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阻碍了你的幸福
幸福究竟是什么?
积极心理学之父赛利格曼说:“幸福是一种虚构的概念,包含着所有人们在追求的东西。”[1]
清华大学的积极心理学教授彭凯平说:“幸福就是有意义的快乐。”[2]
从科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一种情绪体验,感受到幸福时,你会开心地笑,会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会觉得人生很值得。
关于幸福,本-沙哈尔教授这样说过:“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你最大的障碍是内心,就是那种觉得自己配不上幸福的错觉。”[3]
各个流派的心理学者不仅发现幸福很重要,也发现,容忍幸福比追求幸福更困难。
我知道这句话会刺痛你,但这是事实。
不少人会觉得幸福就是有很多钱,有很多自由自在的时间,也有人觉得幸福就是得到想要的房子、车子,或者和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但事实却是另一番样子,我们会在自由自在的时间里迷茫,会在欢笑和拥有过后陷入空虚,会在亲密的相处里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面对这样的心口不一,心理学会给出怎样的回答呢?
幸福焦虑症
生活的悲剧就在于,当我们要在“正确”和拥有幸福两者间做出选择时,人们往往选择“正确”的道路,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幸福。
来访者丽丽,名校毕业,就职于外企,和相恋十年的大学同学刚刚结婚,但她跟我哭诉:“我很绝望,我感觉不到任何的幸福。”
细聊才知道,她的老公和婆婆都非常爱她,但她的解释是:“他们是对我很好,但什么东西能熬过时间啊!”
说到她的人际关系,她说自己有两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虽然不在同一个城市,但会陪她通宵聊天,其中一个朋友还特意跑到她的城市为她庆生。我说:“哇,好羡慕你有这么铁的朋友啊!”她说:“但是,老师,她们为什么会对我这么好呢?”
一番对话之后,我准确接收到了她投射给我的绝望,就是那种任凭生活多么美好,都一定视而不见的固执。
不难看出,幸福就是她的甜蜜负担,她期待着、享受着,但也惶恐着、压抑着。其实,这就是“幸福焦虑症”。
说得直白点儿,就是不相信自己过得好。当别人对自己不好时,就讨好、争取,但一旦别人对自己好,就开始担心、怀疑和退缩,然后把眼前的幸福拱手相让,再退回到角落里独自疗伤。
而且,一旦有了“幸福焦虑症”,人就会变得很“作”。我认识一个女孩,老公就像宠孩子一样宠着她,因为她不想要孩子,结婚三年以来,老公也一直坚持不要,还给她做饭,带她出去旅游。总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大概也不太会相信这样的幸福。
但童话般的开始却迎来狼狈的收场,她有次和闺密聚会,几杯酒下肚,闺密略带调侃地说:“人长得不怎么样,工作不怎么样,家境也不怎么样,你老公图什么呢?”一句酒后玩笑话,成了女生的求证题。
接下来的日子,她变着花样问老公为什么喜欢自己?老公说她漂亮、善良,她说这是浮夸的谎言;老公说她乐观、积极,她说这是官方话。最后,她得出了一个结论:“其实你没那么爱我,只是你自己不知道。”
想想看,是每天的早餐不香,还是每次的旅游不爽?但这些真真实实的幸福都被她抛到脑后。不被信任的老公摔门而去,留下一句话:“是,我眼瞎才找了你!”之后他们大吵了一顿,双方父母出面调解后才消停。
一定有人说是闺密太多嘴,打扰别人幸福。但我想说的是,能被打扰的幸福大都不是纯粹的幸福。
最根本的原因是幸福焦虑症在作怪,“我不配”“我不能”的标签让人对幸福的生活既向往又恐惧,好好的生活却要折腾得鸡飞狗跳。
幸福焦虑与饥不择食
有“幸福焦虑症”的人非常渴望亲近,渴望被认可和接纳,但在幸福面前,她们是极其卑微的。
我的同学笑笑,长相高挑,能力也非常强,但她一直是感情至上主义者。
她有过两份不错的工作,领导都很器重她。第一份工作中,领导安排她去海外出差,签证、护照全部准备完毕了,她却突然跟领导说去不了,因为分手了。
当然,她很快就辞掉了这份工作。半年后,她入职了第二家公司。用她的话说是重生,要拼命工作,彻底告别前男友。在工作的第六个月,她的业绩成为公司的第一名,破格升为主管。
但好景不长,她又跟前男友复合了,谈了三个月,她又一次为爱奔走,坚决辞职,原因是跟男生回老家。发小提醒她前男友不可交,结果被她拉黑。
最后,她放弃工作,瞒着家人跟着男生回了老家。
你可能会疑惑,这个男生怎么这么有魅力呢?其实,这个男生个子很矮,胡子拉碴,不善言谈,从来没有过正儿八经的工作,如果硬要找优点,大概就是家境还行吧。
但笑笑并不是贪图他的家庭条件,而是因为极度缺爱。
在她半岁时,父母离婚,妈妈出走。直到小学时,她才真正见到妈妈。后来,爸妈复婚,而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这样的情感匮乏,让她进入饥不择食的状态,对方对她稍微好一点儿,她就拼命往上靠。林文采老师在课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人极度匮乏时,垃圾也会吃。”深以为然。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在沙漠中走了三天,没有吃任何东西,你很清楚自己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就在这个时候,眼前出现了一瓶水,没有瓶盖,请问你会喝吗?
