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一本的志愿填报
一些学生的高考分数不错,但是尚未达到名列前茅的程度,与报考顶尖类的院校分数线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在普通的一本院校中挑选一个重点专业。本部分将为这一类考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思路和方法。
在最开始要强调的一点是,选择重点院校中的普通专业,还是普通院校中的重点专业。一方面,涉及各个专业每年的招录情况,需要区分对待;另一方面,也要跟考生分数的实际相结合,并没有哪个选项一定是更优、哪个选项一定适合所有人。本部分主要针对希望在普通院校中寻找重点专业,但又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或者没有很好的对比分析思路的考生和家长提供一些参考。
通过双一流专业名单,筛选学校及专业
很多考生和家长熟悉的还是985、211等高校分类,事实上,在目前最新的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使用的是“双一流”名单。“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of the world)。自2015年起,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就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目前,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双一流建设学科共计465个(其中自定学科44个)。
“双一流”专业名单中,有一些专业后面会加(自定)标示。不加(自定)标示的学科,是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确定的标准而认定的学科;加(自定)标示的学科,是根据“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建议由高校自主确定的学科,按照专家委员会的咨询建议修改后由高校自行公布。
对于分数达不到重点大学、重点专业的考生来说,可以考虑以“双一流”专业的建设名单作为参考,结合自身的高考分数和兴趣爱好,寻找合适的学校和专业组合。
为了方便查找信息,在这里将“双一流”专业的名单进行简单的整理,增加该学校是否为985、211学校,以及该学校有多少个学科进入了双一流专业的名单当中,并且将以上信息逆序排列。可以作为希望选择普通院校中优势专业的资料参考。
必须提出的是,非985、211的学校并不一定就等同于分数线不高,因为985、211的评价均是在1995—1999年的评价名单。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2012年6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所以自然不会出现在本科院校985、211的名单中。但是这个划分方法,已经可以比较明确的框定出一部分普通学校中的优势专业,尤其是非985或211高校中的双一流学科,通常是本校最为优势、资源倾斜最多的专业。适合分数有一定优势,可以在一本大学中挑选专业的考生。
下表中,序号1—23的大学,既非985院校,又非211院校,且全校只有1个学科进入了双一流名单;序号24—27非985、211,有2个以上学科进入双一流名单;序号28—78为211高校,有1个学科进入双一流名单;序号79—101为211高校,有2个及以上学科进入双一流名单。由于985、211高校已经属于名牌大学,在第一章当中有所提及,所以这一部分的高分专业本章不再提及。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分数情况,结合专业兴趣和历年招生情况综合考虑。本表可以大致框定各个大学的优势专业是什么,可以明显地看出不同层次的学校及专业,适合考生根据自身的分数情况快速地进行了解和筛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学校及专业在本地的历年招考情况,以及本身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收集资料,了解报考。
很多一般重点大学的重点专业比名牌大学的重点专业在分数上就要低不少,但在专业、行业内却仍然具有比较高的认可度,这就属于性价比较好的专业。例如,考生对生物学感兴趣,那么根据上表可得,纳入双一流专业建设名单的共有16所高校,其中河南大学是非985和211大学,生物学是唯一一个优势学科,录取的分数比之表格靠后的11所既是985又是211,校内还有多个双一流学科的高校,就要低很多。考生可依次查看表中各学校的招生情况,快速找到适合自己分数段的目标。
通过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筛选学校及专业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具体而言,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
