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自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一
嘉庆十七年(1812)十月初七日(11 月 10 日),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省湘阴县东乡左家塅。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人,后三试礼部不第,遂弃科举仕进,究心经世致用之学。曾作乡村塾师和书院山长。道光三十年(1850)太平军起事后,一度在家乡办团练,历赞湖南巡抚张亮基和骆秉章幕,深得张、骆倚信。咸丰十年(1860)由胡林翼、曾国藩保举,清廷特旨以四品京堂襄办军务。他招募“楚军”五千人,赴江西、浙江前线与太平军作战,次年任浙江巡抚。同治二年(1863),楚军占领浙江金华、衢州等地,迁闽浙总督,仍兼浙江巡抚。次年,攻占杭州,并控制全浙。同年,湘军攻陷天京,诏封一等伯爵,赐名“恪靖”。随即奉命入闽追击太平军余部李世贤、汪海洋,同治五年(1866)2 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后与沈葆桢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制造轮船。再任陕甘总督,受命镇压捻军和西北回民军。他制定“先捻后回,先秦后陇”的战略,于同治七年(1868)将西捻军击灭于山东海滨。旋率军返回西北,继续攻回。击败陕西回民军后,入甘肃。同治十二年(1873)攻克肃州,陕甘回民起义平定,授协办大学士。平回期间,先后在西北举办兰州机器局、兰州织呢局等新式企业。同治十三年(1874)授大学士,仍留陕甘总督任。光绪元年(1875)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西征军出征新疆,讨伐阿古柏,先后收复天山北路、南路。阿古柏自杀,其侵略政权于光绪三年(1877)覆灭。他被破格敕赐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新疆平定后,建议新疆设省,并提出浚河渠、建城堡、清丈地亩、厘正赋税和分设义塾等多项主张,以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俄伊犁交涉中,他主张“先之以议论,委婉以用机,次之以战阵,坚忍以求胜”,并在新疆积极备战,成为曾纪泽修改崇厚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的武力后盾。光绪七年(1881)离开西北入京,任军机大臣,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同年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期间,再入军机,兼管神机营事务。旋任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光绪十一年(1885)9 月5 日病逝于福州。谥文襄。有《左文襄公全集》行世。本书所收的家训,大多都是左宗棠出山赞襄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府以后所写。从这一年开始,他在家时间日益减少,在外南征北战时间日益增多,只能凭借家书对子孙言传身教。
《清史稿》评价左宗棠:“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曾国藩在书信中说:“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翰林院侍读学士潘祖荫在奏疏中的名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久为传诵。当时的欧洲人在《西国近事汇编》中,也高度评价了左宗棠的军事指挥才能,称赞左宗棠老成持重,谋而后定。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时期曾任美国农业部长、美国副总统的亨利·阿加德·华莱士说:“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伟大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人的视线扩展到俄罗斯,到整个世界……我对他抱有崇高的敬意。”1937 年,美国学者W. L.贝尔斯经过多年研究而撰著《左宗棠传》,他在书中评论道:“左宗棠具有真正伟大的灵魂。