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项目二 脏腑

任务一 五脏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五脏之间的各种生理功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其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一、心

心位于胸中,居两肺叶之间,有心包卫护于外。心,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因此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气能够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且有助于血液生成。因此,《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心之所以能够维持血脉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心气。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川流不息,营养全身。进而出现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的表现。血液的正常运行,也有赖于血液本身的充盈。如果血衰少、血脉空虚,同样也能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搏动和血液的正常运行。如果心气不足、血液亏虚、脉道不利,势必形成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从而可见面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外在表现,甚至会发生气血瘀滞、血脉受阻,导致面色灰暗、唇舌青紫、心前区憋闷和刺痛,以及脉涩结代等外在表现。

(2)主神志: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所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如人的面色、眼神、言语、肢体活动姿态等;狭义的神,是与心直接关联的神志,如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虽然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是大脑的生理功能,但在中医学藏象理论中则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主神明的功能分不开的。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与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

2.心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藏象学说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忧、思、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适度的喜属于良性刺激,有益于心的生理功能。但是如果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

(2)心在液为汗:汗是由津液生化而成的,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的说法。血为心所主,心血充足,则津液充足,汗液也不会匮乏。而且汗的生成受到心神的调节,例如精神紧张时会出汗,因此又称“汗为心液”。

(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当心气旺盛,血脉充盈时,面部红润有泽;当心气不足时,则可见面色苍白、晦滞;血虚则面色无华;血瘀则面色青紫等。

(4)心在窍为舌:心的生理病理表现可以通过舌象的变化表现出来。如心的阳气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的阴血不足,则舌质红绛瘦缩;心火上炎则舌红,甚至生疮;若心血瘀阻,则舌质暗紫或有瘀斑;心神志失常,则舌卷、舌强、语謇或失语等。

二、肺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个。由于肺在五脏之中,所处位置最高,故称“华盖”。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肺上通喉咙,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为表里。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肺主气的功能主要包括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全身之气都由肺所主。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主要来源于肺吸入的清气与脾消化饮食后,吸收的精微物质的结合。呼吸之气,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2)主宣发和肃降: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排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三是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因此,肺失于宣散,即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病理现象。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二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肺的宣发和肃降,在生理情况下互依互存,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

(3)通调水道:肺对体内水液的运行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不但能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至全身,而且代谢之后以汗液的形式排泄出毛孔;肺不但能将吸入之清气下纳于肾,而且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如果肺的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将会发生水液在体内停聚,出现痰饮、水肿等病变。

(4)朝百脉、主治节:肺与全身的血脉都有密切联系。血液通过经脉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送到全身,因此肺的作用是助心行血。心脏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而血液运行,又依赖于气的推动,肺主呼吸,因而调节着全身的气机,所以血液的运行,亦有赖于肺气的调节。肺主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人体的呼吸运动通过有节奏地一呼一吸,完成气体交换;二是治理和调节气机,调节其升降出入运动;三是助心行血;四是调节津液的运行和排泄。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2.肺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1)肺在志为忧:忧愁和悲伤,都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绪反映,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主要是不断地消耗气,因而忧和悲同属肺志。悲忧的情绪易于伤肺,反之,在肺虚时,较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2)在液为涕:涕有润泽鼻腔的功能。鼻为肺窍,正常情况下,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如果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流黄浊涕;肺燥,则少涕。

(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具有宣发卫气、输精皮毛等生理功能。当肺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皮肤致密、有光泽,能够抵御外邪侵袭;反之,肺气虚时,易多汗、易于感冒,或出现皮毛憔悴枯槁等现象。

(4)在窍为鼻: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和喉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的说法。鼻的嗅觉与喉部的发音,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声音能彰。《灵枢·脉度》说:“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正由于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喉的证候,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音哑和失音等。

三、脾

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于脾胃,脾和胃相为表里。脾和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气血津液的生化,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五行属土,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主肌肉与四肢。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脾具有把食物化为精微物质,并运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胃和小肠消化与吸收食物之后,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同时,也有赖于脾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因此,脾的运化功能旺盛,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机体提供充分的营养,确保正常生理活动。反之,若功能失常,则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病变。

