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建议
《经典常谈》从古典目录分类体系出发,大体依据经、史、子、集四大类别,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十三类典籍加以介绍,勾勒了中国学术史的发展脉络。这是一部高度浓缩的学术名著,学生阅读时也需细嚼慢咽,用心品味。
◎理解吸纳,形成对于中国古典著作的大体轮廓
朱自清先生一再呼吁:“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这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就实际而言,当代中学生学科繁多而时间有限,不太可能去读完那些人们期望他们该读的著作。《经典常谈》相当于街景地图,让你不必亲临该地而能对它有个初步的了解。《经典常谈》十三篇介绍性文字,将中国古典作品里最具价值的东西网罗其中。如果我们阅读时能多做笔记摘录,理解吸纳其中的人文知识,就能够建立起对中国古典著作的基本认知。
◎反思探究,形成人文社科研究所需的基本精神
学术的基本精神是“求真务实”,虽然只是一部普及性著作,但朱先生不甘囿于成见,而非常注重对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引用与介绍。中国古典名著大都有神乎其神的传说,作者、版本之类歧见尤多。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朱先生所介绍的某些知识点与我们原来的知识储备相违背,比如孔子是不是真的“没注意这部书(《周易》)”。大家可以抓住这样的质疑点展开探究。七十年之前,朱先生以最新的学术成果破除了一些人们对于古典著作的迷信与偏见;今天,我们又可利用学界的最新成果更正一些朱先生的缺漏与偏见。这样去读,我们会有长进,朱先生也会因为后代学人超越自己而欣喜。
◎模仿建构,提升学术文体深入浅出的表述能力
阅读《经典常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作者所谈的是艰深晦涩的古典作品,而书里的语言却是晓畅通俗的。为了增强作品的可读性,朱先生避免大段大段地引用原典文句,也不去生硬地翻译那些文句,而是将古典作品内化于心,用优美的散文语句去重述经典。这样,不仅消除了读者对于古典作品的畏惧感,也保证了全书总体语言风格的协调统一。读者可以模仿朱先生的方法,用晓畅浅易的语言去重述一部自己熟悉的古典作品,看看自己的表达能不能做到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