,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能量补给空间。

我建议,每一个人在家里都应该创造出一个独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

哪怕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落,只有一平方米或者单人沙发的大小,哪怕只有一个书桌,也要有一个小小的、仅属于你的空间。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布置,就像单身时一样。

如果你喜欢花,可以放一束很漂亮的花,或者点上一些蜡烛,并且告诉自己,每当你来到这个空间,你就完全属于你自己。每天至少花十分钟的时间,让自己待在独属于自己的空间里面补充能量。在这个空间里,放下所有的角色——配偶、父母、儿女、员工、同事等,把所有的角色面具都摘掉,让你独属于你自己。

其实你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在自己的空间里,安安静静地跟自己待一会儿。

如果有些人很忙,实在没有时间,就牺牲一点睡眠的时间,在全家人都睡着的时候,到自己单独的小空间,让自己待一会儿静一静。

你要给自己创造时间,在你的小空间里面待一会儿,每天十分钟,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跟自己连接上。

这是重新建立自我连接的好办法。它帮助我们慢慢地壮大能量,慢慢地让我们在肉身的周围,有一层独属于自己的能量气场,创造出能量上的空间来保护自己。

同样,亲子关系是父母关系的一体两面。

在亲子关系上,也应该明确和尊重孩子的空间界限。不要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需要。

孩子除了身体小,在人格、精神上,和成年人是完全平等的。

做父母的也曾经是别人的小孩,在面对亲子问题的时候,更要时常跳进、跳出,站到孩子的立场上体验。

父母需要给孩子空间上足够的界限感,保护孩子的空间。即使孩子年龄小,父母也不应该随意出入孩子的房间,如果他是一个穿尿不湿的婴儿、还不会说话,就另当别论了。当孩子能非常完整地独立表达意识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尊重孩子。

即使孩子只有五六岁,我们进入孩子的房间也应该敲门,请求孩子同意。这可以帮助孩子,在他房间或其他地方建立独属于他的空间。告诉孩子:“这个小空间是独属于你的,可以完全按照你自己的心思布置。如果你的空间很乱,但你不想收拾,妈妈尊重你。因为在你自己的小空间里,你是可以完全做主的。”

孩子如果能有这样的空间,就会非常舒服,也会有一个自己休息和补充能量的地方。我们需要跟孩子商量,如果他愿意接受你的建议,那就帮他建一个独立空间;如果孩子听不懂、不在意,那也不用强求。

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界限——空间界限。

经济界限

跟父母建立的第二个界限是什么?是经济上的界限。

有位女性朋友跟我抱怨,结婚时跟父母发生了很多冲突。她的老公家庭条件没有娘家好,在婚礼、买房、装修时,主要用的是女孩父母的钱。刚开始,女孩心里挺感激,觉得自己父母做得挺好,在小家庭里挺抬得起头的。但是,后来父母太爱指手画脚,不光她的先生受不了,连她自己也受不了了。

女孩和老公的新房装修时,小两口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可几乎全被父母否定了。父母对装修的所有细节都要干涉:地面要用木地板还是瓷砖地板;哪个隔断要打掉,哪个隔断要留下来;马桶要用哪个牌子;厨房要装几个水龙头等,事无巨细都要参与。尤其女孩的妈妈,干涉更严重。

她跟我控诉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她说:“晓雅老师,你知道吗?因为一个细节我当时都要崩溃了。我连选个窗帘颜色,都要按照妈妈的心意来,我选的颜色她就是不同意,她觉得很难看。我觉得非常难过,甚至觉得这个房子都不想要了,没有一个地方是喜欢的,不想住进去,我觉得这是妈妈的新房,不是我的新房。”她认为自己父母太不可理喻了,对她的界限侵犯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她完全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会那样。

我跟她讲:“其实很简单,因为所有这些钱都是你妈妈出的。中国有句话叫‘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时,她目瞪口呆地看着我,因为她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在她的心里,父母应该是无条件爱她的。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讲,父母买房很正常,所有人结婚不都是父母买房、装修吗?只不过她家不是婆家出钱,而是父母家出钱。她当时说:“我妈妈是乐意的,我又没有逼她,她心甘情愿要给我出这个钱。”