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将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脾的运化水液功能正常,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反之,会引发水肿等问题。

脾胃的功能,在养生护理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饮食营养,而且要善于保护脾胃;如在患病时,针对病情进行忌口,用药时也要顾及脾胃等等,都是其具体应用。

(2)脾主升清:“升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进而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用以营养全身。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若脾气不能升清,则可出现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脾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或内脏下垂等病症。

(3)脾主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运行的功能。脾统血主要依赖气的固摄作用。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固摄作用也较健全,不会出现出血;反之,易导致便血、尿血、崩漏等症状。

2.脾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1)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度等情况,会影响气的正常运动,导致气滞和气结。由于气结于中,影响了脾的升清,所以常能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

(2)脾在液为涎: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滋润口腔的作用,进食时有助于食品的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中,但不会溢出。若脾胃不和,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口涎会不自觉流出。

(3)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能够运化水谷精微,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营养物质,使其健壮。因此,脾的运化功能强健,则人体肌肉壮实;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则肌肉瘦削无力。人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所运化的营养物质。因此,脾气健运,则四肢活动有力;若脾失健运,则四肢倦怠无力。

(4)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主消化,因此饮食、口味等与脾的功能有关。脾胃健运,则口味正常、食欲旺盛;若脾失健运,则会出现口淡无味、口腻、口苦等异常的味觉,影响食欲。脾的功能状态会在口唇的色泽上表现出来。口唇的色泽红润,说明脾的运化功能良好。

四、肝

肝位于腹部,右胁之内。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肝与胆互为表里。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肝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使其能够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调畅气机:机体各脏器的活动,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肝的疏泄功能能够调节气的平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和、经络通畅,脏腑、器官等活动正常。如果肝的功能异常,则肝的疏泄功能减退时,会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等病理现象;如肝的疏泄功能过盛时,会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等病理表现。

2)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肝的疏泄功能通过调畅气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津液代谢。气机郁结时,可导致妇女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也会导致痰饮、水肿。

3)协助脾胃的运化功能:肝通过疏泄作用协调脾胃的运化功能。如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不仅能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出现眩晕、泄泻等病证,还能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出现嗳气、腹胀等表现。胆与肝相连,胆汁的分泌与排泄,也是肝主疏泄功能的一部分;肝气郁结,会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黄疸等病证。

4)调畅情志: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肝的疏泄功能通过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活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血和调、心情开朗;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肝气郁结、心情抑郁。反之,在反复持久的情志异常影响下,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

此外,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与肝的疏泄功能也有密切关系。

(2)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容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肝内须贮存一定的血量,才能濡养自身,抑制肝阳过亢,维护肝的疏泄功能。肝通过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支持正常生理活动。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在肝的调节下,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以及外界气候的变化等因素而改变。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肝脏就把所贮存的血液向机体的外周输送,以供机体的需要。当人体在安静休息及情绪稳定时,机体外周的需血量相对减少,部分血液便藏之于肝;当肝藏血不足时,可引起头晕目眩、肢体乏力、月经量少,甚则闭经;当肝不能藏血时,会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便血、月经量多,甚则崩漏等。

2.肝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1)肝在志为怒:怒是机体的一种不良刺激,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大怒势必造成肝的阳气升发太过,称为“怒伤肝”。如果肝的阴血不足、肝的阳气升泄太过,则稍有刺激,即极易发怒。

(2)肝在液为泪:泪有滋润眼睛、保护眼睛的功能。正常情况下,泪液润目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病理情况下,可出现两目干涩、目眵增多等。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是联结关节、肌肉的组织,能够维持肢体、关节运动的屈伸或转侧。肝血的营养和肝阴的滋润保持筋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肝阴血不足,会出现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易疲劳等症。爪,包括指甲和趾甲。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否则爪甲软薄,易变形脆裂。

(4)肝在窍为目:肝的经脉上达于目,目的视力有赖于肝气疏泄和肝血营养。因而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目上反映出来。如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肝火上炎,则目赤生翳等。