问题升级,假如你已经没有力气,而沙漠无边无际,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瓶水,水上却贴着一个“水有毒”的标签,请问你会喝吗?
我想你喝的概率很大。你或许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太无厘头,但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
真的会有人仅仅因为对方给自己剥虾,就要和他结婚,因为他很细心。也会有人因为耐不住亲朋好友的催促,匆匆忙忙地结婚,最终焦灼地离婚。
当然也有人像笑笑这样在爱面前极度卑微。这是因为饥,所以不择食,哪怕食物有毒。
幸福焦虑症的背后
幸福是一种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算幸运来临,你也会紧闭双眼,去选择最糟糕的选项。
在说“幸福的能力”这个话题前,我想再说说来访者丽丽幸福焦虑背后的故事。
她的妈妈是个极其严苛、要强、霸道的人。
她6岁时,刚出幼儿园校门的她,开心地啃着苹果,蹦啊跳啊往家走,看见妈妈冲她跑了过来,她兴奋地喊着:“妈妈!”但话音未落,妈妈就夺过苹果扔到花坛中,对她恶狠狠地说:“跟你爸一样,饿死鬼投胎吗?能不能长点儿出息。”
你能够想象到6岁的她经历了什么吗?有兴奋到害怕的落差,有失望、紧张、委屈,还有羞愧。可以说,一个6岁的孩子,心理状态由此被定格了。
她学着严格要求自己,达成妈妈所说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她总是拼命付出,但很少寻求帮助,所以她没有几个朋友。
这就不难理解,当朋友关心她时,她为什么会局促不安了。工作中的她也是如此,每当自己要表现时,就会听到妈妈的声音:“你别做梦了!”比如公司开会,她想到一个好点子,但就在开口的瞬间,她退缩了,因为想起了妈妈的声音。
就这样,带着这股怀疑和嘲讽,丽丽不断地“做梦—梦碎—再做梦”。
“你不能”和“你不配”刻在了她的身上,成为所谓的命运,妈妈的评价成了她心中的“正确”和“真相”。她为了这个“真相”,回避着所有的好。
其实,生活中像丽丽一样的人很多,我们会在离幸福最近的地方频繁出问题,因为一个人自我毁灭的基本模式是,当我们“知道”将有不幸的命运,我们就不能允许现实的幸福出现。
这就是幸福焦虑背后的创伤。所以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拥有追逐幸福的能力,而是拥有容忍幸福的能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拥有“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打造持久幸福
要理解心理资本,我们可以用银行举例。平时,我们会努力挣钱、存钱,只有这样,在需要用钱时,我们才能游刃有余,接近富足的生活。同样,在人生历程中,我们也需要心理银行,我们要不断积累心理资本,只有这样,在面对种种问题时,我们才能心有余裕,接近幸福。
“心理资本”一词来源于积极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界普遍以心理学家路桑斯、约瑟夫-摩根和阿沃利奥在2007年提出的定义为准,即心理资本是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含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具体表现为:
第一,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努力以获得成功(自信)。
第二,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
第三,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
第四,身处逆境或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逆境以取得成功(韧性)。
说到心理资本,就不得不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就是技能、经验等,关注你拥有什么;社会资本泛指社会关系,关注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社会支持;而心理资本关注的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相信自己能够做什么,你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实自我),以及你打算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自我)。
心理学家路桑斯、阿沃利奥、沃伦巴伏等人曾以422名中国员工为样本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员工的心理资本显著影响着他们的绩效工资,国内研究也纷纷证明了心理资本在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等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理资本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心理学家路桑斯曾研究出了心理资本的干预模型(见图1)。
由图可见,心理资本不是固定资产,是可以主动提升的,它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关系质量。国内研究也证明,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是可以通过干预手段提升的,且效果显著。所以,你我都有机会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图1 心理资本的干预模型
(注:提升内容不仅仅包含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学业成绩等方面均被证实与之显著相关。)
那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心理资本水平呢?心理学家路桑斯和约瑟夫-摩根等人曾编制了心理资本问卷,包含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该问卷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在本书中,我将附上该心理问卷,请在附录中查看使用。
目前,你知道了心理资本是什么,也知道了如何测试自己的心理资本水平,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们就从这四个主题出发,一起去探索和整合,做一个全新的自己,过心想事成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领域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可以选取一个人,并让他更加快乐、充满希望、道德高尚、技艺高超并且社交丰富。
今天,请毫不犹豫地选取自己,让我们一起成为我们一直想要的样子。
[1]赛利格曼,《持续的幸福》。
[2]彭凯平、闫伟,《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3]泰勒·本-沙哈尔,《幸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