如果大家去分析,就会发现在这个女孩心中对父母有很多理所当然的心态。她觉得父母理所当然应该帮她出钱买房、装修。这种心态导致她认为父母应该理所当然地、无条件地支持她,应该既出钱又不干涉。可是,这样的父母少之又少。给你付出而不要求回报的父母,全天下的孩子都喜欢、都在找,可这样的父母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告诉女孩:“显然你的父母还没达到‘给你付出而不要求回报’的境界。他们愿意为你付出,但同时还有控制在里面。妈妈的心态很容易理解,这些钱都是她花的,当然要按照她的心意来了。如果看不惯,就要指手画脚,就要参与。这就是为什么父母有权利、有资格长期干涉你的生活。因为父母在金钱、精力上付出了太多。所以很多父母天然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心态,既然自己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孩子还不应该听听自己的意见吗?”

如果我们采访她的父母,也许父母也一肚子委屈,觉得孩子太不懂事,竟然不知道感恩,竟然不知道父母付出这些多么不容易,父母帮她挑窗帘多么累。

换一个立场,跳进孩子的身体,父母觉得孩子的委屈很真实;同样,跳进父母的立场,你会发现父母的干涉好像也有道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效的方法是在经济上建立和父母的界限。

从观念上我们需要清楚,父母的钱并不是我们的钱,我们的钱也不是父母的钱。把理所当然都尽可能去掉,这世界上没有理所当然。

在生活中,如果父母对你有过度的参与和干涉,并且父母非常理直气壮地感觉自己有资格干涉你的小家庭,那么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父母要么在经济上给予你们的帮助很多,要么在精力上为你们付出很多。

一般来讲,为孩子出钱、出力最多的父母,往往是最容易去控制的父母。

如何建立起这种经济上的界限呢?

我们成年后,建立了小家庭。如果在经济上不能完全保证不接受父母的帮助,你需要清楚,父母的帮助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你需要在心理上、口头上给予父母足够的感恩,这一点非常有效。

根据我过去的个案总结,很多父母经常用“自己对孩子好”来要挟、控制孩子。父母对孩子好,孩子也许心里很感动,但嘴上从来不说。

父母没有收到他们想要的回报,就会用控制来索取。

父母可能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给孩子买最好的衣服、上好的学校,自己很节俭却把钱都给了孩子,精力上也尽可能帮忙,但是却收不到孩子的回报。

第一,没有收到孩子经济上的回馈。比如孩子在自己工作赚钱之后,没有给父母打过钱;

第二,孩子也没有给父母买礼物孝敬;

第三,孩子没有经常在口头上表达对父母付出的感恩和感谢。

当这些都没有的时候,跳进父母的身体,会发现父母心里的不平衡,会觉得养这个孩子只有出没有进。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更容易无意识地想要去干涉你的生活,来找回一些控制感。比如,“你家里的事要听我的;你的重大抉择要听我的”。这样,父母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没有白费的。

如果在经济上你确实拿了父母很多,要跟父母建立经济上的界限,就要尽可能地停止向父母索取,同时在经济上给父母一些回馈。

从“要钱”反过来变成“给钱”,你们之间心理上的位置会发生很微妙的变化。

在物质和精神上回馈父母

有个女孩,她觉得自己跟妈妈关系非常亲密,像姐妹一般亲密,彼此谁都离不开谁、特别贴心。但是,她觉得有一个问题:妈妈经常干涉她。妈妈今天觉得厨房有问题,明天觉得衣柜有问题,经常给她买很多食物,要求她按照妈妈的规则摆放在冰箱里,比如干货应该摆在哪一层、豆类应该放在玻璃瓶里面。她特别烦躁,问我应该怎么办。

我问她:“你妈妈给你买这么多东西,你有真诚地表达过感谢吗?”她说:“我们很亲密,不用那么见外的!”“感觉你对妈妈不需要感谢,对吗?”她说:“对,我们关系这么近!”