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一个伟大的管理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国外知者甚少,在他自己的国家里也未享有应得的声望。倘若他的同胞能仔细研究他的生平与功绩,就能够获益匪浅。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对国人在悠久历史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感自豪。他对古代圣贤怀有敬畏之心,且一直遵循圣贤之道。他为自己的祖国呕心沥血,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他怀有坚定的信念,深信国人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为多灾多难的祖国找到一条出路。左宗棠不愧为国家之光、民族之光。”美国《新闻周刊》在 2000 年评出了最近一千年全世界的四十位智慧名人,中国的毛泽东、成吉思汗、左宗棠三位入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认为左宗棠是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历史名臣。尤其是在抗击外国侵略、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开发建设新疆上取得了丰功伟绩,其爱国爱民、坚持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思想和事功受到越来越高的评价,这些在家书中也多有体现。
二
左宗棠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二十岁中举以后,先后在醴陵渌江书院和长沙朱文公祠担任主讲,还在湖南安化小淹陶家私塾教导陶澍的儿子读书八年,后来主政一方时常大力兴教劝学,惠泽久远。左宗棠殷切期望家运绵长,十分看重对子孙的教育,非常重视家训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且身体力行,至老不衰。
左宗棠的治家有方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晚清同乡王先谦赞曰:“君子以为文襄治家有法,及夫人之循分达理,皆近世富贵家所罕见,兹可谓贤明也已!”(王先谦:《虚受堂文集卷十一·左母张夫人墓志铭》,《王先谦诗文集》,岳麓书社,2008 年,第 256—257 页)民国时期杨公道《左宗棠轶事·家教》条载:“公(左宗棠)立身不苟,家教甚严。入门,虽三尺之童,见客均彬彬有礼。妇女则黎明即起,各事其事,纺织缝纴外,不及外务。虽盛暑,男女无袒褐者。烟赌诸具,不使入门。虽两世官致通显,又值风俗竞尚繁华,谨守荆布之素,从未沾染习气。闻至今后人均能遵守遗训,无敢失坠焉。”(秦翰才:《左宗棠逸事汇编》,岳麓书社,1986 年,第 184 页)
左宗棠的后人没有多少名臣高官,倒是有不少学者、名医。长子左孝威以父荫为兵部主事,年仅二十七岁即早逝;次子左孝宽一生为医,无甚影响;三子左孝勋继其长兄承父荫为兵部主事;幼子左孝同官至江苏提法使,甲午战争时曾任湖南巡抚的吴大澂在辽宁边关统帅大军,左孝同总办营务做了很多贡献。左宗棠的四个女儿皆能吟诗作赋,并且均留有诗卷传世,颇有母亲周夫人之风。在左宗棠所写家书中,并没有看到他单独给女儿的书信。由于左宗棠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局限性,对此不必苛求。他的视线大多都集中在四个儿子身上,全部家书有 93%是写给儿子的。特别是长子左孝威,左宗棠对其关切爱护备至,有时非常严厉,写给孝威的书信也是最多的,单独写给他的家书占全部家书的 66.8%以上。其次是幼子孝同,对他“训谕”也相对较多,尤其是长子左孝威英年早逝以后,左宗棠对幼子和孙辈的期望变得更加殷切,言语之间也柔和了许多。
左宗棠去世前已有十个孙子,其中唯有左念恒官至临安知事。其第四代后多出专家和名医。如左景鉴是著名外科专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曾奉命入渝筹建重庆医学院,与黄家驷、裘法祖、吴阶平并称为当时中国外科的“四把刀”。另一位曾孙左景伊是著名的化学家,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系教授,腐蚀与防护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所创造的左氏定律,至今是化工防腐处理的一个重要定律。左景鉴的儿子左焕琮是外科专家。左景鉴的大女左焕琛是影像医学及心血管病专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过上海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左氏后人中,还有一位旅法华裔汉学家左景权,在敦煌学方面颇有成就。
