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阶段
印度纳西克圣水沐浴节中的湿婆苦行僧。
人是不同的。很少有比这更陈腐的观察,不过认真关注这一事实却是印度教与众不同之处。前面的章节中追溯了人类本性不同的必然性,因而要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走向生命的实现。我们现在不得不注意到来自另一方面相同的必然性。不仅人与人彼此不同,每个人还要经历不同的生命阶段,每个阶段需要有他们自己的规划。
印度教把第一阶段称之为学生阶段。传统上来说,这个阶段是在8到12岁之间举行的入会仪式之后开始,一共持续12年,这期间学生通常住在老师家里,尽学徒之劳。这是一种师徒关系,其中习惯的养成、技能的培养和信息的获得同时进行。
第二阶段通常开始于婚姻生活,属于居家时期。这是生命的全盛时期,期间兴趣自然会转向外面,通常有三种合适的渠道(家庭、事业和社区),注意力自然会在这三者之间分配。这段时间是要满足人三项最初的需要:通过婚姻和家庭生活而得到的快乐;通过事业取得的成功;通过公民参与体会到的责任。
印度教对于这些想要的快乐的实现报以微笑,但是在它们开始衰退的时候也不会事先给予警示。那些试图紧抓不放的人可不光彩,因为对他们来说,适当的追求在痴迷固守的时候就变得有些荒诞。然而,我们不能谴责这样的人,因为他们看不到生命的另一领域,只有继续抓住他们所知道的那一套。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很直率:“老年还有没有价值?”
这一问题的答案在于我们对自己是如何认识的。如果我们主要把意义关注于身体,没有什么可以与感官享乐相比。如果我们关注人格,个人成就最能满足我们。但是如果我们看重的是灵魂,没有什么比发现令人惊叹的未知的内心世界更加令人兴奋。因为印度人对待自己的灵性非常认真,他们期待生命的后半段,紧紧盯着它,就像一个人期待真正成年的教育一样。“抛弃一切追随自我!享受他那难以言说的富足。”(《奥义书》)
生命的后半段也分为若干段,首先是退休阶段。只要有了第一个孙子之后,个人就以年老为借口,从他一直承担的社会责任中退隐下来。很多年以来,社会已经预支了他生命的一部分,现在是该轻松下来的时候,否则生命就会在被了解之前结束了。从传统上讲,那些充分利用这一点需要精神冒险的人,被称为“林栖者”(如果妻子愿意,也可以夫妇同行;如果妻子不愿意,丈夫就只身前去),因为他们离开家,在森林的孤寂中寻求自我发现。退隐是朝星星之外看去,而不是朝乡村的街道看去。现在是编织一套哲学,然后将这种哲学转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了。
加德满都街头扫大街的人是印度教体系中的首陀罗阶层。
第三阶段出现的问题在第四阶段——弃绝阶段继续存在,但是它需要一种新的展现。地理变得不再重要。在退休阶段,地理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搬家、不挪动,其他人就会像他们往常一样对待他,而他一直是那样的状态。需要干净利落地、及时地停止这一切。经过退休阶段,一个人开始专注于内心,不管你在哪里。市场或者之前的村庄,现在对灵魂来说都像森林一样热情友好。但是如果这个人重新进入这个世界,就会变成一个不同的人。发现自己完全从一切限制中释放,无论何时实现这一点,门徒(最后阶段中对那些人的称呼)就可以把他的真实与他有限的自我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