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可改变人生
莉迪亚(Lydia)和萨曼莎(Samantha)是两位母亲,均在年近50岁时痛失挚爱的子女。多年前我曾为她们提供治疗,她们彼此并不认识,但却有着极为相似的人生经历。
3年前,莉迪亚不幸地失去了20岁的女儿。她的女儿有着多年的吸毒史,在戒毒所里成功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女儿的精神看起来好多了。但谁也没能想到,她的女儿会在一个夏夜因吸毒过量而死亡。
同样在3年前,一场车祸导致萨曼莎不幸地失去了18岁的儿子。她的儿子刚高中毕业,充满希望的人生正待开启,但却被酒驾司机撞倒,当场死亡。
但是她们之间的相似之处,远远不止痛失至亲。莉迪亚和萨曼莎,都曾在小时候遭受过性虐待——一个的施暴者是自己的舅舅,另一个的施暴者是自己的邻居。并且,她们都体重超标且患有二型糖尿病。此外,莉迪亚和萨曼莎都和自己专横难缠的母亲住得很近。这就是她们所有的相似之处。
在为她们提供治疗的时候,莉迪亚仍然沉浸在对自我的恼怒之中。对于女儿的毒瘾、吸毒过量和死亡,她自怨自艾,不断回忆往事,自责不能防患于未然。因为无法宽恕自己,她怨气满腹,郁郁寡欢。与此同时,她对自己可怕的童年经历也愤恨不平,因为她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会遭受性虐待。
我安静地与莉迪亚坐在一起,感受她的悲痛。她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意识不到愤怒掩盖之下的痛苦。我教她运用正念疗法(感受伤痛)、自我关怀(在伤痛中关爱自己)和静心疗法,但都没有奏效。她还是一样地萎靡不振,怨天尤人,不肯正视女儿已经离去的事实。莉迪亚身体痛苦、精神紧绷,明知身患糖尿病并发症,还经常吃糖。她经常歇斯底里地与母亲大吵大闹。生活越是用力拉扯那根绳子,莉迪亚就越是用力反抗。当莉迪亚不再来参加治疗时,我心中怅怅不乐,因为我没能帮到她。
反观萨曼莎,她能够意识到悲伤带来的深远负面影响。她心胸开阔、哀而不伤,能接纳我建议的正念疗法和自我关怀的练习,并与生活和解。她能够善待自己,学会忍受和接纳丧亲之痛。
生活用力拉扯着绳子,但萨曼莎没有硬抗;她放手了。她没有陷入悲伤不可自拔——相反,她任悲伤流淌,接受悲伤的洗礼。最终,她转而从这样的经历中,获得新生的可能性。她开始倡议出台更严格的酒驾法,并活跃在一个名为“关爱之友”的丧亲组织中(详见第162页)。
当萨曼莎开始感到内疚或自我厌恶(两种自然流露的人类情感)时,她用自我关怀的疗法直面情感、消除不良情绪。她抚今追昔,把自己的经历看作必经的人生旅程。在心理上感到了更多能量后,她开始尝试逐步改变饮食习惯,并定期锻炼。全新的自我关系,让她清楚地认识到,要与母亲建立相处的界限,而不是和母亲针锋相对。
萨曼莎通过直面苦难、接纳自己,能敞开心扉面对现实。由此,她获得了情感自由,造就了更美好的现实。而一直保持自我封闭和高度戒备的莉迪亚,最终仍然自暴自弃,拒绝接受自身的痛苦和失去女儿的真相。虽然遭遇了相似的困境,但她们最终却活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