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语言与人性的奥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环境性表征和机体性表征

在心理学中有数百个理论,从体系化的角度有人把它们划分为十几个主要的体系,其中有四个体系最为著名: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认知主义。同时,有人按第一动力的原则将这十几个体系划分为两个中心论体系:环境中心论体系和机体中心论体系。虽然这种划分是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进行的,但是它反映了在心理学中有两个重要的表征类型:环境性表征和机体性表征。这里要强调的是,区分环境性表征和机体性表征并不仅仅是为了讨论它们作为第一动力源的问题,而是因为它们本身是心理表征中的两个基本存在。

当我们对心理作用过程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问题:这种关于第一动力源之争事实上并不像一般认识得那么清晰。环境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例如,用食物中的“苹果”刺激,这个环境性刺激激发感觉功能——“甜”,最后感觉功能作为动力性功能激发行为。在这个心理过程中,既有环境性表征“苹果”,又有机体性表征“甜”,所以这就反映了一个问题,凡是环境作为第一动力的时候,它一定要用机体的动力性功能来帮助其完成心理过程。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没有环境性刺激的时候,机体可以通过自我以及机体自身的动力性功能来激发心理过程。由于进化的原因,人的主观能动性其实已经非常强了,很多时候自我可以直接作为动力来激发行为,而不需要环境刺激。

在这里我们要仔细区分两种情况:无实物刺激和无环境性刺激之间的不同。无实物刺激,顾名思义是指没有客观实物的刺激,但是无实物刺激下的心理过程也有可能出现环境性刺激,因为人是有记忆的,一些实物虽然不在眼前,但是它会以表征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这样,在某种心理过程中,这些环境性表征事实上是作为第一动力源而发挥作用。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进行严格的语言分析,寻找在心理逻辑过程中是否存在环境性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