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匠心独运勤探索
自然语文文化,颍州源远流长;斯是寻根溯源,赓续自然文畅。商“酉”方国,东周“沈子”;秦如鸿蒙,汉至曙光。淮河文化先师,春秋管仲拓荒。鲍叔、庄周,倡言传之身教,功在千载;老聃、甘茂,顺自然之性情,利在万代。尊前贤,励后学,文化继起;施礼乐,从教化,辉煌业绩踵来。自然语文,百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谱写华章;自然语文,栉风沐雨,春华秋实,铸就灿烂。
自然语文课堂研究,发端于改革开放之后1988 年,三十多年两三代人且行且思,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课题法、统筹法、系统法等方法,根植于中小学语文课堂,围绕课改深入学习,深入课堂开展课例研讨、学术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教学案例,阶段性研究报告等。同时采用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组织推广。对“自然语文课堂文化”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论文、案例、实验报告和总结报告,并汇编成册,为做好推广工作和开展研究工作奠定基础。而后出版教育理论著作和编写试验教材走向社会。回首往事,概括起来,我的自然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之路大体分四个阶段:
一是艰难探索期,时间约为1986 年秋到2008 年年末。通过多元途径,深入中小学指导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研究,于2006 年提出了符合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导学练”教学法,在小学产生较好的社会影响。针对传统“五步”,提出新的“五个要素”,即问题呈现、对话交流、情境刺激、科学指导、全面评价等五要素。最大成就是由教师主导的行为流程转向“师生合学”的要素流程。
二是研究突破期,时间约为2009 年年初到2013 年年初。在深入研究和指导中小学课堂教研基础上,创新性地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的“三导三悟三练”有效教学法。重点是理清了“教”的课堂教学向“学”的课堂教学发展的转型思路,认为实现转型的四条最基本途径是“教学内涵将由知识讲授走向问题学习”“组织形式将由舞台式管理型教学走向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教学思维将由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导”“教师角色将由身转向心转深度转型”。在概念、模式、课型、组织和策略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创新和重构。
三是研究成熟期,时间约为2013 年年初到2015 年年初。在持续指导和研究基础上,全面梳理我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以及富有特色化的行动策略体系,2016年初在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理论著作《徽派语文的阜阳智慧》和《自然语文课堂的理论与实践》,为创建“自然语文课堂”的教育文化构建一整套的教师导学技术体系。这是我们近二十多年研究成果的一个集中反映,标志着我所倡导的自然语文知识建构型有效教学研究有了一个系统的提炼和提升。在此期间,在实践研究层面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指导了五十余所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建构“自然课堂”文化,使学生学业成绩大幅提升,综合素质也得到显著提高。
四是品质提升期,时间约为2015 年年初到现在。这一时期主要是采用自然语文有效教学法指导中小学课堂改革,在实验学校创建学本课堂。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认识到课堂、国家、社会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特别强调我国未来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应围绕这个核心目标展开,基础教育改革应该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于是,寻找到一个逻辑关系,未来学习型社会呼唤学习型教育,学习型教育呼唤学习型学校,学习型学校呼唤学习型课堂,学习型课堂将培养学习型人才。反而推之,只有培养学习型公民,才能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课堂不是知识传递型课堂,而是教师、学生及参与者以学习者身份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学堂。这一时期,随着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研究成果也随之不断成熟,自然语文“人本课堂”的概念逐渐清晰,自然语文“人本课堂”创建体系也逐步完善,自然语文“人本教育”的观点逐渐形成,自然语文“人本教育”的思想理论逐渐建构。先后出版了《自然语文教育论》《自然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兴趣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幸福课堂的理论与实践》《自然课堂的教育智慧》《兴趣课堂的校本教研》《好人校园的文化构建》《仁恕理念的文化构建》《享学课堂的文化构建》《和雅课堂的文化构建》《仁雅课堂的文化构建》等系列自然语文教育理论著作,逐步构建了自然语文课堂教学文化体系。
自然语文课堂文化把教育信仰写在课堂里,从总体上做一概括:其一,自然语文课堂文化是一个结构,具有方向性、理念性、价值性、落实性的召唤,因而它是一个召唤性结构。其二,自然语文课堂文化的根本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探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的育人模式。其三,自然语文课堂文化体系深植于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土壤中,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既具有中国文化底蕴,又具有时代特点,两者融合、互动、支撑。
在研究脉络上:自然语文课堂文化,既基于素质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坚守、提升与超越。自然语文课堂文化的提出,绝不是对素质教育的否定,与素质教育在方向、理念、重点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紧密的关联性。自然语文课堂文化的命题不但没有切断历史,还给素质教育注入了新内涵、新机制、新动力。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在内涵界定上:自然语文课堂文化智慧之根是“道法自然”。自然语文强调以学定教,师道自然、师法自然、师学自然、师技自然。自然语文教学理念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定位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方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实践拓展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拥抱语文核心素养。
在价值取向上:自然语文课堂文化教育观的价值取向非常鲜明,是学生自然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就是既有个人发展取向,又有社会发展取向,而且二者是统一的、融合的。坚持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价值的统一、融合、互动,这正是中国的一种表达与追求。
在教学结构上:从自然语文课堂文化的特性出发,形成自然语文课堂文化的几个维度,搭建合理的结构,进而建构自然语文的内容,即自然语文的自主性——自主发展维度、自然语文的社会性——社会参与维度、自然语文的文化性——文化学习、修炼维度。这三个维度建构了自然语文的整体框架,是完整的、合理的,用框架反映自然语文的特性,以特性来支撑框架。
在自然语文理念的落实上:自然语文课堂教学不是虚空的,它必须落实,落实在课程开发与设计中,也要落实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同时,语文学科育人的理念,也必然要求语文学科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立以及所开展的教学过程,一定要以语文为目标、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自然语文。自然语文课堂着力打造五个支撑点:一是“情”,课堂上的激情,对学生的柔情,对知识的深情;二是“趣”,讲究趣味性,创造兴奋点;三是“理”,教学中体现做人之理、生活哲理、科学原理;四是“术”,教学的艺术、阅读的技术、解题的方术等;五是“德”,良好的师德、学术的品德、研究的人格等。
在自然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上:自然语文课堂文化——“导学练”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态,体现“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导学练”
自然课堂注重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自然语文的实施,统筹各学段,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统筹各教育力量,统筹各阵地,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进而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目标。这是自然语文教学观整体思考、复杂性思维范式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表达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