特色专业建设点主要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选择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由各地和高校按照规划,结合实际,择优推荐,每个专业点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教育部和财政部在2007年批准了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到目前为止共公布了七批名单,共有3454个专业纳入名单。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措施。项目承担学校和项目负责人要充分认识项目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特色专业点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切实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是按专业划分来培养人才的,因此专业建设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建设特色专业的初步想法。特色专业建设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以第一批申报名单为例,教育部共收到455所学校申报的1809个项目,并经过网上公示和专家评审程序后,批准了420个专业点为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通过率仅有23.2%。可谓是严格核查,优中选优。所以,纳入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名单的专业,基本在本校内也属于重点建设、特色办学,且资源有所倾斜的重点专业。考生在挑选专业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专业是否纳入该名单。相关资料在教育部网站、学校网站等均有公示。
通过学科评估结果,筛选学校及专业
有的考生会觉得,学科评估是对硕士、博士教育的评估,但对本科报考的参考性又有多高呢?其实,学科评估不是对硕士、博士教育的评估,而是对有硕士点或者博士点的学科进行的整体评估。并不是只评估硕博,而是不评估没有硕博的专业。学科评估的结果说明了一个专业的基本建设情况,也为未来继续读研深造指明了方向。而且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教师多有重合,学科评估的结果也代表了师资的水平。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简称学科目录)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整体水平评估。学科评估是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服务性评估项目,2002年首次开展,截至2017年完成了四轮。
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体系在前三轮的基础上进行诸多创新;评估数据以“公共数据和单位填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具体方法是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公布评估结果旨在为参评单位了解学科优势与不足、促进学科内涵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客观信息;为学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参考。
学科评估结果对于高考志愿报考,也有快速筛选、锁定目标的作用。考生如果已经比较明确自己的专业选择方向,可以查找自己目标专业的学科排名结果。学科排名较为靠前,但是学校名声不大的专业,基本是本校的优势专业或重点建设专业。考生比较容易锁定目标。以考古学为例,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的考古学评价结果同为A+,但在录取分数上却有很大的差异。2019年,陕西本省考西北大学的考古学,最低录取分数是602分,但2019年陕西考北京大学的最低分是699分。如果考生在两个专业之间犹豫不决,也可以通过对比评估结果来辅助选择决策。
给中等偏上考生填报一本院校的几点意见
相比于尖子生,中等偏上的考生经常处于刚过一本线分数不多,考上名牌大学无望,但有希望被一本院校录取的情况。相比于尖子生和普通生,这部分考生家庭的纠结尤其严重。正因如此,特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要注意性价比和安全性的统一。
对于大多数填报一本院校的考生,其填报志愿最大的困惑就在于取上不足,但又不甘于取中。很多一本的落档,也多是由于这样的纠结。所以,一本志愿填报,一定要注意性价比和安全性两个原则。
