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位语文名师经典课例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才子教师”是如何炼成的——王开东“深度语文”教学之路探析

王开东主张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坚持“深度语文”和“生态课堂”的研究,坚持文本细读,坚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智力挑战,努力使学生情智和谐发展。提出“三有六让”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有趣、有情、有理,目标让学生清楚、疑问让学生讨论、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自选),尝试“超链型课堂”和“对话式课堂”的和谐组合,在全国产生较大反响。曾赴北京等地演讲数十场,受到一线教师的热烈欢迎。

一、一颗纯正的童心

这个世界富有才华的人不在少数,也有不少人因才华而锈蚀灵魂,失去纯真。

王开东老师则不然。他虽是才华横溢,却少有浮躁炫耀气息,总是那么谦逊,接物待人总是那么恭敬。这种谦逊和恭敬不是故作姿态,是永不自满,是一种发自内心对人的尊重,是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

王开东是一个“原生态”的人,丝毫没有被异化。在全国各地演讲了几十场的他居然还会说:“我有点紧张啊。我讲课最开始总是有点紧张的,讲几分钟就好了。”

在自己的课堂上,王老师偶然发现了一个女学生的美,他竟然停下来,毫不掩饰地夸奖她长得非常漂亮,并把这次夸奖作为唯一的礼物只送给这一个女学生,毫无造作和庸俗。在高三后期,在硝烟弥漫的课堂上,一个男教师真诚地赞叹一个女学生的美,并不常见。不虚伪,不矫饰,不做作,不为什么,就为美的本身。王开东还反思说,如果教育让我们忽略了美,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

拥有一颗纯正童心的王开东,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不圆熟,还有些青涩,但极富生命的活力。

二、以“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

1. 理想主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信守自己的理想,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

厌学、厌上进的学生,不是脑子笨,也不是能力差,而是失去了理想主义的支撑,于是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失去了向上之心。倦学、厌教的老师,“非不能也,实20不为也”。他们缺少的只是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对伟大事物的敬畏之心,对人生价值的理性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为功利的、坚定的、执着的理想主义。

王开东说:“什么都看透了,也不能放弃理想!”一个人有了这样的理想主义,就不会轻易被诱惑、被动摇,就能够远离功利,远离铜臭,远离庸俗,远离低级趣味,就能够获得无限持久的动力,就能够坚守自己的教育情怀,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2. 本色教育

真正的教育没有“大小”之分,只有“真假”之别。追求时髦的,吸引眼球的,为特色而特色的所谓的特色教育,很可能就是假教育。于是,追求本色教育,让教育回归原点,不懈怠,不折腾,就成了王开东的自觉追求。

正是基于对本色教育的追求,王开东才始终坚持“生态课堂”的研究。生态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常态的课堂,是体验的课堂,是发展的课堂,是效率的课堂,是智慧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旨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打造生态、和谐的全新课堂,让学生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人生。

3. 自去自来堂前燕

王开东认为,教育,只有在“自由状态”下才可能发生。在过分指导和严格监管的地方,别指望有奇迹发生,因为人的能力,唯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当前的教育,恰恰就是以束缚、控制、压制、监管为特征的;以大负荷、高速度和快节奏为根本;以每节课都是“最后一课”,每次测验都是“最后一考”相要挟;把水灵灵的教育业,弄成了干巴巴的制造业:只有统一模型的“产品”,没有千姿百态的学生。

教育的意义是帮助人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自己。

通过“依赖”激励自己,就会产生恐惧,这是虚假的激励。真正的教育还必须摒弃经验主义。透过经验学习,只是根据个人原有的局限所造出来的新模子,甚至于“榜样”有时也应该摒弃。“学”是主动的,“教”是被动的。秉承“自由精神”的教育要尽量减少乃至克服“训”的成分。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

王开东的人生是审美的、灵性的、热情的、智慧的;王开东的语文教学是时时流动着诗意、处处叠加着意象的。《错误》教学中“互文性”诗歌的引入既丰富了诗歌主题的理解,又提升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他的语文课非同寻常。《项脊轩志》

教学的结尾,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强烈艺术效果与“与清风舞,共明月醉”婚联中的浪漫、诗意无不让人陶醉。

“他以他的才子本色、诗人气质与鉴赏经验,把学生领进了文学欣赏的大门。”