然后,我又问了一个问题:“你妈妈天天给你买好吃的,你给你妈妈买吗?”她说:“我妈不要的。我妈妈总说她不要,我要给她买她也不要。”我说:“你买过吗?”她回答说:“我每次要买她都不要。”我追问:“你买过吗?”她说:“我没买过。”我给了她两个方法。第一,把对妈妈的感谢在口头上补上。即使自己心里明白,也要看着妈妈的眼睛,真诚地表达出来。第二,从今天开始,不管妈妈给不给自己买,自己要开始有规律地多给妈妈买东西,不要空手去妈妈家,大包、小包多带点,哪怕买点水果、买点菜,哪怕给妈妈买条围巾,时不时多带点礼物送过去。

通常我们会发现,妈妈没有想象中那么拒绝。她说她不要,其实她是需要的。

后来,女孩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了。

我问她感觉如何,她说:“晓雅老师,我大包小包拎到我妈那儿的时候,她开心得整个晚上都在笑,虽然她嘴上说我客套,但是我发现她可高兴了。她遇到周围邻居、跳广场舞的姐妹们,看见谁就跟谁说,‘我姑娘给我买了哪儿的红枣,我姑娘给我买了什么好的东西’。”

她觉得这招太管用了,“要是早知道仅仅给妈妈多买点东西,就能够让她对我和颜悦色一些,那岂不是太简单了!”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父母也是正常人,需要你在心意上向他们表达爱。我们尽可能停止向父母索取,并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回馈父母,就会慢慢地改变和父母之间微妙的控制关系。

还有个女孩,刚刚大学毕业。她跟我说,她的妈妈总是控制她,每天早餐规定她吃什么、每天定时叫她起床。她觉得妈妈实在太烦了。

我告诉她:“你现在二十几了,大学毕业了,每天还要妈妈叫你起床,给你做早餐,还要爸爸开车送你上班。然后你还嫌弃他们控制你。你可以试着下一次自己按时起床,早起一会儿,自己做早餐,然后把爸爸妈妈的早饭也一起做好了,再自己打车去上班。坚持做一个礼拜,看看你妈是否还唠叨你。”

两天后她说:“老师,不用一个礼拜,我做了两天,我妈对我态度就很好了,也不再挑剔我。妈妈很内向,羞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我才做了两天,她竟然跟我说谢谢了。这简直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从来没有想到。”

物质和行为界限

前面说的是经济上的界限,接下来看物质上和行为上的界限。

比如前面刚提到的例子,我们每天一边吃着父母做的饭,一边挑剔父母不尊重我们的饮食习惯。这其实是没有力量的。

除了经济上的界限,我们还需要和父母建立起物质上和行为上的界限。父母控制我们的根源是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出钱又出力。我们建立经济上的界限,把出钱的问题解决了,还需要解决出力的问题。

很多父母愿意给孩子出力。孩子小的时候,帮孩子整理东西、买衣服、洗衣服;等到孩子建立了小家庭,父母依然愿意这么做;在子女生了孩子有了下一代之后,父母还会经常帮子女带孩子。

在帮孩子、爱孩子的名义下,有些父母容易出现一些侵犯孩子边界的行为。父母为你做了很多消耗精力的事,那是一种付出和给予。有时候父母做得太多,会下意识地去干涉我们。只要接受父母帮忙,那这样的纠缠和干涉就很难断掉。

父母帮我们,我们享受了很多利益和便利。虽然我们在生活中会受到一些侵犯和干涉,会失去一些自由,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享受了很多好处。父母的一些行为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舒适感,会让我们有惰性、很依赖。但是我们又很不喜欢父母干涉我们,希望父母既能帮助我们,又能给我们空间,干完活儿把嘴闭上,离我们远远的。

这样的状况,如同经济上的界限一样,我们希望父母出钱、出力,但是不要干涉,这样的父母有没有?也是有的,但是非常少。

这样的父母必定是自我关系建立得非常完善的人,是非常高频、能量很强、极度爱自己的人,他们的内在循环非常顺畅,有自己的人生,愿意帮助别人又不求回报。他们帮别人、帮孩子完全出于满足自己的需要,付出本身能给他们带来天伦之乐的心理滋养;而非受害者情结,觉得自己是有责任必须帮孩子出钱、出力。

这种高频、高境界的父母,确实能够做到既出钱出力的同时,又能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空间。