性价比,就是用较低的分数能够上比较好的专业,这里面尤其要关注第一节当中,很多一本院校的重点专业,在报考上名牌大学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这些专业值得考虑。安全性,就是在分数刚刚过线的情况下,一定要以上线为第一原则。一本和二本的区别在一定程度犹如二本与专科的区别。我经常主张,能上名牌的一般专业,要优于上一本的重点专业,能上一本的一般专业要优于上二本的重点专业,能上二本的一般专业要优于大专。请大家注意,通常而言,学校的档次比专业的选择更为重要。即使是不发达地区的一本,也是货真价实的一本。
第二,确立良好心态,避免“捡漏摸高”。
一本过线但不及重点线的考生其实占据了一本线上考生的大多数。对于这一区段的考生和家长来说,填报一个合适志愿的重要性往往不亚于高考本身,而填志愿的难度也往往大于重点线上的考生或是二本区段考生。
这种难度很大程度上源于这一区段的考生和家长极易陷入不甘懊恼或企图捡漏的复杂情绪,进而在情绪诱导下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及判断。因此,这一区段考生和家长要填报合适的志愿,第一步就必须确立良好的心态,理性认知已取得的成绩及可选择的志愿填报范围。
在这一区段的考生中,有不少考生在考前是以重点大学为目标,但出于各类主、客观因素而未能达到重点线,因此在估分或出分后,这类考生和家长通常难以完全接受现实,而试图通过在志愿填报中“摸高”争取重点大学的录取机会;也有部分考生和家长因成绩不及预期而陷入消极情绪,认为反正不是重点大学,一本线上高校差别不大,随意填报名头响亮的高校即可;还有部分考生和家长则抱着捡漏心态,试图押注部分重点高校或是优势专业招生的“大小年”,以求获得重点线上大学或专业的录取机会。
持上述心态的考生或许有幸运地得偿所愿的例子,但更多的却极其容易因此类心态,错误估计形势,不仅未能通过志愿填报逆转形势,反而面临第一志愿落空而直接落入二本录取阶段的尴尬处境。因此,这一区段的考生和家长,如果在做好复读准备的情形下,大可采取此类放手一搏的做法。如若不然,则仍应做好稳扎稳打的准备,调整和建立良好心态,以系统的方法完成志愿填报。
事实上,从整体排位而言,这一区段的考生其实已经算是高考选拔中的佼佼者,考生和家长理应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同时也更应该以理性的决策和严谨的方法完成志愿填报过程,保卫“高考成果”。尤其需要注意到,这一区段可选择的一本非重点院校,这类院校之间的差距甚至可能大于重点院校和普通一本高校的平均差距,但一本非重点院校又不像重点高校那样拥有广泛知名度和公开信息报道,因此进行信息收集进而比对筛选的难度更大,而这也是该区段填报志愿的另一大难点所在。
为此,这一区段的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耐心,不要急于一天半日就做出决定,同时也要保持开放心态,及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更新自身的填报策略,不断接近并最终达到最合适的志愿填报路径。同时,这一区段的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也不必考虑和其他同学及家长做过多交流或打听他人填报情况,与重点线上区段不同,这一区段的考生由于可选范围内高校较多,往往不会和同分数段的其他同校同区考生形成直接竞争关系。过多了解他人信息,不仅缺乏参考价值,反而可能扰乱心神,干扰自身判断。
第三,缩小选择范围,优先确定专业和城市。
如上所述,面对大量的一本非重点高校,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会觉得比较迷茫,不知道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和自己相适应的学校。如果这样没有目标地盲目寻找,不仅很难找到准确目标,也很容易由于缺少方向、缺少比较,最终陷入不理性的选择。所以,首先建议大家能够尽量圈定、缩小自己的范围,尽量先确定专业方向或者未来的就读城市。因为读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工作,专业的选择基本确定了就业方向,而大学所处的城市也可能是未来工作的首选。
专业要有一个大概的方向,不能看什么专业火就选什么专业,还是要结合自身的兴趣,和未来的就业前景。同时也可结合本书第一部分,对部分心仪专业的具体学习内容和就业深造前景有基本的了解和认知,之后再确认真正感兴趣且有前景的专业。即便是相同名称的专业,在不同学校里的教学重点、就业方向也是不一样的,考生和家长还是要有一个初步的预期。某一专业在本地的招生人数和计划,可以在省级教育考试院的网站查询。
此外还要初步判断一下未来的就业信息,这里主要有两条渠道。第一是通过每年国考、省考的公务员考试职位表,看一下对应专业的招聘职位数量、招聘人数、每年分数线和录取比例,基本能确定未来进入体制内的难度和方向。第二是看有哪些对口企业每年会去学校开办专场的招聘会。专场招聘会通常意味着企业与学校有长期的合作,也会接收大量的毕业生源。招聘会的信息会在学校的就业网站上发布。
