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语言与人性的奥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动力系统和执行系统

我们知道心理产生于大脑或更广泛意义地讲产生于机体,因为躯体和大脑是相互作用的。有机体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或运动之中,既然心脑具有同一性,那么机体的这种变化或运动也体现为心理的变化或运动。例如,当机体处于饥饿状态的时候,一听到“鸡肉”这个词就会分泌唾液,这是心理对机体的作用。然后,这种饥饿感能使人产生吃鸡肉的行为,而这又是机体对心理的作用。这就是一个机体对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虽然新理论支持一元论,但是采用二元论来解释更容易理解。事实上,这就是对应原理,在书后面的写作中我们假设读者明确地知道对应原理的意义,也就是功能/范畴—表征—语言和行为在心理学意义上是对应的或同一的。

在我们所划分的四个功能/范畴中,感觉、情绪和认知这三个功能是动力性功能,行为功能是执行功能。根据对应原理以及上面的论述,这种功能上的作用将体现在心理上,也就是语言和行为上。

前面只是简单地说明了机体的变化会引起心理的变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同一功能/范畴中,一般会有三种不同的机体状态。例如,在调节摄食行为的功能中,一般会有饥饿、平衡、饱足三种不同的机体状态。这三种不同的机体状态也将产生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例如,如果身体处于饥饿状态,那么“鸡肉”这个词将产生生理性作用,使其分泌唾液。同时,如果机体处于平衡或饱足状态,“鸡肉”这个词不会产生生理性作用。在这个例子中,调节摄食行为的功能可以将其划入感觉功能中,根据上面的现象可以认为作为一种动力性功能,无论是机体状态还是心理状态都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方面:正向极化、反向极化和平衡。这三个方面在同一功能/范畴的心理学意义上都有其语言表述。例如,当你饥饿的时候你会说:“我饿了”,这是反向极化;当你处于饱足状态的时候你会说:“我饱了”,这是正向极化;当你说:“我不饿或没感觉”,这是平衡状态。

除了感觉作为一个动力性的功能,情绪和认知也是重要的动力性功能。它们同样遵守上面的原则,但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例如,情绪的极化作用更强,无论是在机体状态还是心理状态都是如此。我们能很容易列出关于情绪的极化词,如快乐、痛苦、兴奋等。认知可能是这三个功能中最复杂的一个,它的生理状态一般不太明显,比较稳定,但是它同样受极化作用的影响,如好、坏、对、错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成为心理的动力系统的一部分。

现在说明作为执行系统的行为。行为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如果不包括行为的计划和策略,一般的简单行为只有激发和抑制两种作用方式,如跑步或不跑步、吃饭或不吃饭。其实心理机制本身并不多,也不难,最大的困难是有太多的范畴性词汇,各种范畴性词汇以神经网络的方式联结在一起,这样就出现了大量不同的神经组合。

将心理的动力系统和执行系统进行严格区分会让人感觉我们眼中的机体或心理结构越来越像一台机器。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排斥它是一台机器的假设,而且是一台智能化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