可这样的父母可遇不可求,非常少见。

如果父母对你很干涉,代表你的父母不是前述那种,你并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一体两面的,像一个镜子的正反面。

我们作为孩子,渴望自己拥有非常棒的、可遇不可求的、高境界的父母;我们作为父母,开始新的循环,面对下一代的时候,很多父母也渴望自己有一个高境界的、可遇不可求的、非常难得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能做到这样:

既懂事又上进;

身心健康;

知道感恩父母;

不给父母添乱;

成年以后还能经济上给父母回馈;

在父母的大家庭里出钱又出力;

同时不控制父母、不干涉父母,给父母很大的空间;

干完活、给完钱就走,在父母需要的时候来,父母不需要的时候就离开;

不随意评判父母的生活,还经常地赞美父母。

作为父母,你会不会觉得太幸福、太幸运?父母都希望自己有个这样的孩子。

当你反思自己的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的时候,当你觉得父母好像没有达到你期望的标准时,你也要用这样的标准来检测一下自己,你是不是可遇不可求的孩子?你成年以后是否做到出钱又出力,给父母空间,不干涉、不控制,能够赞美父母,让父母特别满意?

当你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时,会发现这个标准好像有点高,好像你也不是这样的高境界、高频的孩子,你没达标。如果你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你发现父母也没有达到这个水平,那么恭喜你——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说明你跟你的父母都是同频的人。

同频才会聚在一起,无论夫妻、父母还是孩子,都是如此。

谁不适谁改变

这样的状况,是否有解决方案呢?

所有的关系中,谁不适谁改变,谁在意谁改变。

如果你认为父母严重侵犯了你的各种界限,对你不够好,可以遵循以下标准:

第一步,先觉察。看看自己作为孩子,是否达到你渴望的标准。如果你没有达到,那代表你跟你的父母是很匹配的。

第二步,多观察。观察你想改善的关系当中,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如果你处于孩子的位置,你要做的是努力让自己成为“好孩子”,成为高频的、让人舒服的、每对父母都渴望的好孩子。对你的父母尽可能地出钱、出力,不干涉,多赞美,给他们空间。

当你开始这样做时,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因为你的频率上升了。

我们给孩子的角色打分,可能你以前只有60分,当你开始向80分、90分努力时,你角色的分数可能就能提升到70分、80分。

你的频率改变了,你跟父母的互动效果,都会跟着改变。

如果我们是恶性循环的参与者,只要我们改变参与的部分,就可以改变恶性循环。同样的道理,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一方的改变从长久来讲会带来另一方的改变。父母跟你有交集的地方,就是可以改变的地方。当你把自己的频率和水平提升了,自己的分数提高了,慢慢会发现,跟你相处的过程当中,父母的认知也改变了。

如果以前你是索取的状态,现在索取变成付出,父母用来应对你索取的心态和行为,慢慢也会得到调整。

本质上,我们有可能通过提升自己的频率,间接提升父母的频率。

当然,有些父母也有可能是顽固不化、一辈子不变的。当你提升之后,你的改变是由你自己内在状态的改变带来的。

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别人如何对待我们,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如何看待别人的行为,以及如何对别人的行为做出应对的选择和解决方案。

改变物质和行为上的界限,我们需要慢慢地拒绝父母提供的一些非紧急、非必要、多余的帮忙。并不是说,对父母的帮忙都要说不,而是慢慢让自己强大起来,在拒绝帮忙的同时,要表达对父母的感恩。

我有一个个案:全家都是语言相互攻击的模式,爸爸、妈妈、孩子三方都不说好听的话,他们的日常相处就是互相攻击。父母批评孩子“衣服没有品位”;孩子批评爸爸“这件事情处理得糟糕了”;爸爸批评妈妈“妆化得不好看”。

他们全家都是这个模式,他以为这样很正常,并且觉得“谢谢你、我爱你”这样的语言太肉麻,不需要讲。

我跟他探讨:“每一种语言都有能量。为什么宗教的人士会念咒语?很多宗教信仰的咒语本身的语言能量是非常正向的,所以它是有意义的。”你听到一个人对你讲“我爱你”,和听到一个人对你讲“我讨厌你”,你更接受哪一种?这两者能量差别非常大。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我们需要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和爱。有人喜欢用行动表达,觉得语言并不能够替代行动;但是行动也不能够替代语言。我认为两者都需要。我们需要对家人做出好的行动,同时语言也要跟上。