有了初步的专业方向后,可以去相关的排行榜查询该专业的排名情况。排行榜主要包括学科评估、双一流名单等官方评估结果,也包括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上海交大主办)、武书连排行榜等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学榜单。在榜单上删除掉分数范围以外的学校,剩下的学校再做进一步参考。
如果希望大学毕业后尽量留在大学所在地生活,也需要对大学所在的城市进行基本框定。主要考虑城市的发展态势和产业情况,专业方向与产业基地越近越好。当然对于城市的选择上,也可放在最后阶段进行,并根据自身分数排名及城市热门程度灵活决策。举例而言,如果两所高校在某一专业实力接近且过往招生分数段相近,通常而言,所在城市经济水平发展较为落后的高校在志愿填报上会更为冷门,同一分数段的竞争可能也会相对缓和。
通过以上两步圈定信息,可以缩小备选高校的范围,尽量将目标锁定在专业及城市有发展前景空间的高校中。
第四,明确可靠信源,避免“想当然”和“熟人信息误导”。
在缩小备选高校范围后,考生和家长即可开始有针对性地收集备选高校及专业信息。但不同于重点高校,大多数一本非重点高校,如果不是本地考生,对其基本情况了解都极为有限,甚至即便是本地考生,对此类高校也知之甚少。因此,最为常见的情况就是委托亲朋好友帮助打听。
但是一来,如果所托的亲朋好友不在高校工作,或者没有直接认识的关系人在备选高校工作,那么实际得来的信息往往并不可靠,甚至会产生误导;二来,虽然考生和家长已通过专业和城市的初筛大大缩小范围,但往往还是包含多所高校,考生和家长要找到足够多的熟人好友对这些高校均有所了解,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建议考生和家长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渠道,并辅以真诚主动的态度,搜寻并获取以下这些可靠信源,获取宝贵实用的第一手备选高校和专业信息。
考生和家长首先要了解和重视的,正是备选高校在考生所在地的招生组联系方式,并且最好能争取与招生组老师面对面沟通的机会。不同于重点高校的招生组往往将重心放在对高分考生的“掐尖”争夺,一本非重点高校的招生老师通常有更多精力和更大热情与分数段匹配的考生进行交流,而且他们往往也掌握了本校在当地多年的具体招生情况,对考生现有排名填报志愿的上线概率有更准确的评估,对于本校招生的各专业实力和就业前景,同样有独特的信息优势。不止于此,招生老师有不少还是青年任课教师或教务系统教师,考生提前在老师处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以后真进入该高校就读,亦大有助益。因此,考生和家长更应将此渠道作为首要可靠信息来源。
要获取招生老师的联系方式,同样有几条路径,其一是通过备选高校的官方网站、微信或微博,查询到该高校招生办联系方式,随后通过与该高校招生办联系并获取该高校派往考生所在地的招生组老师的联系方式,进而争取和老师面对面或电话交流机会;其二是关注本地高考招生宣讲会或部分在高中举办的招生宣讲会信息。在不少省会城市通常会举行集中的招生宣讲会,考生和家长亦可前往这些宣讲会会场,到备选高校的展台与招生老师直接进行交流和咨询。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和家长在与招生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应保持礼貌、积极、主动的姿态,不必拘谨但也不可焦躁,在征得招生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再约定交流时间和方式,避免干扰招生老师的日常工作而弄巧成拙。
另外,考生和家长还可关注备选高校的官方网站和一些高考专业网站,从网站上重点了解这样几方面的信息:第一是备选高校的历年招生情况;第二是备选专业的师资力量情况和就业情况;第三是是否有特定的合作办学项目或共建项目,以及关于这些项目的公开报道。
再有,考生和家长还可关注备选高校的百度贴吧及其他一些网上论坛对相关高校的讨论区。由于百度贴吧等网上论坛用户多为该校在校学生,所以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帖子直观了解该校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就业方向等内容。不过考生和家长也应注意网络环境的特殊性,部分发帖不可避免地带有情绪因素,应注意进行甄别。
最后,考生和家长还可关注部分教育媒体针对备选高校负责人进行的招生宣讲专访,通过此类专访对该高校整体发展情况和优势专业情况有一定了解和掌握。
第五,依托历年信息,预估第一志愿成功率。
为了提高第一志愿的成功率,需要尽可能通过官方渠道收集信息。
第一步,查询本年度招生计划。在各省级教育考试院(例如:北京教育考试院)查询今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例如: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在京招生计划查询),查看各个学校、专业本年度的招生数量。
例如,北京教育考试院可以直接筛选并查询某一类院校的招生计划,或者某一类专业的招生计划。
例:北京教育考试院-按学校查询-农业
例:北京教育考试院-按专业查询-农业
或者直接登录对应大学的招生专题网站,查看本省招考计划。
例:石河子大学招生网