五、肾

肾位于腰部两侧,左右各一。肾在五行属水,因此它的主要生理功能为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代谢。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志为恐与惊,在液为唾。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于肾与膀胱,肾与膀胱相为表里。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对于精气有闭藏的作用。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来自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通过饮食摄入的“后天之精”相辅相成,在肾中密切结合形成肾中精气。肾中精气与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联系紧密。人在出生以后,“先天之精”不断地得到“后天之精”的培育,逐渐充盈肾中精气,出现了幼年时期的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肾中精气的不断发展,到了青春期,逐渐产生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称作“天癸”,于是男子就产生精子,女子就按期排卵,性腺的发育日趋成熟,具备生殖能力。以后,随着肾中精气由充盛转向衰退,天癸的生成亦随之而减少,甚至耗竭,人也就从中年而转入老年。

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可以概括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肾阴和肾阳的平衡如果遭到破坏而又不能自行恢复时,即形成肾阴虚或肾阳虚。出现内热、眩晕、耳鸣、遗精、口舌少津等肾阴虚证候;或是出现疲惫乏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遗尿失禁、性功能减退和水肿等肾阳虚的证候。

(2)主水:主要是指肾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特别是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更是与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直接相关。而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肾主水功能失常,则可引起尿少、水肿或者小便清长、尿量大增等病理现象。

(3)主纳气: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协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肺的呼吸如要保持一定的深度,有赖于肾的纳气作用。因此,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调和;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呼吸就表浅,可出现气喘等病理现象。

2.肾与志、液、体、窍的关系

(1)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机体的不良刺激。人在恐惧的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气迫于下焦,下焦胀满,甚至导致遗尿。

(2)肾在液为唾:唾为肾精所化,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若多唾或久唾,则易耗损肾中精气。古代养生提倡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口后,咽而不吐,则能回滋肾精。

(3)肾在体为骨,生髓,其华在发:肾的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如果肾精亏虚,骨骼失去骨髓的营养之源,便会出现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的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齿与骨同出一源,牙齿也需要肾精滋养。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至早期脱落。

头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青壮年时,由于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老年人的精血多虚衰,毛发变白而脱落,这是正常规律。但如果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早脱早白者,与肾精不足和血虚相关。

(4)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耳的听觉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听觉灵敏、分辨力较高;反之,可见听力减退,或见耳鸣,甚至出现耳聋。老年人的肾中精气多有衰退,因此听力多减退。

二阴指前阴和后阴。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肛门。尿液的排泄须依赖肾的气化作用。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肾的藏精和固摄作用与人的生殖功能密切相关。肾与后阴的关系主要通过影响脾、大肠和肛门的功能来实现。肾阴不足时,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时,可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肾的固摄失常时,可致久泄滑脱。

任务二 六腑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精微,排泄糟粕。六腑在传化水谷的过程中需要保持通畅下行,因此也有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说法。

一、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属于奇恒之府。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下,肝和胆互为表里。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肝的疏泄功能调节胆汁的化生和排泄。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通,脾胃运化功能也健旺;反之,出现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如果胆汁上逆,则可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如果胆汁外溢,则可出现黄疸。

二、胃

胃,又称胃脘,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即接受和容纳食物,并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经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胃的功能依赖于胃气的推动,胃气的运动以降为主,经胃腐熟后的饮食物必须下行入小肠,才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以通为和,以降为顺。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还会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胃气进而上逆,还可出现暖气、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三、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相连。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1.受盛化物 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饮食物通过在小肠内的停留,促进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进行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2.泌别清浊 小肠将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并将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同时小肠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尿液量的多少与小肠泌别清浊功能有关。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反之,则大便变稀薄,而小便短少。小肠的功能与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有联系。因此,小肠的功能失调,可引起浊气在上的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也可引起清气在下的便溏、泄泻等症。

四、大肠

大肠上接小肠、下接肛门,与肺互为表里。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经过小肠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大肠的传导变化依赖于大肠之气的推动。其功能失常会出现便秘、腹泻等。

