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圣人
中国画,内容是佛陀第一次在鹿野苑讲道。
读了佛陀的生命事迹,不可能不让人产生一种接触到一位旷世伟人的印象。
也许关于他的最令人惊异的事情是他兼具冷静的头脑和炽热的心灵。很显然,他是一位伟大的理性主义者。面对每一个问题,他都能冷静面对,进行冷静地分析。但是这种客观、批判的天赋却被一种方济各式的温柔大大平衡了,以至于他所传递的信息被称之为“大慈大悲的宗教”。他是否愿意冒险去解救一只受困在悬崖绝壁上的山羊,从历史上看是不确定的,但是这种行为符合他的性格,因为他的生命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大众来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祝福。
从社会层面上讲,他的皇家血统有很大的优势。他可以“举止优雅”地从容出入于王公贵族之间,因为他曾经是其中的一员。然而他的姿态和世故又使他与纯良的村民没有太大距离。外在的(阶级、种姓等)差异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甚至有的时候他经常会忽视这些。这个人有一种惊人的单纯性格,即便连王公都对他拜倒。即使在他名气如日中天的时候,人们也会看到他手托饭钵,行走在大街小巷,这种耐心只有在意识到时间是虚幻的时候才有可能了解到。
如果说佛陀是谦虚的人,或许并不准确,因为他觉得他已经上升到远超过任何人所能理解的水平。但是这跟虚荣或者毫无幽默感的狂妄自大不一样。在他例行的年度退隐最后一次聚会中,至高无上的佛陀环顾四周,开放、真诚地期待默无声息与会众人的批评。“各位门徒,我召唤你们,想要你们告诉我:在语言或是行为上,你们是否发现了我有什么不对?”
尽管他对自己保持客观性,但当他在世的时候已经有持续不断的压力,想要把他变成神。对这一点,他一概断然拒绝,坚称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是人。他毫不掩饰他自己的脾气和弱点——要得到证悟是多么困难,他完成的事情是多么微不足道,他仍然是多么容易犯错。他承认在他开始独处的数月内曾经面临恐怖死亡的边缘。正如一位传记作家说道:“一个这样说话的人是不需要用天堂般快乐的希望来引诱的。一个像这样讲自己的人是被真理所吸引,这种真理的力量会吸引所有的人进入其领域。”
中国寺庙中各种各样的佛祖雕塑。
佛陀的领导和组织天赋不仅由跟随他的教团人数剧增来证明,而且还表现在操练的完美上。一位国王探访了他们的一个聚会,这次聚会一直延续到一个满月的夜晚,国王最后禁不住说:“你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拥有1250人的这么大的聚会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声音,没有喷嚏,没有咳嗽?”望着整个聚会的场面,如一池湖水般清澈无声地坐着,他补充说,“但愿我的儿子也能有这样的宁静。”
和其他灵性天才一样,佛陀被赋予对人性超乎寻常的洞察力。对于走近他的人,几乎只要看一眼,立刻能看穿本质的东西,似乎从来不会为相貌所蒙骗。我们找到了最美的例子就是他遇见扫花人苏尼塔。苏尼塔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佛陀看到了“像藏在瓶中灯光般闪亮的”阿罗汉圣者的标志,并邀请他加入教团。
佛陀的一生充满了强烈的使命感。在他证悟后,他立刻用他的心灵之眼看到人性的全部——人们被碾碎、迷失了,急需帮助和引导。他接受他的使命,从不考虑个人代价,从而赢得了印度的人心和精神。“放弃了家族和财富,乔达摩从俊美的少年阶段进入了无家的状态。”他的门徒们竭尽所能赞扬他之后,他们发现佛陀的深奥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的。他们崇敬那些能够了解的部分,但是却有太多东西他们无法穷尽。最终,对他们来说还是无法完全明了。因此他们称他为沉默的圣人,象征着对那些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东西。
他们称他为“如来”“真理赢得者”“彻底证悟的人”。“唯有他面对面地透彻了解、看见整个宇宙”“如来是深刻的,不可测度,难以了解,甚至如海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