中国人在爱的表达方面是非常缺乏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改变。

有时,父母干涉和控制我们,潜意识里是父母的一种索取。

我们需要表达爱

大部分父母在抚养孩子长大时,付出了很多艰辛,父母也会有委屈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的父母跟孩子生气时就会说出“我养了你这个白眼狼”“我付出这么多,你都不明白我的好意”。他们在反复强调他们的好。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情况会代代相传,无论父母还是孩子,在血缘关系中都非常缺乏爱的表达,我们并不清楚对方是不是爱我们。

为什么爱的表达如此重要?“人心隔肚皮”,这句话在中国经常被用作贬义的表达,代表人和人相处有心机、不够坦诚。其实,它是中性的表达。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层肚皮隔着,这是天然的物质界限。有时候,如果对方没有很清楚地讲出来,我们并不明白对方真实的想法。这就是语言和沟通的意义所在。有时候,如果对方不讲,我们可能会非常困惑。所以,爱的表达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要告诉父母:

我很感谢你对我的付出;

我理解你的用意。

当你越频繁地跟父母表达这些时,越容易看到他们焦躁的情绪安定下来。

很多父母过度参与,是因为心理上真的爱孩子,并且在控制孩子的背后,因为自己内在空虚,想让孩子跟自己近一点,填补自己的空虚。

当我们能够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恩的时候,可以直接给予父母能量,能够帮助他们多一些能量来填补空虚,这是非常有用的方法。

表达感恩和爱时,不要说类似“我这是为了你好”这样的话。这是一句很要命、给人带来负担的话,无论对父母还是孩子,不要经常说,“我是为了你好”。我们要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我爱你!我想这么做是因为我有……样的想法;我很感谢”。

这些话要用第一人称来说。

“我为你好”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说法。“我为你好”往往是假象,是虚假的,感觉如何才是真实的。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成绩问题上,会说:“我督促你学习是为了你好,要不然你长大找不到工作怎么办?”这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如果仔细分析,你会发现,其实这来源于家长的恐惧;不是为了孩子,而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

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如果学习不好,家长会焦虑。家长担心孩子找不到工作,自己没面子,以后可能还得养着孩子;如果孩子前途不明朗,可能会连累家长,在未来还得为孩子负责。

本质上所谓的“我为你好”,其实背后可能都是为自己。它是假的,才会那么没有力量。很多人在听到亲人说“我为你好”的时候,好像理论上觉得对方确实是好心,但是你的感受却很难受、很抗拒,觉得很不舒服。

我们的潜意识比我们更能够看得到本质。我们需要在行为上拒绝父母的帮助,在口头上表达对他们的爱和感恩。这是我们跟父母建立行为和物质上界限的重要方法。

我们需要克制父母出钱、出力给我们带来的舒适感,控制住我们自己的依赖。这就有点像温水煮青蛙。当你对父母的帮助习以为常后,你会有一种很强烈的依赖感。你觉得父母和你是世界上最亲近的关系;同时他们对你这么好,我们很难拒绝。长期如此,你会发现你没有自由。

所以,大家要在改变的过程中,忍住舒适度和便利的享受。否则,你会一直贪图享乐,没有办法真正“断奶”,也可能会在未来的日子不断受到父母的干涉。快坚持不住的时候,你很容易向父母求救。这时你需要提醒自己:

你为自己得到的便利和舒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这个代价是你愿意承受的吗?

这种享受也许是用你的自由换来的,也许是用长期压抑的情绪换来的。你要问问自己,哪个对你更重要?

