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如何正确地跟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啊

寒暑假结束后,许多孩子都难以收心。学习态度回不到原位,无论做作业还是复习功课,都是不催不做,做出来也是质量堪忧。

我想,作为父亲,有必要做一次开学动员,调动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用什么手段逼都不如他自己自觉地学。

但是,动员做不好就成了威胁恫吓或者是说教,就很没必要了,既达不到效果,也破坏了团结,所以面对越来越大的孩子,这动员到底该怎么做,我有点困惑。

鉴于我的人生经历和见闻,唯恐稍不留神,动员的话就成了“你可得好好学啊!”的口头禅——这话虽然没问题,但总有种拿不出道理、只管下结论的流氓气质,而且在我小时候,这句话后面常常跟着“不然长大了要饭去!”,颇具恐吓效果。

尽管过了这么多年,这句口头禅家长们依然传承得很好,虽然鲜有“要饭去”的说法了,但也与时俱进地多了些更具体的。不是我耸人听闻,这句话在当代家长间见缝插针、张嘴就来的程度,堪比“你瞅瞅那谁家那小谁”。

10年前,《哈利·波特》出到最后一本。

那时我正在一个发行企业任职,主要负责原版图书进口。公司打算借着当年哈利·波特风靡一时的东风,推一批Scholastic(美国学乐出版社)出版的美版《哈利·波特7》原版,并为随后的收藏套装造势。公司营销部门打算搞得大一点儿,把卖场从门店挪到了大街上,还在全公司征集哈利·波特的扮演者。我当年脸上还没有这么多褶子,又是“哈迷”,而且发售日期当月某日正好是我的生日,营销部就盯上了我,直接找到部门领导,动员我支持营销活动。

我内心是很拒绝的,但我只能答应。

我这种“社恐”,本是最忌讳被别人盯着看,但当年却一腔热血,硬着头皮在人流密集的商业街上扮起了哈利·波特。如今我收藏了一支做工相当精美的斯莱特林的魔杖,但当年那一身衣服却相当山寨:我披着身麻袋一样的巫师袍,戴着副傻大的黑色圆框眼镜,手里捏着根小棍儿——那至多算是一根树枝——站在展板前不知如何是好。

营销同事说:“你不要光站着,走一走,挥挥魔杖、念念魔咒,搞一搞气氛嘛。”于是,我就只好僵硬地溜达,行走间不时挥一挥树枝,嘴里念念叨叨,像极了一个刚从医院跑出来的满世界游荡的神经病,十分想自我施展“阿瓦达索命”。

我越不自在,嘴里就念得越快。一对父子路过,孩子停下来看我的时候,我正在用一嘴胡同口音高速连读“滑稽滑稽”“摄神取念”“阿尼玛格斯”这几句咒语——前段时间有一个段子猜“大猴儿峦”的意思,充分说明了北京土话吞音和“懒舌”之严重——我是绝对掌握这门技巧的人,所以孩子很吃惊:“爸爸,他说什么呢?”

父亲一只手放在孩子右耳,把他向自己拉近了些:“咱不听他胡说八道!”

我有点委屈:人家可是个正经巫师。

“爸爸,他为什么要胡说八道?”

“你想想,这么热的天,他穿成这个德行在大街上折腾,他能不胡说八道吗?”

孩子点了点头。我几乎热泪盈眶。

“爸爸,那他为什么要穿成这个德行折腾呢?”孩子的用词跟父亲高度统一。

“你看看人家,”这位父亲向我堆书的同事那边努了努嘴,“这都一个单位的,人家都能踏踏实实卖书,他就只能跟着转悠,然后胡说八道,为什么?”他像狄仁杰一样自信地分析我身上的惨案,并适时地向“元芳”发起“怎么看”的提问,没等“元芳”谈意见,他抢着说出案情,“他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啊!”

“元芳”沉默了。

“所以,爸爸为什么一直让你好好学习?你长大了没文化,就得像他,热出这么一身白毛汗。你可得好好学习啊!”

