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教育法:你马虎了
有一天晚上,我儿子拿出卷子让我签字,我看了看,数学:92分。
我儿子考试已有日子没见过满分了。这次他一共错了三道题,错处都比较别致。
他从一年级起,所有的考试就几乎都有这种错误,比如,四条连线他连三条,写着写着写串了行;再比如,干脆有一道题没看见。到了三年级,各方面都开始往更深的层次学,学习解题方法时就错在计算部分,写起大作文就忘个标点、少个空格。不分科目,文理兼顾,相当公平。
他一直挺会自省:我马虎了。
这话是从家里帮我们辛苦带孩子的老人那里学的。每次当着他们的面我跟我儿子一起修改考试错误时,总有慈祥的声音响起:“又马虎了吧,呵呵,呵呵。”
其实我对满分这个事情看得比较透,毕竟当年我也不是什么优秀的学生。我特别相信基因,所以也没有规定他一定要得几个满分,但是这种比较匪夷所思的错误,我接受不了。
因为这总让我想起我自己。
“马虎”这个词,坊间的来历可以说相当不科学。
据说宋代时京城有个画家,作画跟所有的艺术家一样,颇为意识流,随心所欲,想到哪儿画到哪儿,不了解他的人看了就很糊涂。有一次他画了一个老虎脑袋,正好有人上门来请他画马,于是他就很随性地在虎头下画了马的身子。求画的人问他:“您这画的是马还是虎?”他跟人家说:“马马虎虎!”来人一听,心说蒙谁呢,就没要这幅画。画家一瞅可惜了,便将画挂在自己家的门厅里。画家的大儿子见了问他画的是什么,他说这乃虎也;小儿子问他,他又很随机地说此为马也。
没过多久,大儿子外出打猎,看见远处奔跑着一匹四蹄腾空的骏“虎”,于是哥们儿激动地掏出弓来把它射死了,导致画家给人家马主人赔了不少钱。这还不算完,小儿子外出,远远看见一匹斑斓猛“马”,大花纹别提多好看了,于是冲过去按着马屁股就要往上骑,结果被“马”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烧了那幅画,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如果是现在,我们就不能过于批评画家,后世的毕加索也走了条没什么老百姓看得明白的路线,但不耽误他成为大师;虎头马身这种艺术形式也不能算是画家首创,狮身人面像一直是世界奇迹。
这个故事一看就很民间,山寨气息很浓厚,听起来也生硬——小时候,我奶奶经常用这种方法给我灌输真理。但这个故事我挺喜欢,因为它特别可取的就是,狠狠地扇了马虎一大嘴巴,清脆响亮。
打小我就会说我有马虎的毛病。自打有了自我评价这个概念,给自己挑毛病绝对少不了马虎这一条。“下学期我要改掉马虎的缺点”可能是我儿童时期写过的最多的口号,仅比“我胸前的红领巾更红了”的次数少那么一点点而已。
这个毛病我一改就改了好多年——我绝不相信它在那个岁数比克制早恋更难,改不了是有绝对理由的。很多时候,你以为你是做不到,其实你是不想做。
承认自己脑子笨或者品质有问题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不但自己难以接受,父母长辈也听不下去,于是亲子双方就必须志同道合地找到一种不触及灵魂而又能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催生了不少掩耳盗铃式的教育法。挺微妙的。
“这道题到底得几?”
“得8。”
“怎么现在知道了?”
“又马虎了。”
“嗯!下次认真啊。”
“嗯!”
双方友好而舒服地结束了对话,既提出问题、找到毛病、走完标准流程,又让双方都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不是不会,而是粗心,何乐而不为?
所以我小时候犯什么错误一沾上马虎,内心立刻就觉得非常安宁:明明什么都会,就是做得不对,好可惜呢;虽然做得不对,但是我什么都会,脑子没问题!相当平静了。
再到后来,我慢慢觉得马虎是一个特别好使的毛病,简直是人类甩锅之光,给了无数孩子和家长前进的勇气和释怀的心胸,“这孩子就是马虎”说起来甚至有种隐隐的可爱。
一个毛病,搞成这样,简直不要太仗义。
然而长大后,这个毛病到底带给我多大危害,我不想多说。反正现在你们看我的公众号,错别字还是不少。
这个世界上智商特别高和特别不高的人都是少数。事实上,大多数跟你争食吃的人脑子都没什么毛病,但轮到做事情,就有人聪明有人笨——我小时候就属于毫无疑问的笨,我笨在不打算让自己变聪明。
这种笨和聪明都与智商无关。
马虎这个毛病让我小时候认为我是一个身怀绝技的人,只不过这次深藏不露,哪天我认真正经起来,江湖定要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班里的排名搞不好要洗次牌呢。至于今天的80分,我就当再蛰伏一次,马虎了——反正我什么都会。颇有点大智若愚的高深。
直到我发现我其实是大愚弱智。
现在回想起来,每一次用马虎解释问题,都让我更笨一些,而一次次心安理得地享受这种马虎,让我最终丧失了变聪明的机会。
马虎,为多少中国式掩耳盗铃教育法提供了出口。
我们家长总认为,孩子脑子没问题就好,大方向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至于细致、投入这些品质,等到他成熟的那天自然就具备了。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而现实是,凭借智商创造的成功,并不比做事细致创造的成功多——恐怕还少得多。我很担心家长们今后会面临接受现实的痛苦,毕竟这个世界没几个能光靠智商吃饭的人。
野心是不错,但智商是硬伤。
所以现在家里人一提马虎,我就马上跟我儿子说:“不要总说自己是马虎,马虎就是学习能力低,马虎就是做事能力不强,马虎是另外一种笨。但这种笨可以改,而且什么时候都可以改,越早就越好改。但如果你习惯了马虎,就很难改。你如果不想成为一个智商正常的笨人,就不要总拿马虎说事。”
这种我自认为是拨乱反正的行为让我挨了不少白眼。家里人认为我偏要把问题扩大化,都认定我成心找茬儿、故意刁难,专找难听的说,本来一句“呵呵呵,马虎了”就过去的事,非要一脸严肃地说上半天打击孩子。
可是,我作为一个不那么聪明的家长,最大的优势就是带着自我反省去承上启下。
鉴于马虎这个毛病害得我现在脑子都不那么灵光,我认为,我这个白眼还得继续挨下去。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在教育孩子时,不少家长拿“马虎”当台阶,认为只要脑子没问题,马虎也不是问题。甚至说到马虎,还有那么点暧昧,仿佛孩子只要智商不低,下回说不马虎就能不马虎了。
我们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把重点搞偏。我说的偏并不是不应该教育,而是教育的着眼点在哪里。比如,我见过不少家长,自己的孩子不会拼拼音,或者没学会认钟表,而别的孩子在这个年纪已经会了,就会觉得这是天大的事,心里特别着急,教育孩子时也跟着急起来,为今天、此刻、马上必须要学会拼音和认钟表的目标搞到场面难以收拾,但说到诸如“马虎”一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毛病,反而不觉得“危机重重”。
知识固然重要,但从长期来看,对一个人来说知识是动态的、需要更新的,甚至是可以过时的,而这些知识被时间冲刷后还能留在孩子身上的,才是孩子真正“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