以上举例可见,其子孙后代正直立身,自强不息,无愧先人。这些足以证明左宗棠家训在左氏家族教育中起到了恒久影响和积极作用。
三
左宗棠的家书涵括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到光绪九年(1883)近三十二年内写给家人的信件,所涉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不少人际关系和家庭事务的指陈,也不乏修身进德和治邦理国之道的论述,均为他一生主要事迹和修身齐家、治学为政之道的生动体现,不仅延续了中国传统士大夫教导后辈继承家风的传统,还蕴含着动荡岁月探求生存和发展之道的时代特征,不仅对当代家庭教育有很高的借鉴意义,而且对研究左宗棠的思想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左宗棠曾对友人说:“紫阳学统,弟何能窥其百一,然自六岁读《论》《孟》时,即兼读《大注》。”“九岁学作制艺,先子每命题,必令先体会《大注》,一字不许放过。”紫阳学统,即朱熹理学的学统;《大注》就是朱熹所作的《四书章句集注》。他即使在军中也不忘“翻刻《小学》《孝经》《近思录》《四书》四种以惠吾湘士人”,还希望儿子能够参与到编校事务中来。他一生尊奉程朱理学为圭臬,深受朱熹、陆陇其等理学家著作的熏陶,非常推崇清代以来的汤斌、张伯行、陈鹏年、于成龙、陈宏谋等理学名臣,程朱理学也成为他在千里之外严格教育子女的思想来源。其家训在修身、为学、齐家、处世等方面都贯穿了理学传统。
一是修身方面。左宗棠要求儿子志存高远:“读书作人,先要立志。想古来圣贤豪杰是我者般年纪时是何气象?”以一连串的发问督促儿子立下“学为圣贤”之志,“务期与古时圣贤豪杰少小时志气一般,方可谓父母之心,免被他人耻笑”,“如果一心向上,有何事业不能做成?”要立常志而不是常立志,记住“志患不立,尤患不坚”,信念一旦确定就要坚定不移,时时不忘督促反省,加之以刚强,下定决心去努力做到。要主“敬”,“无论稠人广众中宜收敛静默。即家庭骨肉间,一开口,一举足,均当敬慎出之,莫露轻肆故态,此最要紧”,多次批评儿子写字潦草就是不敬。
二是为学方面。他引导儿子体会读书之乐,指出读书不仅能让人更加聪明,还能令人心旷神怡,“盖义理悦心之效也”。他鲜明提出读书非为科名,而在明理经世:“只要明理,不必望以科名”,“只要读书明理,讲求作人及经世有用之学,便是好儿子,不在科名也”,“多读经书,博其义理之趣,多看经世有用之书,求诸事物之理”,“留心本原之学”。要知行合一,“识得一字即行一字,方是善学。终日读书,而所行不逮村农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纵能掇巍科、跻通显,于世何益?于家何益?非惟无益,且有害也”,“人情世故上有真学问、真经济在”。正如他为左氏家庙撰楹联“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所述那般,在他看来,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实行”。读书的方法是“三到”,即“目到、心到、口到”。他具体讲解了怎样去做“三到”:眼到是“一笔一画莫看错”,口到是“一字莫含糊”,心到是“一字莫放过”;要有恒无间,量力而行,“读书不必急求进功,只要有恒无间,养得此心纯一专静,自然所学日进耳”。要由浅入深,勤学深思,“读书先须明理,非循序渐进、熟读深思不能有所开悟”。
三是齐家方面。他自撰家塾楹联“要大门闾,积德累善;是好弟子,耕田读书”和家庙楹联“纵读数千年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要守六百年家法,有善策还是耕田”,为家人指出“耕读传家”的努力方向。要明白治家之道亦蕴藏治国之道的道理,希望孝威当好“家督”,子女都要学会理家。晚辈要孝顺双亲,爱惜身体,以孝悌为本,衣食不求华美,不能沾染纨绔习气,勿坠寒素之家的门风。他以“教妇新来,教儿婴孩”为例,要求以身作则发挥好引领作用,要周夫人带着女儿和媳妇共同学习和劳动,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