这句话应该是对王开东教学风格的经典概括。

无法确定王开东“腹中”到底装了多少“诗书”,但却能从王开东著作涉及的古今中外著名和未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文艺家的名字中作出最大胆的推测。所以,王开东领着他的一群青春少年在语文学习的舞台上且歌且舞,吟之蹈之,“走着走着花就开了”,“三有六让”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形成了。

四、语文的深度,生命的深度

王开东的“深度语文”是语文花园中一朵独特的小花。“深度”,只是对当前语文教育肤浅化的一种矫正,是相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深度”,不是为深度而深度。

“深度”表现有二:一是语文老师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具体体现在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一是课堂拓展的广度和深度,这具体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深度。深度语文是追求“诗与思结合的语文”,或曰“经由思抵达诗的语文”。强调将语文视为存在的方式与本质,将存在视为语言性生存,将语言视为存在的唯一实体;强调理解存在、语言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诗与思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

深入的目标解读。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之课,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在此基础上,深度语文则在语文的内涵上、品质上、思维上、审美上蕴含更多的价值追求。

深层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种结构重建,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应由浅入深、由低向高。深度语文具有鲜明的“我”的色彩,文本与我何干,强调“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

深厚的语言习得。深度语文将语言视为存在的唯一实体,积极引导学生涵泳语言文字。通过替换、删减、变形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味文本的言外之意,感受母语的独特魅力。

深切的情感体验。通过语言唯一存在的载体,入境入情,感悟文本背后的情感激荡。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是“深度”的题中之旨。

深刻的思维训练。没有智力挑战,没有思维训练的语文,就会逐渐走向肤浅和平庸,最终就会味同嚼蜡。保持深刻的思维训练,就是保持对语文的新鲜度,挑战性。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深远的人文关怀。语文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民族精神、智慧和文化的结晶。语文教育原本就应该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上,培养起学生浩渺宽广的精神视界,远大辉煌的文化理想,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并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丰富自己,体验到做人的快乐,并进而树立一种最充盈的幸福和最宽广的精神自由。

王开东始终坚持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所以,他的课堂构成了对生活高度的认识,并不断获得高峰的体验。但这种“高峰体验”是基于年段特点、体裁特点、课时特点上的适度把握。深度不是“难度”,而只是揭示文本内在逻辑的一种智慧。

王老师的课,是在“认识深度”和“文化深度”的问题驱动下的学生情感、思维的有效激活,是师生合作碰撞的拔节提高。学生、教师、作者成了文本实际意义的生成者和创造者,课堂因此走向了多元主题、多元视界的解读和生成,成了知识的重新经历和复活,成了师生精神生命又一次苏醒。

五、斜风细雨不须归

2004 年8 月,在安徽老家一个偏僻小镇上已经工作了整整九年的王开东,由于一次偶然的机缘他做出一次改变人生轨迹的抉择,夫妇双双来到了张家港外国语学校,从此进入了他柳暗花明般的专业成长期。

开东是一个重情知恩的性情中人,对家乡父老乡亲老师朋友以及给过自己鼓励和帮助的人,一直心存感激。他至今还记得在无为工作期间盛书山老师带领他进行教研的情景,还记得在一次省级课题成果交流会议上葛维春老师的报告对他的学术启蒙。“知识进入了哲学境界才能说是有了理论的自觉”,“凡是值得思考的前人已经思考,我们所做的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葛维春老师十多年前说过的这些话,他至今还能够脱口而出。这表现出了他对于新知的敏锐以及才子型教师惊人的记忆力和无比谦逊的品格。他说:“一直到今天,我都不知道帮助我调动的那些人,也没办法感谢他们。我只知道,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献身港城教育,一步一个脚印。”2004年进入张家港外国语学校,2005 年与朋友一起开创“深度语文”学派,2006 年,提出“三有六让”式教学法,2006 届高三,2007 年继续蹲守高三……从汤沟中学到张家港外国语学校,从一个青涩的乡村教师到一个干练的校长助理,从一校一地的优秀教师到全国知名的深度语文领军人物,王开东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专业成长的三级跳,一路欢歌,收获多多,可谓“桃花流水鳜鱼肥”。

飞瀑之下有深潭,王开东一直为他的“深潭”做着积蓄;“两岸猿声啼不住”,王开东一直奋力撑着他的长篙“向深度更深处漫溯”;“斜风细雨不须归”,王开东如今依然风雨兼程,为深度语文的梦想“沉醉不知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