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古代时间简介
古代时间略解:
子时:BJ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BJ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BJ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BJ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BJ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BJ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BJ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BJ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BJ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BJ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BJ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BJ时间21时至23时。
(详解见下方!)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以及下四刻。
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就相当于现代的9时到11时。
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
但这并不是最早的测时法。
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
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
“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
“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
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打更:
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
把夜间分为五更:
1.现代的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
2.而9点到11点为二更
3.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
4.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5.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常见口号: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古人确定时间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古代计时
作者有话说:以上素材都是在网络上搜索而得,如有不准确或者错误的地方,请读者在评论区言明,我会对其进行修改!以免误导各位作者大大们,谢谢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