这里需要关注一下计划在本省招收学生的数量。招生数量如果很少,有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招生数量多则分数范围会相对稳定一点。
第二步,查询过去3—5年的录取分数。初步锁定几个高校后,可以去高校的招生网站根据“年份-省份”来查询录取分数区间和排名区间,通常有最高分数和最低分数的范围。这里要注意,一定不能只查询一年的分数,因为很多高校的招生录取有“大小年”的情况,即该校某一年的分数很低,第二年会吸引大量考生来报考,反而将分数线抬高。而第三年并不一定会直接降回较低的分数线,而是可能逐步回归。所以至少要往前查3年的录取分数情况,了解一下整体的趋势。
例:宁夏大学2019年录取分数VS2018年录取分数
第三步,因为每年的考试分数线和排名不尽相同,如果对应高校只给出了分数区间,还是需要根据分数区间,来倒推一下当年在省内录取的排名区间。排名区间比分数区间的参考价值要更大一点。
第四步,综合排名、深造,确认最终志愿填报内容。
在最终确认志愿填报内容前,考生和家长还可通过对以下几方面因素的比对,确认最终填报志愿的内容和高校专业顺序。
第一,综合对比学校/专业排名。
目前比较权威的大学排名的排行榜,主要包括学科评估、双一流名单等官方评估结果,也包括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上海交大主办)、武书连排行榜等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学榜单。如果最终圈定的学校和专业比较接近,难以抉择,可以对比在榜单中的排名情况。
考生和家长需要注意到,一本非重点高校虽然学校整体并非重点高校,但仍可能拥有一些国家重点建设的学科和专业,而通过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名单、学科评估结果以及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则可发现此类一本非重点高校的重点学科。
此外,一本非重点高校排名的重要因素还包含科研资源及经费拨款,考生和家长如果考虑进一步深造,亦可考虑综合排名相对靠前的高校。
第二,考量深造途径。
升学继续深造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推荐免试就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保研”,具体分为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保研)和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直博),既有本校推免,也有外校推免。另一种是通过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考研)来考取硕士入学资格。
大多数一本非重点高校都有招收研究生资格乃至博士点。如果考生在最初就有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计划,最好可以先看一下所选专业在本校是否有硕士点、博士点,如果有的话,未来无论是保研还是考研,考取本校的难度都会相对低一点,因为对于专业课的考察和老师的教学体系都是一脉相承的。也可以在学校网站查看历年毕业生的保研、考研去向。
不过考生和家长也需要关注备选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实力,这一点可与前述的学科排名相联系,同时也可通过查询该高校官方网站特定专业的师资团队进行判断。两相比较,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更强的高校,未来给考生提供的深造空间也会更大。
第三,合理利用投档录取模式。
目前比较主流的投档方式是平行志愿录取,即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可在指定的批次同时填报若干个平行院校志愿。录取时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如果第一志愿未被录取,则进入第二志愿排队序列,依旧是按照分数排队。这种情况下,录取成功率相对会较高,但考生仍需合理安排各个志愿之间的等级,不能所有志愿都选择把握不大的高校去“搏一搏”,一定要求稳。
但是,仍有部分区域并未实行平行志愿录取,考生如果未被第一志愿录取,第二志愿会存在级差分。
第四,关注本地高校的共建计划和特殊招生计划作为保底。
对部分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沛的区域,除了常规的高考招生外,通常本地高校还会有所谓共建生、地方定向生计划,这部分通常也是一本高校尤其是一些由地方拨款较多建设的一本非重点高校回馈本地而设立的特殊招生计划,当地有此条件的本区段考生也一定要关注研究此类计划,必要时亦可作为保险选项。
(1)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批准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tnull_30555.html,200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