孩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的眼泪终于喷涌而出,伴随而出的是同事们的大鼻涕泡。

今年5月,我带着孩子去了趟扬州。下了火车,我们先去了瘦西湖游览。

天气很好,游人颇多,像我一样带孩子的也不少。随着人流走到几株晚樱前,一个姑娘向她身边的男士叹道:“呀,扬州还有樱花啊?樱花不是都在日本吗?”声音不小。

男士捋了捋因低头看花牌名字时调皮地从头上掉下来的一缕秀发说:“这你就不懂了吧!”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我想他可能是对樱花在我国领土内已有相当长的种植历史比较了解,要对女朋友进行科普了。如果他的学识像他几乎崩开的衬衫里的肚腩一样广博,不妨一听。周围几个家长和孩子也纷纷做倾听状——三人行必有我师,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

只听这位师傅说:“你吧,就是读书少。扬州早就有樱花了,日本人都是跟我们学的。咱们有句古诗里早就说过,樱花三月下扬州啊!”

围观群众嘴里有水的基本上都没存住,集中为瘦西湖的樱花灌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包括那位姑娘在内的成年人,大多懂得打人不打脸的道理,大家虽都一脸尴尬,眼神飘忽,嗓子也都突然犯了毛病,咳成一片——尤其是那位姑娘,脸色像练乾坤大挪移走火入魔一样,绿一下红一下,相当让人心疼——但人们都强行压下了翻涌的气血,咬着牙愣是都没张嘴,“呵呵”地转身要散。

但天真的孩子们打从皇帝穿新衣服时就有缺心眼儿的毛病,到如今都没个长进。

“爸爸,不是‘烟花三月下扬州’吗?”一个孩子喊道。

一只公鸡打了鸣,全村的鸡都压不住了,孩子们纷纷响应,要求家长做正式的解释。

被第一个问到的父亲也许感觉自己责任重大,他思索了片刻没有说话。我想他一定在“留面子”和“说真话”之间纠结了一下。“对,儿子,你说得对,正确的是烟花而不是樱花。”正直战胜了虚伪。孩子们露出了笑脸。

姑娘见状一把甩开那位男士的手,迅速走向前方,男士捋着头发追了过去。两人隐入了不远处的绣球树丛中。

这位父亲继续慷慨激昂地说:“所以说,你可要好好学习啊!不然今后连媳妇都找不着!”

孩子们瞬间严肃起来。

去年我得空带孩子去了趟苏州,去名园“留园”逛了逛。

留园名声在外,自是建筑精美、布局有致,但园林“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的变化,成年人尚且未必能欣赏透彻,遑论孩子,他们蹦蹦跳跳看看热闹也就够了。

天气炎热,逛了一会儿找了一个长廊休息,很多游人在此避暑。我们坐下没多久,又来了一家三口。

父亲戴一副复古眼镜,招呼家人坐下的时候态度温和、声音轻柔,不似有些人大呼小叫,而是颇有些文化人的气质,形象很好。

一家三口坐了一会儿,这位父亲问道:“你觉得这个园子美不美?”声音仍旧轻柔。

孩子答道:“美!”

“大不大?”

“大!”

“好不好?”

“好!”

“你知道这园子是谁建造的吗?”

“不知道!”

父亲拿出手机查了查,开始念:“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为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私家园林。”

“哦。”

“你知道徐泰时是谁吗?”

“不知道,爸爸。”

父亲点了两下手机,又念:“徐泰时,又名三锡,在徐氏世系中,为徐朴的曾孙。”他停了一会儿,好像是在筛选有用的信息,然后继续念,“万历八年,他参加殿试中了进士,即更名‘泰时’,时年四十一岁,授工部营缮主事,主持修复慈宁宫,亲自详细筹划并指挥施工。因有功劳,擢为营缮郎中。后建造寿陵,相土以定高下,精心核算,省钱数十万,充分展示了他的经营和管理才能。被赐麟服,以彰宠异,又进秩太仆寺少卿。”

孩子点点头。

“那你知道徐朴是谁吗?”

“不知道,爸爸。”

我推断他可能要对“祖辈都是文人”的优势进行一番论证。

父亲轻点手机,温柔地念道:“徐朴,纺织工程技术专家。早期重点研究东北棉纺纱性能,细纱双皮圈牵伸装置,对棉纤维伸直度的理论研究有突破。在担任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期间……哎,不对,这不是那个徐朴。”

他快速地动了几下手机:“没有这个徐朴。”他有点尴尬,“反正徐朴就是徐泰时的祖爷爷。”

“哦,爸爸。”孩子看起来搞懂了祖爷爷和曾孙子的关系。

“孩子,徐泰时读了很多书,考取了功名做了官,是非常有才华的一个人。所以,这样的人才能建造这样的大院子。”

“哦,爸爸。”

“你看现在的房子贵不贵?”