五、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尿器官。膀胱和肾互为表里,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膀胱的功能,全赖于肾气的固摄和气化作用。如果固摄不足,主要表现为尿频、遗尿、小便失禁;如果气化不利,则见尿闭、淋漓不爽等。

六、三焦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它既是对人体胸腹部为及其所藏脏腑器官的划分,也是对某些人体生理功能的概括。上焦包括横膈以上的胸部、心脏、肺脏和头面部,称作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于上焦,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所以称“上焦如雾”。如果外邪侵犯上焦,可见心烦、心悸、咳嗽、胸闷等。中焦指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和胃、脾、肝、胆、小肠。“中焦如沤”概括了脾胃肝胆在消化吸收方面的功能。如果中焦失常,则可见腹胀、呕吐、腹泻等。下焦包括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如小肠、大肠、肾和膀胱等。下焦的生理功能概括了肾与膀胱在生成和排泄小便方面的功能,也称为“下焦如渎”。如果邪侵下焦,可见尿少、尿频、尿急、尿痛等肾与膀胱的病变。

三焦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协调全身的气机和气化功能 元气,是人体的根本之气,它源于肾,经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温养脏腑组织。如果元气虚弱、三焦运行不通,则可引起某些部位的气虚现象。

2.主管水液运行通道全身的水液代谢 是由肺、脾胃和肠、肾和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三焦将脾、肺、肾联结形成水液输布系统。三焦所具有的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作用,使其成为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三焦的上述两个方面的功能相互关联。水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人体的气又是依附于血、津液而存在的。因此,气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血或津液的通道;津液升降出入的通道,必然是气的通道。

任务三 奇恒之府

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形态多属中空,与六腑相似,而在功能上主要贮藏精气,与五脏类同,它不同于五脏六腑,但又具有脏腑的一些恒常特性,因此称为“奇恒之府”。

一、脑

脑居于颅内,由髓汇集而成。脑能够调节全身的生命活动,主宰五脏六腑的功能,是生命活动的中枢。中医学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故曰“心藏神”。同时,又把神分为五种不同表现的神,即魂、魄、意、志、神,这五种神分别归属于五脏,但都是在心的统领下而发挥作用的。临床中发现,精神活动与心、肝、肾三者关系最为密切,因此精神活动的异常,多可从这三脏分析。人体各种感觉器官,分别接受外来的声、光、味等刺激,脑通过经脉接受刺激而产生感觉,从而主管感觉和运动。脑的功能失调可导致耳鸣、目眩及精神萎顿等病变。

二、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位于小腹、膀胱之后。具有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女子约从14岁开始,女子胞逐渐发育成熟,月经来潮。成年受孕之后,子宫就成了孕育胎儿的场所。

女子胞主管的月经来潮和胎儿孕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过程。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生理因素。

1.肾中精气的作用 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天癸”,“天癸”具有促进性腺发育而至成熟的生理效应。成年时,在“天癸”的促发下,女子生殖器官发育成熟,月经来潮,为孕育胎儿准备条件。反之,进入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少,而“天癸”亦随之衰少,甚至衰竭,则进入绝经期。

2.冲、任二脉的作用 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冲为血海,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任主胞胎,与女子妊娠有关。冲、任二脉的盛衰,受“天癸”的调节。幼年时期,肾中精气未盛,“天癸”未至,因此任脉未通,冲脉未盛,没有月经;进入老年,由于“天癸”逐渐衰竭,冲、任二脉的气血也逐渐衰少,因而进入绝经期,出现月经紊乱,以致绝经。临床上,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冲、任二脉失调时,即可出现月经周期紊乱,甚至不孕等症。

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 由于心、肝、脾对全身血液的化生和运行均有调节作用,而月经的来潮和周期,以及孕育胎儿,均离不开气血的充盈和血液的正常调节。因此,月经的来潮与心、肝、脾三脏的生理功能状态有关。

从藏象学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等许多组织器官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不是孤立的,它们不仅在生理功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而且还以经络为联系通道,彼此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的循环下,形成了一个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知识链接

人体生、老、壮、已规律与肾中精气的关系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鬃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学习效果评价·思考题

1.藏象学说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2.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

3.简述六腑的生理功能。

(林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