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建立物质和行为上的界限,在亲子关系上也是同样。

作为父母,对待孩子时,无论他多小,我们都需要尊重孩子物质上的处理权。比如,父母给孩子买了一个玩具,过两天因为其他事情要惩罚孩子,就把这个玩具收回去。这是典型剥夺孩子权利的表现,是非常糟糕的。你既然送给了他,那就是孩子的,他是有权利自己处置的。

就像我们成人世界,你不可能今天送朋友一个东西,然后明天朋友说了一句让你不高兴的话,你就要把礼物收回来。为什么我们在成人世界不这样做,却对孩子经常这样做?这是没有道理的。

还有一些类似的状况。我们成年以后,天然会有隐私的意识,需要父母尊重我们。

有同学跟我反映,父母经常不经过他的同意就收拾他的东西、翻他的抽屉等,他对此很不高兴。很多父母对待孩子的时候就是这样粗暴,认为孩子不应该有秘密;如果孩子有小秘密,就会感觉很愤怒,觉得怎么能够瞒着父母呢?

有些家长甚至会随意翻阅孩子的日记。曾经有过一起因家长不尊重孩子的隐私,翻看孩子的日记,拿日记当中的内容质问孩子,最终导致孩子心理承受不了,跳楼自杀的惨案。

孩子出现心理上的抑郁、自卑或者非常叛逆的行为,大多都与父母越界行为有一定关系。很多父母会粗暴地决定孩子吃穿用度,决定应该怎样整理孩子的房间,应该怎样安排孩子的时间。

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

给父母的建议是:跟孩子相处的时候,多问意愿,少直接决定;多给建议,少下命令。

经常看到很多父母用两套完全不同的标准对待自己和孩子。比如,父母可能平时也因为贪图口腹之欲,经常没事喝个小酒,或者大吃大喝。

但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养生的标准非常严格,要求孩子必须吃绿色蔬菜,必须吃水果,一天喝够几杯水。回头看看父母自己,可能一天也喝不了一杯水,一周也吃不了两顿绿色蔬菜。这是差别巨大的两个标准。

你自己不遵守的规则还要强加给孩子,这是非常没有道理的。

这样的父母往往是用一种“我为你好”的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孩子。很多父母会反复纠正孩子看书的姿势,为了防止孩子近视,每天像咒语一样地嘱咐孩子。但是,父母小的时候,可能也特别喜欢歪在床上看书的感觉。

网上流传着这样的段子:“为什么大人都不挑食?因为大人买的都是他们爱吃的东西,做饭的权利在妈妈手里,所以妈妈给自己买的都是爱吃的。”

孩子当然要挑食,因为他不喜欢吃却被迫要吃。世界上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这些都是孩子的心声。

生活中有很多小事需要改变。当我们掌握了界限的精髓,当我们能够平等地看待这三代人——父母、我们、孩子,把彼此看作独立、平等的生命个体,很多问题就容易解决多了。

这样的心态和“理所当然”的心态完全相反,会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

父母为你出钱、出力,你很清楚这不是理所当然的,需要真诚地报以感恩和回馈,你也尽可能地对父母出钱、出力。你希望父母赞美我们,我们也尽可能地赞美父母。我们希望父母表达爱,我们也尽可能地表达爱和感恩。不要等着对方先来改变。

凭什么要我来改变

很多人在对立关系中认为自己的负面感受都是因为别人做错了,所以应该是别人改变。“你看你做得那么不好,凭什么要我来改变?应该是做错事情的人先来改变!”

这样的心态很正常,因为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上,容易感觉“是别人做错事情侵犯了我”。但是如果你能够跳到对方的身体里,你会发现也许别人也有同样的感觉,别人可能觉得:“是你做得不到位!你侵犯了我!为什么你不改?”

父母和孩子之间会出现一种对立的感觉。孩子渴望拥有完美的好父母——出钱、出力、不抱怨、尊重你、爱你、赞美你。父母也渴望自己有一个完美的好孩子——给父母出钱出力、孝顺、赞美父母、爱父母、不给父母添麻烦。

我们都在渴望对方成为最好的榜样,给自己最好的体验。但是很可惜,我们都没有成为那个人。所以大家抱怨、难受。

这种感觉就有点像网络上的一个故事,讲的是“天堂和地狱的差别”。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双超越身体长度的筷子,不能伸到自己嘴巴里。地狱的人拿筷子给自己喂饭,因为地狱里的人每天只考虑自己,每个人都饿得要命;天堂里的人懂得成就对方就是成就自己,每个人拿着长长的筷子喂对方,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吃饱了。

