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谁说农业国就不进口粮食了
最后在帕麦斯顿的坚持下,新任首相罗伯特·皮尔同意了他的提案。这位新首相虽然是位托利党人(保守党),但是骨子里却奉行自由主义和对外扩张。
800万吨粮食其实早就超过了埃及人口所需的量,但帕麦斯顿想当然的以为是阿里的埃及政府在囤积粮食。毕竟这种落后的小国,有粮食就能招来士兵,有兵就有权。
没有任何一个统治者会嫌自己的兵太多,权利太大的。阿里在土埃战争之后声望一落千丈,国内的矛盾加剧,起义此起彼伏,正是需要兵和粮的时候,囤积些粮食也是合情合理。
小麦可以存放5年左右,按这样计算800万吨正好是埃及5年的量。理论上讲此后埃及市场只有且只能有英国粮食,但现实果真会如此吗?
当然不可能之前英国人送来的300万吨粮食,甚至不够法奥两家分的。法国的农业基础并不弱,有大量优良的耕地和适宜的气候,以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可由于复辟王朝的影响,贵族对农民继续保持着封建剥削,甚至还可以对农民征收十一税。直到拿破仑三世上台才完全取消了这项权利。
但对农民实行地租、分成制剥削,有的地区分成制甚至要农民年收益的50%以上。每户农民都要背负沉重的赔偿金,用以弥补贵族和王朝的损失。
大量的农民不堪重负,成了帮工和流浪汉。但也间接为法国工业的起飞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让法国工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优势。
奥尔良王朝(1830-1848)对农业的不重视,甚至可以说是忽视,导致法国的农业机械发展缓慢,也极难推广。
而在奥尔良王朝的一系列骚操作之下,法国的土地被分割的越来越严重,导致大型农业机械根本无用武之地,也难以进行农业改革,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普鲁士,甚至不如奥地利跟撒丁王国,堪堪比俄国略强一线。
再加上基佐同志上台之后,政府愈加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土地税越来越重,官员们甚至明目张胆地方高利贷,农民伯伯苦不堪言。
各种税务的总和甚至超过农民年收入的三分之二,再加上之前提到的分成制度。也就是一个农民种一年地,还要倒贴16%。
这种情况下,法国农民是怎么活下来的呢?当然是靠借贷,有一项统计在奥尔良王朝被推翻前,法国农民的抵押债务总额高达80亿法郎。
80亿法郎是什么概念呢?此时奥地利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1.6亿莱茵盾(约合2.4亿法郎),也就是要33年才能还清这笔钱。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又出台了《谷物法》导致法国国内的粮价奇高,农民们见到粮食价格居高不下纷纷加入种粮大军,甜菜产业一蹶不振,牧草更是无人播种。
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粮食产量非但没有增加,制糖产业却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畜牧业发展停滞不前。海外殖民地的维护成本越来越高,殖民地不得不从外国进口粮食。
法国的殖民地并不受《谷物法》的限制,所以可以放心大胆地进口粮食。所以基佐得到英国人在埃及倾销粮食的第一时间,就选择了大量买入。
从埃及1.2磅/百公斤购得的粮食,再以2.4磅的价格卖到殖民地去。就算是扣除运费和其他费用,每吨也能赚到1英镑。
这种只赚不赔的买卖当然越多越好,只不过法国殖民地的吞吐能力有限。最多只能消化400万吨的粮食,要不然他们真想搬空英国的粮库。
法国人吃干抹净溜了,该轮到奥地利人了。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十分疑惑,奥地利这个粮食出口国怎么也加入买粮大军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奥地利太穷了。拿破仑战争之后奥地利就背上了巨额债务,各地粮仓其实都是空的。好在这些年风调雨顺没有大灾大难,要不然奥地利政府连救济粮都发不出来。
正好趁着这波跳楼大甩卖,狠狠地补一下仓。弗兰茨更是清楚之后的风暴之年里,足够的后备粮将为奥地利帝国保留一条和平解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