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水平的首都职教师资队伍(1)
“北京市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使我很振奋,这个计划投入大、层次高、项目多,对市属高等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无疑是一个有力促进。但我也有一点小的忧虑,这个计划受益面有限,全市26所高职院校受益不多。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不能太高大上,应既要着眼于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也要兼顾整体教师素质的提升;既支持普通高校,也要着力支持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为此,我提几条建议供修改时参考。
第一,市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计划,应符合市属高校的功能定位,服务于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市属高校作为地方高校,应区别于部属高校。市属高校也要搞“双一流”建设,学术要搞上去,但主要服务于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是高端实用人才、少数学术人才。例如,北京提出发展高精尖产业,整体结构是什么呢?目前北京产业结构中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80%,是典型的“服务经济”,发展“高精尖”产业也包括发展高精尖服务业。像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主要产业是高精尖服务业。市属高校应重点培养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所需要的高端实用人才。我们引进、培养的教师计划应服务于这样的高校发展定位,强化这类学科和专业建设,改变重理工、轻人文,重科研、轻教学,重学术、轻实用的现象。有些市属高校天天在争博士点,想升格成“大学”,瞄准清、北、人、师,既不现实,也有悖自身的功能定位。
第二,人才引进与培养要分类型、分层次予以支持。对于重点学校,要发展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学科、专业,可以引进一些院士、“杰青”、长江学者、“海归”等高层次学术人才,做强做优。但对于多数学校和专业,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在引进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职业化教师上给予重点支持。高职院校囿于条件和人才环境,一方面难以引进高水平学术人才,另一方面即使引进来也发挥不了应有作用。学术型人才都搞科研项目,没有人上课,怎么培养高水平职业人才?
第三,希望这个计划给职业高校一些特殊政策。“支持计划”中的8个重点项目,只有“教学名师计划”分了普通高校和职业高校不同的入选标准和条件,其他的均按同一标准,因职业高校教师整体素质比普通高校低,很难够得到该计划的支持。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不乐观,一是总体底子薄;二是培养难度大,从普通高校毕业、具有纯学术型背景的人进入高职院校后,转换成职业型教师需要较长时间,有些终究实现不了转换;三是面对目前产业急剧变化、职业技术快速变化的现状,职业教师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四是职业教师教学能力不高,职业学生文化素质低,且参差不齐,入学分数离散度很高,很难教,对教学方法要求很高。因此市教委应给予高度关注,按照“精品化、高端化、国际化”的思路办首都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投入更大一些。为此,我提以下几点具体建议。
第一,把这次支持计划的重点项目分成类型,使职业高校有均等机会。或者针对职业高校单独设置一些重点项目。例如,在人才引进方面,职业高校需要特殊人才,如高级工匠、掌握绝活绝技绝艺的大师、有企业高管经历的人才等,重点项目支持政策应向这方面倾斜。
第二,坚持重点支持与普惠相结合。设置更多一些提升整体职业教师素质的支持项目。有条件的时候应建立“北京职业教师师范学院”,可以辐射京津冀地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成功,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职业教师准入门槛很高,高校毕业生进入职业院校前需再经过两年专门职业教育师范类学校的培训。
第三,支持高职院校依托行业领军企业,建设“教师实践培养基地”。
第四,首都教师的培养,应有首都特殊的要求,体现首都风范。支持计划内容第一条明确提出要“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这一条非常好。首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道德高地,建议制定“首都高校教师师德标准”和“首都职业高校教师师德标准”,建立相应的“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度。
第五,对首都教师培养应加强系统考量、顶层设计。北京是“人才高地”,部属高校、国家科研院所众多,人才济济。首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一定追求“大而全”,应建立借力、共享机制。制定更好的人才交流与共享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市属高校内部,包括普通高校和职业高校之间应加强协同,实现高层次人才共享,如通过建立专业联盟,共享专业教师资源;通过制定教授在市属高校内部兼课办法,放大资源使用率。在这一方面,应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吸引高层次人才在市属高校系统内讲课、搞科研。
第六,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既需要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又需要激发自身动力。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梅贻琦先生曾讲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的投入情况是,对大楼投入得多,对大师投入得少。现在的收入分配实行绩效工资总额控制,改革没有增量,没有促使大师成长的机制。不同学校不能框死一个工资总额,一定要与办学绩效挂钩,实行动态调整。另外,淘汰机制也很重要,高校不敢淘汰人,这也不利于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目标应是增强内部活力,尤其是职业高校面向行业企业,既应多给一些投入,更应给一些机制,如社会培训分配不应纳入工资总额,只有给了机制,学校才能提高办学活力。
(1)2017年2月26日在北京市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座谈会由张雪、刘宇辉主持,市属高校13位校长参加,标题为新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