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记忆:基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记忆资源状况的考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消费时代来临了吗?

消费时代真的来临了吗?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有点困难,因为各个地方发展情况不同,其消费程度存在很大差异。虽然在西方欧美国家,以大规模商品消费为特征的消费社会早已在20世纪60—70年代出现,消费文化在西方已有了成熟的发展,并扩展成为全球景观,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进入消费时代。就中国而言,情况因各个地域差异更显得复杂。但要回答中国现在是否进入消费时代,我们首先要清楚界定作为消费社会的重要特征——现代“消费文化”的内涵,并以此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来评判我国是否进入消费时代。

一、“消费文化”内涵及其内在逻辑阐释

“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2),卡西尔以人类思想家的睿智“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3),并指出人就生活在由诸多符号织就的“文化”之网中。卡西尔这个著名的“符号”文化论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文化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全部,人类就是以文化的方式存在,通过对文化的反思,人类可以洞悉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文化是一种能够显示和制造某种意义的符号系统,此系统蕴藏着人类的价值观和复杂的精神世界。基于这样的理解,如果将消费问题纳入文化研究的视野,亦即把“消费”放在“文化”体系中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商品消费中渗透着丰富的文化,此时的“消费”不再是指对具体物质的占有和耗尽,不是单纯的物质生活过程,而是文化、交往和社会生活的过程,消费属性鲜明地体现在对具有象征意义符号的“欲购”上,亦即人们消费的正是隐藏其中的“符号象征意义”(4)。这里的符号就是某种地位、品牌、身份或阶层的标志,拥有这种符号就意味着拥有某种地位和身份。也可以说,消费社会中到处都充斥着或隐藏着各种符号和概念。

这样“消费”负载着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文化精神意蕴。那么“消费文化”的实质内涵又是什么呢?中西方学者对此有诸多理解。有人说,“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5),这种理解无疑把消费的重点放在符号的象征功能上;有人认为,消费文化是基于“大众消费活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这种假设而进行的理论构建。(6)这里重在指出消费文化已成为消费者重要的生活方式;也有人指出,“消费文化,更精确地说是‘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的‘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并在无形中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都卷入其中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它使人们总是处在一种‘欲购情结’(buying mood)之中,从而无止境地追求高档商品符号所代表的生活方式”(7)。这里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消费文化逐渐演化成一种思潮,并深刻地引导着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根据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消费文化内涵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消费”成为表达某种意义的符号系统,消费活动本身以符号为中介方能算作完成,即进行的是符号消费;二是消费文化强调对欲望的追求,并且通过诸如广告、电视、新媒体等大众传媒进行推介,甚至在商业品牌、新型商场、购物中心等发展作用下,让消费者提前预订这种以某种符号形式存在的欲望,使人常常处于“匮乏”(8)的不满足状态;三是消费文化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让消费者觉得只有进行消费,生活才能有真实的意义,长此以往这样的价值观会逐步沉淀为一个人稳固的生存哲学,即享受当下,透支未来,这显现出特有的生活观念和生存状态。总之,消费文化是意义渗透的文化,是一种符号象征与价值,“它反映了全球性、全球地方性背景下大众消费时代的生活格调、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9)