“不知道,爸爸。”

“很贵的,儿子。”

看到孩子点头,父亲继续说:“那你知道为什么有的人能住这么大的房子,有的人只能租房子甚至没有房子住吗?”声音除了温柔,还加入了苦口婆心,听了让人非常感动,“因为只有好好学习的人,才有房子住。不好好学习,今后连住的地方也没有,只能睡在大街上。所以你可一定要好好学习啊!”

这位父亲文化人的形象瞬间崩塌了。我认为这番话,跟我小时候我奶奶咬牙切齿地跟我说“晚上一定要待在屋里啊,出去了有大马猴子吃了你”没有太大本质上的区别。

这件事挺有意思。

家长们总是希望激发孩子学习的激情,不管是通过打击或贬损别人,还是从自我危机感出发,都无所不用其极。但不论我是儿时作为接受者,还是成年后作为旁观者,就我的感受而言,激发学习热情大多不是什么快乐的经历——尽管有时候我旁观时也很欢乐。

所以在这件事上,我很忌惮,我不想让这件事变成一种压迫式的灌输。但面对孩子这种学习经常不在线的状态,不谈一谈也看不过去。因为我坚信,“大撒把”的家长一定有一个能“大撒把”的孩子,我绝不认为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那么教育。

于是我绞尽脑汁想了两天。我想,学习的主动性要来自快乐的动力,如果学习跟快乐联系不到一起,那么就很难说服他。他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不能限制,但我要告诉他,专注的学习是非常有助于他今后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的。

于是我来到他屋里,打算聊聊。

“儿子,你觉得一个人最舒服的状态是什么?”

“躺着。”

“不是,我是说,状态,不是姿态,就是你想今后怎么样生活心里才舒服。”

“不好说。”

“我认为今后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说简单点就是你想去做这件事,不会有太多困难就可以做,至于做不做完全在于你的意愿,那就是比较舒服的状态了。你觉得呢?”

他歪头想了想,又点了下头:“嗯,这样确实不错。”

“但是这种状态可不是白白就能获得的,”我说,“起码对大多数人来说,得为这种状态而努力。”

他听得认真,我讲得走心。

“有时候我们可能要迂回地获得这种状态,比如学识、能力、工作,这些东西可能不能直接赐予你这种状态,却是保证这种状态的途径。在你这个年纪,学习、爱好、体育锻炼等是今后的基础,所以我希望你能理解,学习这件事,不是为我,不是为你妈妈,而是为了你自己,为你自己能获得那种状态,能追求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他也开始认真思考。

我觉得这番话,可能比当代大马猴子类型强一些,我觉得自己说得比较诚恳,也比较务实,效果还是应该值得期待的。

我接着说:“你觉得爸爸说的有道理吗?”

“嗯,有道理。”他点头。

“行,你觉得有道理的话今后学习的时候要更专注。好好写作业吧!”我转身向屋外走去,背影可以说相当酷了——当父亲的,话点到就可,不用多说。现在教育孩子容易吗?连身段也要研究。

“爸爸。”他喊住我。

“怎么了儿子?”我回过头,瞬间变回笑脸看着他。

“我如果就想当个要饭的,现在还用写作业吗?”

谨慎喝鸡汤,我来刮刮油

几乎所有家长都了解让孩子好好学习的意义,但对于学习目的理解得不那么狭隘的家长却少之又少。“不好好学习就出去要饭去”成为我们那个年代家长对孩子最简单粗暴的动员和激励,当然,随着社会进步,“出去要饭”也慢慢转变为“捡破烂儿”“扫大街”“摆地摊儿”之类的活计——可惜几乎没有孩子会因为害怕“出去要饭”而成为努力学习的孩子。

让孩子理解学习的意义,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绝不是家长在突发奇想后咬牙切齿地吓唬孩子“出去要饭”就可以解决的。你在孩子面前展现出的气质,远比这些说教重要得多。你是否从学习中获得了更加高远的快乐,你是否一直保持着学习的态度……这些才是让孩子意识到学习不应该是家长逼他做的事情,也不是家长为了让他“出人头地”强加给他的意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