我们在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中,其实就需要这种心态上的转换。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念之间转变,就可以瞬间从地狱走到天堂。

停止要求对方先成为我们渴望的父母或孩子,遵循谁难受谁改变、谁在乎谁改变的原则,主动掌握自己的生命,主动地创造,让自己先成为好的父母或者好的孩子。

让我们先带领他们改变,而不是等待对方改变,这是非常大的转变。

所有的心灵成长,在开始行动的时候,都会经历这样的转变。不再等待环境来适应我们,而是我们改变自身,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给自己,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

如果在这个观念上有所突破,不仅仅是界限的问题,可能在你生活中非常多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你整个的生命状态不一样了,你从一种被动的、等待的、抱怨的状态,变成了一种主动的、积极的、为自己负责任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更容易保护自己。

建立边界,更容易让自己处在积极的能量状态上。

打破幻想,看到真相

我们讲了空间上的界限、经济上的界限,以及物质和行为上的界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界限,即我们需要在父母关系和亲子关系上建立心理上的界限。真正困扰我们的是心理界限的侵犯。

有同学提到,父母总会无端指责和批评他强词夺理,总想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来做。对孩子买的东西,也总是随意评论,不是说“你衣服不好看”,就是说“你品位不好”。所有的事情都要指指点点,总是干涉孩子。

还有个同学快50岁了,已经处在非常成熟的年龄。有次她在表姐家,看到了小时候常见的面包,正好当时很饿,就特别开心地吃了面包。然后,母亲开始唠叨,“你要少吃点,小心撑着”,边说边用手指指着她的头。这位同学非常愤怒,甚至愤怒到了极点。她对母亲说:“谢谢,但你不是我的肚子。”她的妈妈一直在旁边唠叨,她赌气把整个大面包全吃光了,用这种行为来报复母亲。

这类事情很常见,父母总是随意地指责、评判我们的生活。

有些父母非常强势,在家里说一不二,必须让孩子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包括应该几点回家、周末跟谁见面等。

很多父母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

“你是我生出来的,你就应该听我的。”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所以你应该听老人的。”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既然你是我的孩子,既然你很爱父母,那你为什么不听我的?你爱我就应该听我的。”

有些父母会倚老卖老说:“我年纪这么大了,你要孝顺。孝顺最重要的是顺。你必须顺着我。”

实际上,以上每一种思维方式都有问题,都是值得推敲的。

它背后的价值观,会给我们生活带来非常多的烦恼和困扰。

很多人虽然成年了,四五十岁了,可能感受到父母的侵犯以及让自己不舒服的地方,但是潜意识里似乎也认可这样的思维方式。

在我接触个案当中,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人,他们一边抱怨自己父母霸道的想法和行为,一边又说服自己:“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是不是应该听听父母的呢?万一我以后真的吃亏了呢?”或者觉得:“父母真的很老了,我如果不顺着他们,以后他们万一真不在了,我多后悔啊!”

很多人在生活中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状况,似乎反对别人的侵犯,但是潜意识里又支持他的侵犯。这样的矛盾是最难解决的,一方面好像你反对,一方面你又很支持。

所以,并不仅是别人一直在侵犯你,你自己也是极其深度的参与者。因为在深层次,你甚至认可他们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这种负面的、经不起推敲的论点和观念进行分析,打破幻想,看到事实的真相。

除了需要建立心理上的界限,我们还需要跟父母、公婆建立重大生活抉择上的界限。

买房、上学、工作、结婚、生孩子、孩子的教育,这些生活中非常重大的抉择,尤其需要建立起明确的界限,否则对我们人生的损害是非常大的。

有人甚至需要用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懊悔——自己没有在重大生活抉择上,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为自己做主。

课后思考:

请根据今天的主题,去观察你生活当中在空间、经济、物质和行为这几个方面遇到的界限侵犯问题。把问题简单地写下来,然后根据老师的分析和启发,自己写出解决方案。可以写你的父母关系,也可以写你的亲子关系,挑一个你认为更重要的关系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