四是处世方面。他教诲子女谦卑恭谨,待人有礼,“到乡见父老兄弟必须加倍恭谨”。连晚辈回乡入祠的称呼、答复、盘缠、人情往来等等礼节,他都一一在信中交代,“自卑以尊人,敬父执之道,尤所当讲也”。不妄言妄行,“凡事以少开口、莫高兴为主”,“当得意时,最宜细意检点,断断不准稍涉放纵”。注意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交端人正士,为终身受用”。希望子女知恩图报,以“思国恩高厚,报称为难;时局方艰,未知攸济。亦惟有竭尽心力所能到者为之,期无负平生之志而已!”希望家人能理解他“万方多难,吾不能为一身一家之计”的苦心。注意教育子女自立自强,不遗财货与子女。他对二子孝宽说:“吾积世寒素,近乃称巨室。虽屡申儆不可沾染世宦积习,而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撙节之势。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让儿子对自己的未来早作打算。还说:“仕宦而但知积金遗子孙,不过供不肖之浪荡。”他希望后代能葆寒素门风,自立成才:“功名事业兼而有之,岂不能增置田产以为子孙之计?然子弟欲其成人,总要从寒苦艰难中做起,多蕴酿一代多延久一代也。”对待家人、亲戚、朋友、周围人、难民等要仁厚博施,“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时时不忘“崇俭以广惠”。因为“富贵怕见花开”,屡屡担心家族月圆则亏、盛极而衰,所以叮嘱家人要自省敛抑。
四
在继承历代家训思想的同时,左宗棠还结合自己的体会,在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有所发挥。
在家训的内容上,他有三个方面的创见。
其一,虽为科举落第之人,但仍肯定八股文的价值。他否定的是当前讨巧时髦的八股文,而肯定融汇义理的八股文。他认为罗典、严如熤、陶澍、贺熙龄、林则徐等一批人是写真八股文的,他们留心本原之学,以天下万民为己任,贯通了读书作文与经世致用二者的联系,通过练习八股文而明理经世,奠定了来日经世济民的基础。因此,他将读书的内容拓宽到经世之学,不专重制艺帖括,希望儿子多看经世有用之书,求诸事物之理,“百工技艺及医学、农学,均是一件事”。但凡地理学、农学、水利、荒政、田赋、盐政、茶政等方面的书都应熟读,才不会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也是他人生成功后的心得体悟。
其二,崇俭广惠以求经世济民。自诸葛亮《诫子书》提出“俭以养德”后,历代名人无不将“崇俭”作为修身齐家的核心内容。左宗棠在此基础上,将“崇俭”提升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治国平天下的高度,深化了“崇俭”的意义,为读书人的经世致用夯实了理论依据,开辟出一条理学经世的践行之道。他和家人自奉宁过于俭,但每每在救济难民、亲友、寒门学子、孤苦士兵、劝农兴学、治理水患等方面,却出手大方,切实践行了“崇俭广惠”。同治八年,湖南灾异迭见,他在军中捐养廉银万两入赈,自谓不敢以之为功,他的想法是:“若居然高官厚禄,则所托命者奚止数万、数百万、数千万?纵能时存活人之心,时作活人之事,尚未知所活几何,其求活未能、欲救不得者,皆罪过也,况敢以之为功乎?”表现出对黎民和国家的一腔热血与担当。
其三,不求早达,只愿厚积薄发。他告诫孝威:“自古功名振世之人,大都早年备尝辛苦,至晚岁事权到手乃有建树,未闻早达而能大有所成者。天道非翕聚不能发舒,人事非历练不能通晓。《孟子》‘孤臣孽子’章,原其所以达之故在于操心危、虑患深,正谓此也。”“功侯太早,本不中理”,少年得志并非好事,大器晚成方为惜福长久之道。所以孝宽去参加考试,他都不赞成,认为学识储备还不够,倘若侥幸上榜,不仅德不配位,令人耻笑,还占据了寒门士子的上升之阶。他经常举自己中年后命运才开始转折的例子,要儿子安心在家磨炼,去浮躁,笃根本,人生中自然会出现实现抱负的时机。
在家训的方法上,左宗棠具有三个独特的关注点。
其一,强调家中丈夫和兄长的引领。夫妇之道,丈夫的遵道而行最重要,妻子没有遵道而行的原因还在于丈夫没有率先垂范,“妇女之志向习气皆随其夫为转移”。对于长子孝威,他一直寄予厚望,告诉他担负起“家督”的责任,管理好家中事务,为母亲分忧,为弟弟妹妹做好榜样。孝威不幸早逝后,对于次子孝威也有同样的要求。
其二,读书要根据身体情况量力而行。根据家庭成员大多体质不佳的情形,他指出,“以体质非佳,苦读能伤气,久坐能伤血。小时拘束太严,大来纵肆,反多不可收拾;或渐近憨呆,不晓世事,皆必有之患”。只要有恒,不必追促,以养身为要。特别是对孙辈,他比对儿子更为宽松,也许是鉴于孝威夫妇二人均早逝的教训。他说:“丰孙工课只宜有恒,不必急切。体质嫩弱不可峻督。”“丰孙字好,近时已否开笔学作文章?恂、恕、慈读性何如?功课不可太多,只要有恒无间,能读一百字,只读五六十字便好。”对孙辈“起坐听其自由,不可太加约束”,以有恒治学,不要一曝十寒,根据各自身体和心性因材施教,这是符合儿童教育规律的。
