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与范畴
在所有生理心理学理论中,人们都将心理活动归结为脑功能活动,并且对不同的脑功能进行一系列的划分。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大脑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有上百个,而在心理活动中不同的语言组合以及行为组合至少有上百万个,当然没有人做过精确的统计。人的心理活动是如此丰富,哪怕未来的大脑定位技术再发达也不可能达到与心理活动一样的程度,那么这种巨大的反差是如何造成的?
本书认为从本质上讲大脑中明确定位的功能并不多,更多的神经结构我们称其为范畴,正是神经性范畴成为心理活动在大脑中最丰富的基础。
范畴这一概念最早来自哲学,它是人类意识中的基本概念,是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性质与联系的反映形式。范畴通常是指客观事物,但是在新理论中我们一般认为范畴既指客观事物,也指主观的内容。
要清楚地说明功能与范畴的关系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可以打个比方,通常认为功能是“主干”,就像骨骼,范畴就是依附在骨骼上的肌肉。功能为范畴提供支撑,范畴使功能的作用最终得以实现。这个比喻将大脑中的功能与范畴的关系比作躯体中的骨骼和肌肉的关系,人体的结构之间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这样的比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具体的心理分析中,我们认为功能与范畴是一体的,所以将它们表示为:功能/范畴。可以举一个例子,当我们说出“苹果”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有分泌唾液的行为,尤其是人在饥饿或口渴的时候。我们知道苹果属于客观物体,属于水果的范畴,但是它却激发了感觉功能并进一步激发了腺体,所以功能和范畴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神经上的紧密联结,类似于模块。
功能的意义就是解决问题,而范畴与功能是一体的,范畴为功能提供基本材料。很多范畴只有通过功能发生作用或产生新的神经联结才会有意义。例如,一个婴儿,他没有吃过“葡萄”,当你第一次将葡萄放在他面前,他可能没有任何反应,但是当他吃过葡萄之后,再次将葡萄放到他面前,他就会分泌唾液,“葡萄”这一范畴性概念与感觉功能之间产生了新的神经联结。
根据对应原理,从意义的角度讲功能/范畴最终要与语言和行为相对应,所以我们必须将所有的语言和行为分析为功能/范畴之间的联结。这里只说明了功能与范畴的联结关系,没有说明功能间的联结。例如,“这个苹果很甜”,“苹果”是一种范畴,“甜”则指的是人的感觉功能的作用,这两个词连起来就是功能与范畴的联结。一般在具体的心理分析中人们会突出功能,而忽视范畴。例如,“甜”是指感觉功能,而感觉功能是一种动力性的功能,它可以激发行为,至于范畴是什么则很少有人去关注。这反映了心理学中理论建立的一个原则:无论是环境还是自我作为动力源,心理学关注的重点是心理作用和过程本身。在以前的两种理论体系中,环境中心论体系和机体中心论体系都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对动力源的争论上,而忽视了心理作用和过程本身,这也是心理学必须统一的原因之一。