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Pick-up Artst式教育:别人家的孩子
小时候,有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被拿来跟你比?那个孩子叫做“别人家的孩子”,然后你就会不厌其烦的听着他们的战绩“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么小就那么懂事”“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这舞蹈跳的真不赖”“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打篮球打得多好,姿势多么的优美”……一到说自己家孩子优点时,支支吾吾说不出什么。好像别人家的孩子总是有说不完的优点,他们勤奋、成绩好、体育好、懂事……在自己成长旅途上面挥之不去!
有些时候父母就好像达成了默契,对孩子教育的开头展开总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似乎不这样说话,就没有办法和孩子交流了。这种中国式的比较教育难道真的给孩子带来好成绩了吗?我没听说过。
一味的让孩子效仿别人的优点,完全是束缚住孩子个性发展的步伐。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去追赶别人的幻影,那真实的他们,很快就会把我们超越。印度思想大师奥修早就说过:“玫瑰是玫瑰,莲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孩子生来就有差别,经常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自己家孩子的短处,比来比去也只能得到不满意的结果,心中更加焦躁不安,于是不断的向自己的孩子施压,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其实每位父母都应该抱着一颗平常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孩子,从内心深处拒绝对比孩子。
没有经历,何来感同身受?
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每天都会和你说“你看,别人家的家长多好啊”“你看,别人家的家长好有钱”……你会怎么想呢?抑或是你的妻子天天和你说别人的老公有多优秀,别人家的老公是多么的有地位、是多么的有权利……此时你的内心我觉得和孩子们的内心是一样吧。
这个问题关键就是家长不会使用挫折教育,在家长眼里“挫折”教育真的全是挫折,比如“我再说一遍你必须要会”“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完全变了味道。如果在挫折面前,只是一味的给孩子强调不应该失败的理由,只会让孩子变得畏手畏脚,愈发内向。给予给孩子的挫折越多,就好像一个巨大的弹力球一样砸向孩子,可终究还是会弹到自己身上。
回到文章标题“Pick-up Artst式教育”到底是什么?
听过一句话吗?‘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只差一个Pick-up Artst!第一“否定式回答”,也就是说不论自己知道答案与否,都先忙于否定孩子;第二“别人家的孩子”也就是本文上半部分所阐述的观点;第三“夸大自我”。
现在就来说说,“Pick-up Artst式教育”第三点——夸大自我。
这里有个误区,“夸大自我”不是夸大自己的孩子,而是夸大你自己。把自己所付出的所有全部夸大,变相给孩子施压,让孩子产生一种愧疚心理,这也是亲子关系冷淡的重要因素。其次“夸大自己”还包括一味的向孩子去炫耀自己的过往,比如“你看我当年……”。哈佛大学教授做过一个调查,究竟什么样的家长愿意向孩子炫耀自己的过往呢?这个调查他们做了10年,调查了上万家庭,得出来一个结论:自己人生的闪光点越少的家长,更喜欢这样做,因为他们有时候真的无事可说,只会抓住自己仅存的微光不放,向着自己的孩子喋喋不休;而那些闪光点很多的家长,他们本身就是发光的,他们没有必要和孩子提起自己的过往的荣耀,他们随时随地的发光,孩子也自然会感受得到。
我想请各位70、80后的读者,直观的去想一想自己占了几条呢?也请90、00后的读者去回想,自己是否生活在“Pick-up Artst式教育”的魔掌里?
我曾听到过一句十分可笑的话:“孩子长大了,都不愿意说话了”真的既可笑又可悲。有两方面因素,首先说说社会因素。在社会交往中,快乐分享错了人就成了显摆;感慨分享错了人就成了矫情;难过分享错了人就成了笑话……所以,比起说出去,我更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藏起来。再说说家庭因素。我们在社会上已经隐藏了许许多多的喜怒哀乐,我们最想做的就是和自己最亲密的家人去说,可是在巨大的Pick-up Artst下,到底要怎么说?你成绩不好,有什么资格去说?你比别人家的孩子差,你有什么资格去抱怨?渐渐的让你觉得温暖的家,变了味道,在家里依然要隐藏自己的内心,亲子关系逐渐冷淡。最终那个可以让你无话不谈的父母,变成只字不提人。
很多家长会有疑惑,为什么你以前什么都和家里说,现在做不到了呢?
试问一下,谁不想呢?谁不想有什么话都可以和自己的家人说呢?这条路上的最大阻碍,来自于家长。我们现在可以拿出来一张白纸,然后把他撕成两半,回答我一个问题:“可以复原吗”?当然可以啊,但和刚才还一样吗?无论我们如何拼接,都遮不住纸上已有的裂痕。这也就代表着着裂痕所带走的亲子关系,不会回来了。我们家长一次又一次的撕碎,你一次又一次的拼接,可到最后,连拼都拼不上的时候,怎么办?也许我会放弃了吧。
大雾四起,这一次我站在雾里,我都看不清楚我自己。原来,坚持得太久,本就没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