其三,常常将自己当靶子。他们父子之间长期只靠家书往来,缺乏促膝谈心的时候,儿子对父亲难免会感到畏惧和疏远,由此,左宗棠经常在家书中拿自己做反面教材,与儿子平等交流,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对于孝威喜看书却不肯用心的毛病,他说:“我小来亦有此病,且曾自夸目力之捷,究竟未曾仔细,了无所得,尔当戒之。”对于杜绝名士气,他以自己现身说法:“吾少时亦曾犯此,中年稍稍读书,又得师友箴规之益,乃少自损抑。每一念从前倨傲之态、诞妄之谈,时觉惭赧。尔母或笑举前事相规,辄掩耳不欲听也。”要孝威“尔宜戒之,勿以尔父少年举动可效也”。这种亮丑,不但无损于父亲的形象,反而有助于父子之间更加亲近,能让儿子们更加警醒并主动避免重犯父亲早年的错误。
五
第一次公开出版发行的左宗棠家训印刷版本,当为民国九年(1920)由左孝同(左宗棠第四子)编校整理的《左文襄公家书》上海铅印版,共二卷,收录了左宗棠自咸丰二年到光绪九年写给夫人周诒端、仲兄左宗植和诸子侄的信件,共 157 通,前有左孝同于民国九年(1920)冬天所作的序文。上海大东书局、上海群学书社、上海新文化书社、上海启智书局、上海中央书店等以此为准出版了多种版本。当前,“最全本”《左宗棠家书》应为岳麓书社 2009 年版《湖湘文库·左宗棠全集》所收。其第13 册的 163 封家书中,写给儿子的 152 则,写给周夫人的 6 则,写给仲兄的 3 则,写给侄儿的 2 则。其第 15 册的 50 封家书中,写给儿子的 17则,写给周夫人的 21 则,写给仲兄的 6 则,写给岳母的 6 则。因此,合起来看,《湖湘文库·左宗棠全集》的家书共 213 则,其中,写给儿子的169 则,写给周夫人的 27 则,写给仲兄的 9 则,写给岳母的 6 则,写给侄儿的 2 则。
本书的选编,主要依据 1920 年上海铅印版《左文襄公家书》,辅之以岳麓书社 2009 年版“最全本”《湖湘文库·左宗棠全集》,并参考了喻岳衡选辑的岳麓书社 2002 年版《左宗棠教子书:身教与言传并重的实录》、左景伊所著的华夏出版社 1997 年版《左宗棠传》等相关著作,共选录 82 则。其中,写给儿子的 71 则,写给周夫人的 10 则,写给侄儿的 1 则。本书正文的各则家训,依旧以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基本保持家书原貌,少数篇目只选取精华部分,将无关主旨的冗长部分做了删减。
下面对于本书所做的工作及其特点,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第一,校对。重新校对了原文,订正了底本或校本的文字讹误以及标点错误。为了阅读方便,调整了部分分段,且译文的分段与原文一致。
第二,标题。在“谕孝威”之类原标题之后,又在括号之中标注该则家训的主旨,而主旨的概括则主要考虑每则家训的家教价值,至于介绍军情、政情等信息一般从略。
第三,“今译”。将文言原文翻译成为白话文,除了部分在“简注”中已经解释过的引文、典故不再重复翻译之外,都进行了紧扣原文的翻译:译文的字句在原文中都能找到依据,而原文的意思则在译文中都能得到落实。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其中也适当调整了词句次序,以求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也增补了少数有助于理解原意的补充信息,一般用括号标示。另外,各信开头的称呼、问候语和结尾的祝福语、署名、日期部分,如“孝威知悉”“父字”等,为了文字精练、便于读者阅读,且不会影响主体部分,所以没有翻译。
第四,“简注”。因为另有“今译”,所以本书的注释较为简明扼要,主要对生僻字词标明汉语拼音,并作了解释。文中涉及的人名、地名、书名以及引用的古书原文、典故、术语等都作了简要介绍,有的还提示了出处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人物的生卒年不作标注,因为与理解原文关系不大,然而对该人物与左宗棠及其家族的关系则会进行说明。送信的兵勇、仆人等不注。人物第一次出现详注,再次出现则简注或不注,或在导读、翻译中予以说明。常见的地名则不注,或在导读与翻译时顺带说明。
第五,“实践要点”。不方便在“简注”或“今译”中加以讲解的,诸如本则家训要点的概括,所隐含的道理在实践上的古今异同,在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对当代人的启示等,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因为学力所限,我们对于左宗棠家训的解读尚待进一步深化,故而本书一定存在不少有待商榷之处,恳请诸位批评指正!
2019 年 3月 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