可想而知,源于商品符号的象征意义的刺激与诱惑,消费文化内部有一种隐秘的结构在操纵着消费者,使其积极同意和主动实践,自觉认同并依附符号世界的“美好生活”,这种“隐秘的结构”即是诸多学者提及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这里,准确把握“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对于我们理解消费文化如何改塑人的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消费文化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成为大众追逐的生活方式,这里关键有着大众传媒,诸如广告、影像或网络的积极介入和主导作用。当今时代既是信息时代,也是影像和视觉时代,这样的时代以大众传媒为前提,让现代人过着媒体化生活。于是,各种动态、时尚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调整着我们的情感,指导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人生道路。只要我们无法超越现实,就无法拒绝接受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大众传媒以其“君临一切”的姿态和无所不在的方式影响着,甚至控制着人们的“需求”与欲望、思想观念与价值选择。大众传媒正是以其隐秘的话语述说方式和策略,构建了一种想象性世界,制造着富有神秘意味的幻象,并对某个集团的特定利益进行合理化的处理。在这里大众传媒、利益集团及价值观念构成了社会精神生活的氤氲,而消费者正是在这种眩晕的氛围中不得不紧紧地抓住当下,抛弃历史,也迷失了自己,更遑论坚守自我的“存在”。基于此,笔者认为:如果说意识形态“是指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为他们提供据以理解自身活动的意义以及他们与现实的关系的观念系统”的话(10),那么消费文化的内在逻辑就是一种典型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即消费文化以一种隐性的思想、观念在操纵和控制着消费者的活动,从而让消费者对物(符号)及作为物的其他所有东西(观点、娱乐、知识、文化)进行盲目地崇拜,这种盲目拜物的逻辑就是具有鲜明优势的话语权力——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甚至演绎成一种“文化霸权”(11)。这样,消费者就处在被“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其所有的活动几乎都以相同的组合方式被束缚,对某种“符号”的占有欲望也被提前几小时勾画出来了,人几乎被心甘情愿地改塑了。由此,消费既消解了物质客体,又对主体进行了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塑造,并催生出使个体融入巨大社会系统中的媒介。(12)消费文化显示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运作与文化扩张,消费主义现象已经远远超出了经济范畴,它在本质上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关系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价值选择。

正基于此,西方很多社会学家尖锐地指出消费文化演绎着一种欺骗的逻辑。(13)事实的确如此,当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时,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看待生活和社会,而是心甘情愿地以消费意识形态的观念审视日常生活,追寻超过基本生存之外欲求的满足,那些渗透消费符号中的文化价值、理念、欲望与身份等会以一种思潮的形式,颠覆着传统社会的文化。消费主义文化盛行时尚消费,以此深度影响人们通过市场消费追逐心中向往的人生品位和精神价值,甚至“富人偏好被改造成全球化的现象”(14)。消费被上升到象征境界,消费就是理想。消费验证了人的存在,感受消费就是感受生存,消费者在消费中体验着物带来的身份认同和彰显社会等级的快感,最终在潜移默化中陷入对符号的价值认同。所以说,消费真正“作为符号调控的一种系统行为”(15),它消解了主体的尊严、价值、自由、精神,主体因而缺乏沉重的精神追求,消费客体则成为与主体对立的异己的力量,这是“消费异化”。(16)实质上,这种“异化”现象正是被消费主义意识形态隐蔽地“调控”和操纵的后果。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不管如何操纵、控制甚至欺骗大众,有一点我们应该警惕,它会在经济发展到相当程度的社会中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这种思潮会深刻地影响或异化人类的精神世界。

二、当代中国是否进入消费社会时代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要追问:当代中国进入了消费社会时代吗?可能有人会说,很多人仍然在为基本的生存艰难地挣扎,甚至有的人生活水平还处在贫困线以下,购买力严重不足,何谈“消费时代”?也有人会认为,中国现在富裕了,物质丰盛了,各种高档消费品正成为大众消费时尚的普遍追求,消费主义潮流已不可阻挡,我们正与世界共同享受着消费的快乐,早已经进入消费社会。这些看法各有道理,也各有偏颇,这正显示出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这里我们姑且不谈这个话题,而是思考如果把消费文化看作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出现的一种重要文化表征的话,那么这种消费文化在多大程度上渗透和影响着如今GDP已经是世界第二的当代中国呢?

