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兰多特
Turandot
剧情梗概
第一幕,第1场:鞑靼王在战争中被打败,王子卡拉夫(男高音)逃到北京城。从前的仆人巴拉克(男中音)认出了他,向他谈起中国公主图兰多特(女高音)及她残酷的法令——求婚者必须猜出一组谜语,猜不出者斩首。撒马尔罕皇后(女高音)出场,打断了谈话,儿子被处死令她唏嘘不已,她愤怒地将图兰多特的画像掷在地上。卡拉夫捡起画像,怀着满腔爱火冲向宫廷。第2场:太监总管特鲁法尔迪诺(男高音)正安排属下为新一轮猜谜布置大厅。卡拉夫为了图兰多特铁了心要冒死一试,并拒绝透露身份,皇帝阿尔托姆(男低音)、大臣潘泰龙(男低音)和塔尔塔格利亚(男低音)都无法阻止他。图兰多特的密友阿戴尔玛(女高音)认出卡拉夫就是自己从前的心上人,但什么也没说。猜谜仪式开始了。宣布第三个谜面前,图兰多特撩开了面纱,她的美貌使卡拉夫几近晕眩。卡拉夫揭破了全部谜语,图兰多特却拒绝履行婚约,卡拉夫表示只要公主能猜出他的姓名就不勉强。
第二幕,第1场:莺歌燕舞无法平息图兰多特的怒火。特鲁法尔迪诺没能诱使熟睡中的卡拉夫说漏嘴;阿尔托姆则称已从一封密函中得知了关键信息;最终是阿戴尔玛——为了自己得到卡拉夫——悄悄向公主透露了姓名。第2场:图兰多特身着丧服向聚集的民众公布了卡拉夫的名字,却随即宣布履行婚约。所有人都又惊又喜,只有阿戴尔玛郁郁寡欢。歌剧在欢快歌舞中结束。
评介
和《丑角》一样,《图兰多特》保留说白,不然两者除包含喜剧因素外鲜有共同之处。两部歌剧的联袂上演妙趣横生而富于异国情调,首演时即大受欢迎。现在它们常被拆开单独上演,伴以其他作曲家的短小歌剧。
布索尼原稿中的许多旋律素材都取自A.W.安布罗斯的《音乐史》。为了说明非欧洲风格音乐语言最早的发展状况,历史学家列举了据称是中国、阿拉伯、拜占庭、印度和努比亚的曲调。这些片段在记谱及和声语汇上往往显示出与西方音乐有着粗略的相似之处。正是安布罗斯挖掘出的这种文化共性支撑着布索尼的音乐观,如其在《新音乐美学试论》中所阐述的:“歌剧一开始就包含了东西方各种乐思,一经出现就应该贯穿始终并互相交融。”布索尼也并未囿于安布罗斯的理论,他在《图兰多特》中还引用了民歌《绿袖子》的旋律,并通过两把长笛和两架竖琴予以相当精妙的诠释。
1911年普契尼观看了M.莱因哈特的《图兰多特》,不久萌生了创作同题材歌剧的念头。他突出了故事的异国情调及蕴藏的冷酷气质,同时减少喜剧成分。布索尼笔下的皇帝睿智而仁慈,普契尼却将他刻画成一个衰老懦弱的君主;普契尼赋予图兰多特“冰雪公主”的形象,布索尼却步歌德的后尘发现她“非常微妙”。女仆柳儿一角则是普契尼的创造,和戈兹笔下的阿戴尔玛截然不同。最重要的是,普契尼的歌剧是一出悲剧,需要调动大歌剧院全部音乐及戏剧资源予以支撑;而布索尼所作却是一出喜剧,配有小编制的管弦乐队和较弱的合唱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