众所周知,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农业文明是中国诸多文化生成的最厚重也是最坚实的土壤,生产力低下、贫穷、生活速度舒缓是其中普遍的社会特征,节俭、克制、延续传统已成为整个民族的优良品德,铺张浪费、奢侈、纵欲享受一向被反对和抵制。中国古代也存在消费行为,但黜奢崇俭是中国古代消费文化中的主流,所以中国古人更注重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生活,寄情山水,托物抒怀,时刻保持着精神的富足。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形成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迅猛发展的态势。中国以更积极的姿态拥抱全球经济一体化,再加上国家多次有意地以消费需求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消费驱动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据有关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GDP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这也意味着国民消费升级的可能。(17)可以想象,物质丰盛了,民众购买力增强了,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了显著变化,更多追求内在精神的富足。与此同时,当代中国被无孔不入的广告左右,消费时尚通过现代媒介植入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消费主义文化已悄然潜入中国人的生活。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领域,这种由物质绝对匮乏的生产性社会向物质相对丰裕的消费社会的转变,意味着人们将注意力从能够向自然索取多少以维持基本生存,转向了能够从产品中分得多少以提高享受,清晰地折射出人们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寻。新时代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新的消费趋势,都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即从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中国经济告别了短缺经济的年代,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意味着我们正走向消费社会(18),这也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的深刻变化:消费模式、消费形态以及消费主体的消费习惯与消费理念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当然,这些消费主体主要是指中等收入家庭中的中产阶层或新中产阶层(19)。自2006年以来,我国中产阶层从3亿人、占比23%到2020年可能达到7亿人、占比48%(20),呈现爆发式增长。新中产阶层多是教育背景良好、中等以上收入、追求生活品质的“70后”“80后”“90后”等群体,这些群体符号类消费比重较大,消费更具理性,重视消费的个性化、体验性和参与感,重视消费的品质、内涵和自我价值的表达,这种消费行为或许就是日本学者三浦展所提及的“第4消费时代”特征。(21)

至此,我们可从整体上认同我国具有消费时代特征,消费文化的蓬勃发展则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具体实践,尤其是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这种实践倾向更是明显。可以说,中国当下社会财富生产和消费者消费能力非常惊人,这正如鲍德里亚所说,那些物质财富丰盛的人们不再陶醉于人的包围之中,而沉迷于“物的包围”之中。(22)人们陶醉于由这些“物”充斥着的购物天堂,再加上大众传媒的迎合和推介,那些名牌、豪华、流行趋势和现代化以各自的象征符号组成了令人眩晕的美妙幻象,“引诱”消费者对高档耐用消费品或一次性非耐用消费品进行相对超前的消费,甚至消费“身体”本身。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消费潮流的作用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以说,消费逐渐成为许多人生活的理由,消费使个人获得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了自我想象和身份的认同,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就这样深入居民日常生活,具有消费主义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已经逐步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在农村,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农民工参与城市生活的建构,消费文化逻辑也由发达城市向广大农村扩散蔓延,并逐步渗透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拥有更舒适的房子和更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和通信工具已成为广大农民的普遍需求。只不过,农村的消费主义思潮由于天然的原因没有城市的明显罢了。整体上,当代中国消费文化呈现出消费自由和消费观念的开放化、消费文化的大众化、消费风格的个性化、消费的符号化等特征。(23)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曾经在西方生活方式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已通过文化的渠道灌输到当代的中国,很明显如今的我们已经能呼吸到它的气息,并越来越受到它的影响。纵然如此,由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我们仍不能说已经全面进入消费社会时代,只能说消费主义文化正在逐步深入地影响中国的方方面面,亦即消费文化在中国出现已经是不可能回避的现实语境。也正源于此,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以务实的心态对这种文化思潮进行深入探讨,尤其要探究这种消费文化对当下中国人的精神层面构成什么影响——是机遇还是挑战?因为这种对现实的焦虑性意识可以减缓未来“不幸”到来的步伐。(24)以下本书就集中探讨消费文化对人的时间意识,尤其是对记忆这种精神现象构成了怎样的改塑作用,进而找到一个合适的精神通道来窥探作家及文学本身又遭受什么样的影响。笔者坚信,立足当下现实语境来探讨和思虑文学的境况,应该是推进文学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学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